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序无影,风落无痕,然而雪泥鸿爪亦有迹可循,即将逝去的2023终会留下些许印记。读过的书、写过的字,被时光酿成了甘酒,岁末时分,与君共享!与此同时,让我们共同等待2024年的第一缕晨曦,它将无远弗届,驱走世间阴霾。</p>  <p class="ql-block">  意识形态的框架会阻碍我们理解历史事件中人物的任何行为,而我们也永远无法看到历史的真相,只能从历史学家们或多或少的夹杂着主观意识的叙述中无限接近他们想让我们看到的历史。我不敢说茅海建讲述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历史,但不得不承认他给我打开了一扇和以往不同的历史窗口。以史带论或者以论带史是我见到的历史书最常用的叙述方法,可这本书却抛开了文科生的思路,大量运用数字、表格、公式、条陈等,思维严密,完全是理科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所有的结论和观点都是在大量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语言也多有哲理性,既没有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也没有哗众取宠的戏谑之言,严谨中有着深深的哲思,更有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反思。在我看来整本书其实就是告诉读者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天朝上国思维模式的固化,不真正走入近代化,中国永远不会获得胜利。全书还有两个亮点,一个是注重历史人物的命运,尤其是和鸦片战争相关的一系列人的命运;另一个则是把第一章作为了序言,很独特。</p>  <p class="ql-block">  从历史的罅隙中走来,带着与生俱来的悲悯。他的笔下有对万千生灵的照拂,可惜,一盏孤灯照不亮三千尘世。开元盛世的恢宏岁月在他的身后掩上了门扉,从此,江湖夜雨、关山飘零,但流浪的时光和煎熬的历程,在他内心里凝成了一种存在,那就是诗史。他虽满身沧桑,但风骨奇清。目之所及,笔之所触,有万里河山,更有众生苦相。他在凄冷的历史长河中端坐,荒凉却不孤单,落魄却不绝望。即使是只剩一抹残阳,面对众生的他依然慈悲。</p><p class="ql-block">       很薄的一本书,虽有“传”字,但不是传记,更多的是作者自己感慨的抒发。如果想看传记,不建议读此书,若是闲来无事,可以翻翻。</p>  <p class="ql-block">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小人,从人臣到隐士,从英雄到宵小,作者用一种死而未绝的相思与柔情、怜悯与审视,为我们一层层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或高贵、或孤寂、或痛苦的灵魂。他用或干净纯粹、或犀利尖锐、或温情脉脉、或慷慨激昂的文字,为我们掀开历史的帷幕,让那些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人物渐渐清晰。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的挣扎、纠结和翻滚。每一个篇章绝对不是简单的故事的堆砌加鸡汤似的励志文字,而是逻辑与诗意的结合,充满了思想的力量。夜晚读《风流去》的日子,是枕书而眠的日子,这本书建议慢慢读,尤其是可以参照书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的相关作品来品读。当然,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品评明显带有个人的喜怒哀乐,所以把它当成散文随笔来读吧!</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中,总会有人制造和贩卖焦虑,总会有人虚伪又薄凉的活着,也总会有人无奈而麻木的躺平着,更总会有人在夹缝中寻找和追求着自由、快乐和安宁,感谢书让我成为了后者。有时候,正义和我们心目中的理想一样,高悬在心灵的天空,虽然追寻它们的道路就像圆圈一样,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甚至连起点都渐渐消失,我们不知道从何而起,只知道前路漫漫,可因为心中的那点热情和执着,我们即使成为西西弗斯,也甘之如饴。