<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p> <p class="ql-block">若我无心</p><p class="ql-block">四、即心是佛,自悟自救</p><p class="ql-block">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提倡自力。这一点上,禅宗做得尤为彻底,让学人直接体认即心是佛,体认自心与佛的了无差别。可以说,扔开了一切的拐杖和支撑,是纯粹的自悟自救之道。</p><p class="ql-block">“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p><p class="ql-block">内外,内是指五蕴身心,外是指身心以外的世界。来去,包括当下的心念和行为,也包括无始以来的生死和轮回。善知识,修行不能住于五蕴身心,也不能住于身心以外的世界,这样才能来去自由。</p><p class="ql-block">般若法门的修行,是通过对一切法无自性空的体认,获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能力。如果有住,就有执著,有牵挂,有颠倒梦想。所以《心经》也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p> <p class="ql-block">“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p><p class="ql-block">执心,包含我执和法执,即唯识宗所说的遍计所执。因为有了我法二执,就处处制造障碍,使我们一叶蔽目。唯有断除我法二执,才能见到真相。</p><p class="ql-block">去除我执,就能认识生命真相;去除法执,就能认识世界真相,从而对身心内外的一切了达无碍。若能如此修行,就和《般若经》阐述的境界没什么差别了。</p><p class="ql-block">“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p><p class="ql-block">修多罗,泛指一切佛法典籍,或特指佛经的长行部分。十二部经,为佛经的十二种分类,包括长行、重颂、孤起、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无问自说、方广、授记。</p><p class="ql-block">六祖告诉我们:善知识,一切经藏以及其中的文字,包括菩萨乘和声闻乘的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典籍,都是为了众生的需要而安立。因为众生有种种烦恼,所以佛陀才开设种种法门。但这些言教不是佛陀想出来的,而是依他体证的觉性所建立,是从佛陀的智慧海流出的。</p> <p class="ql-block">“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这些不同根机的众生,一切法门都不会产生。所以说,万法都是为了度化不同众生而建立。</p><p class="ql-block">佛陀说法不是他有话要说,完全是因为众生的需要,是因为怜悯众生,慈悲众生,是大悲心的自然流露,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p><p class="ql-block">“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p><p class="ql-block">一切经教都是佛陀为众生而演说,人有不同根机,或是愚痴,或是智慧。愚痴者即为小人,智慧者即为大人。但这种差别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愚者愿意向智者请教,智者愿意为愚者说法,那么愚者也能因此扫除迷惑,开启智慧,就与智者等无差别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愚者和智者的差别也是在于迷悟之间。因为迷,所以就愚痴;因为悟,所以有智慧。可见,智者并不是代表某种固定身份,而是代表一种生命品质。当人们体认到生命内在的觉性,就能成为智者。</p><p class="ql-block">摘自:《话说坛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