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查看更多相关文章,点击上面Å<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鄠邑闲人</b>Å</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图文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欢迎随便转载</span></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概述</b></p><p class="ql-block">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然后写内洞,最后出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p><p class="ql-block">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本文入选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收录为课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课文欣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记金华的双龙洞</b></p><p class="ql-block">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p><p class="ql-block">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p><p class="ql-block">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p><p class="ql-block">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p><p class="ql-block">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p><p class="ql-block">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p><p class="ql-block">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原文分析</b></p><p class="ql-block"> 第一段(第1段),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第2、3段),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店,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p><p class="ql-block"> 第三段(第4、5、6、7段),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p><p class="ql-block"> 第5段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p><p class="ql-block"> 第6、7段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语言因素</b></p><p class="ql-block">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p><p class="ql-block">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p><p class="ql-block">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词语讲解</b></p><p class="ql-block">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近的部分。</p><p class="ql-block">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p><p class="ql-block">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p><p class="ql-block">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p><p class="ql-block">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p><p class="ql-block">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而险峻,树木茂盛,枝繁叶茂。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p><p class="ql-block">进:课文中作量词。平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写作特点</b></p><p class="ql-block">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p><p class="ql-block">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教学重点难点分析</b></p><p class="ql-block">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习“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p><p class="ql-block"> 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双龙洞简介</b></p><p class="ql-block">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字圣陶。江苏苏州市吴县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很多职位。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同时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p><p class="ql-block"> 1912年,叶圣陶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一起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故居位于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教材简说</b></p><p class="ql-block">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顺”的线索;二是以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十分清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我会写</b></p><p class="ql-block">浙:zhè(浙江、浙菜、浙商)</p><p class="ql-block">罗:luó(罗列、天罗地网、星罗棋布)</p><p class="ql-block">杜:dù(杜鹃、杜绝、杜撰)</p><p class="ql-block">鹃:juān(杜鹃花)</p><p class="ql-block">窄:zhǎi(宽窄、狭窄、窄小)</p><p class="ql-block">郁:yù(郁闷、忧郁、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肩:jiān(肩膀、肩背、摩肩接踵)</p><p class="ql-block">臀:tún(臀部、臀围、后臀)</p><p class="ql-block">移:yí(移动、转移、愚公移山)</p><p class="ql-block">额:é(额度、额角、名额)</p><p class="ql-block">陆:lù(陆地、陆军、陆续)</p><p class="ql-block">乳:rǔ(乳房、母乳、石钟乳)</p><p class="ql-block">笋:sǔn(竹笋、春笋、石笋)</p><p class="ql-block">端:duān(端正、两端、变化多端)</p><p class="ql-block">源:yuán(水源、源头、来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我会认</b></p><p class="ql-block">簇:cù(一簇、簇拥、花团锦簇)</p><p class="ql-block">漆:qī(漆黑、油漆、如胶似漆)</p><p class="ql-block">蜿:wān(蜿蜒)</p><p class="ql-block">蜒:yán(蜿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形近字</b></p><p class="ql-block">浙(浙江)渐(逐渐) </p><p class="ql-block">(罗列)萝(萝卜)</p><p class="ql-block">杜(杜绝)社(社会) </p><p class="ql-block">鹃(杜鹃)捐(捐献)</p><p class="ql-block">端(端正)瑞(瑞雪) </p><p class="ql-block">源(源头)原(原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多音字</b></p><p class="ql-block">曲:qū(曲折)qǔ(乐曲)</p><p class="ql-block">转 zhuàn(转圈)zhuǎn(转弯)</p><p class="ql-block">调:diào(调动)tiáo(调节)</p><p class="ql-block">系:xì(关系)jì(系鞋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近义词</b></p><p class="ql-block">仿佛——似乎 宽广——宽敞 </p><p class="ql-block">蜿蜒——曲折 明艳——明丽</p><p class="ql-block">观赏一一欣赏 依据——根据</p><p class="ql-block">大约——大概 明艳——明丽</p><p class="ql-block">稍微——略微 等候——等待</p><p class="ql-block">变化多端——变化万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反义词</b></p><p class="ql-block">蜿蜒——笔直 明艳——暗淡</p><p class="ql-block">聚集——分散 拥挤——松散 </p><p class="ql-block">宽广——狭窄 昏暗——明亮</p><p class="ql-block">变化多端——一成不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理解词语</b></p><p class="ql-block">盘曲:盘旋曲折。 </p><p class="ql-block">明艳:鲜明艳丽。</p><p class="ql-block">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时而:有时候。 </p><p class="ql-block">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p><p class="ql-block">孔隙:窟窿眼儿;缝儿。</p><p class="ql-block">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名目:事物的名称。</p><p class="ql-block">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p><p class="ql-block">观赏:观看欣赏。</p><p class="ql-block">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句子解析</b></p><p class="ql-block">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p><p class="ql-block"> “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和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突出了山上景色的美丽。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p><p class="ql-block">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时而……时而……”运用排比句式,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第一句话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第二句话则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p><p class="ql-block"> 3、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p><p class="ql-block">4、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段落大意</b></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1):直接点出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地点。</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2-7):具体描写游览过程。</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8):写游览完毕后,“我”乘船出了双龙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课文主题</b></p><p class="ql-block">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沿途所见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问题归纳</b></p><p class="ql-block"> 1、作者描写游览双龙洞的经过时,都用了哪些过渡句?有什么发现?</p><p class="ql-block"> 过渡句: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p><p class="ql-block"> 发现:这些过渡句靠“泉水”连接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2、《新华词典》中说,杜鹃花又名映山红,作者为何把二者分开来作比较呢?</p><p class="ql-block"> 在一些资料中,一般认为杜鹃又名映山红,在《辞源》中提到,映山红并不等于杜鹃,只有野生的杜鹃花才叫映山红。在本文中,作者把二者分开来比较,恰恰体现了作者知识丰富,用词准确。</p><p class="ql-block"> 3、哪个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留下的感受最深?</p><p class="ql-block"> 孔隙让作者感受最深,因为这处景点窄小低矮,仅容一只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进去,稍微抬头就会撞破额角。</p><p class="ql-block">课后习题答案:</p><p class="ql-block">一、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p><p class="ql-block">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p><p class="ql-block">二、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p><p class="ql-block">作者写孔隙的狭小,是通过写小船的大小(只能容得下两个人并排仰卧)和小船的进出方式(船两头系绳子,靠内外洞的工人拉动)写清楚的;写作者自己的感受,是通过写作者实际的体验过程(仰卧在小船里的状态和船移动时的感觉)写清楚的。运用“要是……准会……”的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留言联系作者,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相关资料。</span></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您的鼓励是编者前进的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87, 167, 255);">多多批评,谢谢指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近期相关文章还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