这本书收录了作者59篇随笔,依自省的笔调、尖锐又深邃的思想,剖析了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他的经验和感悟。法律约束我们的行为,道德约束我们的心灵。缺少道德的法律是没有温度的冰山,没有法律的道德是虚无的海市蜃楼。勇敢的走好脚下的路,不犹豫,不悲伤,在荆棘丛生中开出正义之花。书中语言很精炼甚至犀利,但思想很耐人寻味,值得读。而且每篇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感觉“自恋”这个词几乎贯穿了全书,我们用虚伪的道德感掩饰自己的内心,当我们遇到有损自己利益的事时,会立刻把自己置于最为重要的位置,形成一种自恋,也许是种族上的,也许是身份地位上的,更也许是很小的某一方面。总之,此书很值得阅读。</p>  <p class="ql-block">  初读此书,还是十二年前,当时记忆力虽好,但读完只记了大概内容,这次采用了边记笔记边阅读的办法读完此书。当文明冲击原始、魔幻照进现实,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生存方式。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让情节真真假假,人与人的悲欢也不尽相同,但布恩迪亚家族却无一例外都是孤独的。孤独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掩饰恐惧、逃避现实的保护伞。人生而孤独,没有人可以完全了解另一个人。规则的确立和科技的发展,只是带来了物质上的便捷,若文明无法传承,人们依旧野蛮,过度纵欲必然会遭到反噬。战争的侵扰、资本的入侵、政客的残忍、看客的麻木、民众的愚昧,终将导致马孔多的消失,导致百年家族的毁灭。这个家族不会再出现了,这是一种悲怆,更是一种改变自身命运的希翼。其实,这本书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情节和人物。期待朋友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很多年前看过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上半年办公室的小妹妹推荐我阅读此书,本来她推荐的是英文原著,可是我的英语早还给老师了,只能读中文版。此书的故事并不复杂,四个背景、身份迥异的人因为战争而聚到了一起。一个被烧成焦炭的英国病人(其实不是英国人),一个战前盗窃的高手,一个一丝不苟的拆弹工(战后成了医生),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父亲和孩子的护士。在这个类似诗意般的世外桃源里,他们四人的碎片化记忆被作者巧妙串在了一起。可是战争是摧毁一切的,世界因为战争而被撕裂,人们的生活也因为战争而被撕裂。于是拥有跳跃性思维的作者翁达杰,用散文般的语言诉说着故事,他娴熟地运用着蒙太奇手法,整篇小说在语言的构建上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景象,如果你不能静心阅读,那么此书会让你枯燥无感。希罗多德的史册,古老的传说和当下的两段爱情故事,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一种伤痛,无法言说却又真真切切的存在着。他的每一句话都值得读者去玩味和思考,这本书更适合深夜静读,但那种对战争、种族、欲望的思考又会灼伤我们脆弱的内心,那种宏达政治叙事下小人物命运的无力感、困惑感又会敲打着我们在当今社会日渐麻木的灵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这是莎翁的一部悲剧,一部关于权利对人性的腐蚀的悲剧。内容并不复杂,屡立战功的麦克白在听了女巫们的预言后,被贪婪遮蔽了双眼,在妻子的怂恿和自己欲望的驱使下弑君篡位。戴上皇冠的麦克白暴虐、残忍、嗜血,害死自己的部下班柯,杀死贵族麦克德夫妻儿,猜疑和恐惧的心理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麦克白,最终被从英格兰请来救兵的马尔康和麦克德夫杀死,麦克白夫人也因精神失常而死去。麦克白有欲望、有野心,也有能力,他的形象在挣扎与选择间变得饱满、生动。他的悲剧不是必然,而是一种偶然,或者说他是选择性悲剧。良知与邪恶像双生子一样一起出现,可麦克白每次都会选择邪恶。莎翁对他心理的纠结、矛盾、挣扎的一系列描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所做出的选择导致了他最终走向灭亡的悲剧。全书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麦克白夫人,很多人都认为她自私、贪婪,是她的怂恿逼迫麦克白走上了弑君的残暴之路。但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她的这一切都是源自对麦克白的爱,因为麦克白告诉了她女巫的预言以及自己对皇位的觊觎,她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帮助丈夫实现理想。为了这一目标,她甚至将自己卖给魔鬼。可她仍心存善良,否则她不会因为熟睡的邓肯像自己的父亲而无法动手,她如果真的十恶不赦,怎么会反复清洗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又怎么会最终逼疯了自己?她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女人罢了。书中的语言也很有意思,莎翁和读者玩起了文字游戏。女巫信誓旦旦地说:“没有一个妇人生的孩子能够伤害他,没有人能够打败他,除非勃南的树木会移动。”可是到了后来,杀死他的麦克德夫是剖腹产,英格兰军队砍伐了勃南的树作为掩护向前进军。莎翁在传达什么?也许,命运不是不能改变,重要的在于选择。当然,全书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内容,比如女巫的第三个预言在后来并没有实现,也没有被提及等等。这部作品值得二刷或者三刷。</p>  <p class="ql-block">  这是带有自传意味的小说,是英国成长小说的奠基之作,处处体现着狄更斯的人文主义精神,以浅显的文字刻画了虽不丰满却有魅力的人物形象。宣扬生活中的真善美,少写实却抚人心。作者在批判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友情、爱情、婚姻的同时,将重心放在了赞颂真诚、高尚、奉献、宽容、正直等美好品德,对人性的探索和对道德的弘扬一一体现在作品中。姨婆贝西、米考伯先生,都是刻画得非常生动并且讨喜的人物。这本书很适合中学生阅读,尤其是少年大卫的经历,难怪现在被选入高中课本。</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连副高还没有评上,但并不妨碍我读特级教师的书,非常感谢老师赠予的这本书。看书留痕是我的习惯,感触很多,但考虑到诸多因素,只记录部分内容。一是热爱: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写到了他们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教书有时候是拼命去教却只感动了自己的一个职业,而且职业倦怠感会时不时夹杂着很多无法言说的东西如潮水一般涌来,淹没个体甚至给个体以窒息的感觉。这种情况下,有人混混度日,只把教书看做稻粱谋;有人以良心为准则,以对得起讲台下的学生为底线;还有人则发自内心热爱这一职业,从而让自己获得快乐,收获成功。王木春老师的一句话很让我心有戚戚焉,那就是“(语文)是一个让人心灵自由飞翔与栖息的世界”。既然每天都要面对,我们为何不选择让自己快乐呢?二是勤奋,特级教师的名号很少浪得虚名,绝大多数都来源于自己的勤奋,滥竽充数者寥寥无几,作威作福的教育官员微乎其微,跳梁小丑一般的所谓教育管理者沧海一粟,至少这本书中看不到。这些特级教师无一不是靠着勤奋和在一线多年的教学经验走到了现在的位置。三是思想,一种凌驾于体制外的独立思想。书中的特级教师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甚至特立独行的思想,这种思想让他们散发出璀璨的光芒,恰恰正是这种光芒引领他们走出固有的教育模式,迎接理性的朝阳。再补充一句:只有不受约束的没有任何功利性的阅读才能给人以真正的启迪,只有来源于内心的真实的文章才有撼动人心的力量,那些只讲奉献的教育书籍或者事迹对我来说就是赤裸裸的耍流氓。</p>  <p class="ql-block">很感谢学生送我的书,作为流行小说,的确很精彩,我读的也算尽兴。故事很简单,大家都知道杜牧的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说就是作者据此写出的。其实就是一个唐朝版的现代职场故事。一位叫李善德的小官在同事和上司的算计下成为了荔枝使,奉命完成一个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岭南运送新鲜的荔枝到长安。精于算术的他亲临岭南,运用了算术、统筹等方法找到了一条最佳的运送路线和方法,也得到了两个朋友和一位忠仆,可是最终运送过程中却遭遇了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意料之中的种种变故,李善德最终隐居在岭南。故事很简单,但是却很精彩,因为在其中,你会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充满现代感的语境中,你会感到伤感、会感到震撼,不得不说马伯庸很敢说话。比如“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越少,内心就越愧疚”等等。若主人公是一个良知泯灭、蝇营狗苟之徒,那么一切的内心折磨对他来说都不再是折磨。可他不是,他很执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所以他找到了方法,可他和官场是不相容的,所以他最后愧对朋友,所以他敢于直面怒斥杨国忠。 前面很精彩,但关于结局,我觉得作者的笔触还是太温存了,或者说中国式大团圆的结局对他的影响太深。在拨筋剔骨之痛后偏要嫁接一条光明的尾巴,结果就成了狗尾续貂。这条尾巴扫淡了血痕,掩盖了哀嚎。我并不是欣赏为赋新词强说愁,故意的撕裂只会让人不屑,但这个故事最后的圆满太虚假,没有真正的见识到残忍,没有真正的感触到疼痛,如何直面人生?突然想到鲁迅先生的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些才能给予我们披荆斩棘的勇气!总之,推荐此书,可以阅读。据我的学生说去年有一套模拟题的阅读就是这本书的节选,有时间找来看看[呲牙]</p>  <p class="ql-block">  我敢肯定这部小说如果改编成电视剧,肯定大火。我一直对谍战小说没有什么兴趣,如果不是因为这部小说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名并且还得了茅盾文学奖,我十有八九是不会看的。故事的背景是1933年的上海,中央决定把机关从上海撤到瑞金,把革命的火种洒向全国各地,需要建立绵延三千多里的转运站,“千里江山图”指向了恢宏壮丽的革命事业。至此,这本书在名字上多了书卷气,而且全书出现最多的诗句是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涅克拉索夫的“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这是陈千里和女朋友叶桃、弟弟陈千元的暗号,这诗句出自诗人的爱情短诗《暴风雨》,是一个爱钱故事。所以,每当陈千里回首往事时,这诗句便会在他脑海中冒出来,是他美好的青春、爱情的象征。其它的诸如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普希金《上尉的女儿》等文学作品恰到好处的出现,不仅使小说有了文学色彩,更使得语言细腻、精致,而且和情节相呼应,产生了诗歌中互文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结构安排的巧妙,读完全书,让我想到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多条叙事线索在关键节点结束,但又成为新的起点,环环相扣,不同线索既互相分离,又互相牵引,陈千里和易君年、龙冬形成一个关系图,陈千里和叶启年、叶桃构成一个关系图,而叶桃和龙冬两个同一年被杀害的人又联系在了一起,易君年代替龙冬,总之,剧情很曲折,值得阅读。</p><p class="ql-block">忠诚与背叛、潜伏与行动、谎言与欺骗、阴谋与爱钱等等谍战剧中必备的因素,这部小说都有。最终,任务达成,生命消失,在那个艰难的年代,路在哪里?躬身入局,纵身一跃,他们献出了生命,把信仰留在了人间,他们向死而生,把希望留在了人间,用鲜血换取了千里江山的郁郁葱葱!他们没有留下名字,但是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作者笔下那些真实的弄堂、上海现在依然存在的路名都是目击者和见证者。最后的那封没有署名的烈士遗书,让我动容,尤其是我勾画的句子。如果有机会去上海,一定去龙华烈士公园看看(奇奇在看完《觉醒年代)时就想去上海的龙华看看,因为疫情一直没去),带着奇奇去龙华的报恩塔看看。</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故事,比起电视剧来,我更喜欢原著。掩卷沉思,眼中浮现的是两幅画面:霜角辕门,挟剑惊风,银枪长袍,鲜衣怒马,他是金陵城内最意气风发的少年;白衣长笛,清瘦俊逸,低眉浅笑,光风霁月,他是金陵城内翻云覆雨的谋士。相比萧景琰的浩气凛然、言豫津的旷然洒脱、蔺晨的疏狂不羁、萧景睿的宽恕仁爱,想必人们更欣赏梅长苏的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赤子之心、家国情怀!不知为何,觉得曾经读过的一句话特别适合梅长苏:“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p>  <p class="ql-block">  这是骆玉明教授写的关于《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三本书的随笔集,“游戏与幻想”“金钱与欲望”“爱情之梦”分别是作者认为的这三部书的主题,由此展开自己的议论。因是随笔,所以讲述时的笔调轻盈、诙谐幽默,但学者治学的严谨和文人的悲悯又时不时会在字里行间体现,尤其是阐明自己观点的语句,犀利、深刻、老辣。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剖析了唐僧、猪八戒、西门庆、潘金莲、贾宝玉等人物,又关注到了牛魔王、西王母、宋惠莲、郓哥、彩霞、王子腾等容易被读者忽视的人物。作者观点很独特,将西门庆和贾宝玉放在一起比较:“西门庆恨不得将所有女人都拉上自己的床,贾宝玉的理想,则是周围的女孩在他死之前一个也不要出嫁。”是啊,凭什么精神的占有就一定高于肉体的占有?PUA不是更可怕吗?作者从贾母和宝钗的性格来分析高鹗续作宝玉和宝钗婚事的不合理性,剖析精辟。作者在谈论《金瓶梅》时,犀利的指出“恶人只要足够强大,没有什么想象的正义可以惩罚他,死也只是他自己找死罢了。”惊醒了多少善于做梦自我安慰自我麻痹的国人啊!当然,作者在犀利老辣的语言下也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比如他在谈论宋惠莲时“一切的细节都描绘出宋惠莲的轻佻与愚蠢……这正是因为她涉世还浅,心机不深,她受罪恶的浸染还少。她以为世界跟她一样轻浮,却不懂得那轻浮下面深藏着危险。”只有见过被撕裂的现实的真实模样,才会有恬淡宁静的清醒和悲悯。作者说他喜欢围棋、酒和茶,那么,冬日的午后,沏一壶暖茶,捧一本《游金梦》,跟随作者酣畅淋漓地再和三本书中的人物打个招呼,也不失一桩美事。</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中国诗可将哲理与情思巧妙融合,骆玉明教授用佛家的哲理巧妙地阐释了诗中的禅意。苍山旷远,清风幽明,水月在手,花香满衣,天地万物,蕴含禅意。读懂的是诗,读不懂的是禅。雪泥鸿爪,随心随性,禅不是教你如何行走于人世间,而是告诉你如何与万物相处,如何与自己和解。何为道?云在天,水在瓶[呲牙]</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历史文化散文集,共分四部分:“两个李白”写文人,“欲望的神话”写帝王,“他这一辈子”写朝臣,“马嵬坡下的三场辩论”写女子。内容有历史、有传说,有诗词、有故事,有议论、有抒情。从人物命运角度切入,进而引出社会时代背景,分析人物的生存环境,探寻生命的意义,对传统体制有一定的反思,语言质朴厚重,可有些地方枯燥乏味。也许是因为我对书中人物比较熟悉,很快就翻看完了此书。文化散文还是推荐祝勇和余秋雨吧!</p>  <p class="ql-block">  推荐所有语文老师阅读此书,愿与所有同仁共勉王君老师关于对语文教师评价那段话,教学如此,做人亦如此,大的格局和大的气概,会让我们活得更自在更坦然。</p>  <p class="ql-block">2023年涿州水灾,中图网自救卖书推出一系列盲盒,此书位列其中。这是一本适合青春期女孩阅读的图书,是关于亲情、友情的故事,是虽然揪心却温暖的故事,是讲述死亡却鼓励活下去的故事。十三岁女主人公珍娜刚刚上初中,与身患癌症的母亲相依为命,懵懂的爱情、即将逝去的母爱、奇妙变换的友谊以及因母亲生病而介入他们生活的外公外婆……这些都刺激着珍娜敏感的神经,终于,她经历了从“妈妈,如果你死了,我就自杀”到“妈妈,如果你死了,我会继续好好活下去”的蜕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