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陵园

张永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湘(1889年-1938年),名元勋,字甫澄,四川大邑县人,川军将领,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职。1937年刘湘时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第23集团军总司令,率川军出川抗日,1938年病逝于武汉,1946年葬于此地。现在这里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免费景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湘墓占地115亩,始建于1941年,由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时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主任的杨廷宝教授担纲设计,仿北京清皇家帝陵建筑风格营建,线条对称,建筑气势宏伟,布局结构严谨。在长达400余米的中轴线上,分列神道碑、石桥、石坊大门、旌忠门、四方亭、多角亭、荐馨殿、墓茔等主体建筑。此墓在文革时期被损坏,上世纪70年代修复一次,1985年进行大规模修复至今。198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牌坊门为陵园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牌坊门前为小桥流水。桥为石质,栏柱上雕有云纹。我当时在牌坊门前确实看到一座小石桥,但因没有意识到它是刘湘陵园建筑的一部分而没有拍照,有些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网上文章描述,桥前原有一尊高10米的汉白玉石刻“刘故上将神道碑”。字为龚泽博书,碑文为杨庶堪撰。碑在1965年被毁。牌坊门上刻“刘故上将墓园”,石质坚固,雄伟壮观,现已不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刘湘墓园神道上的第二重建筑 - 旌忠门,或称纪功坊、阙坊、三洞门,八洞(前三后三、左右各一)拱形,建筑面积114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阙坊为牌楼式建筑,红墙蓝瓦,原来正中悬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匾“永念忠勋”,背面正中悬有蒋介石题匾“英姿飒爽”,现已不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阙坊左右原有两座碑亭,一座为四方形,立余中英所书的《国葬令》碑;一座是多角形,立刘东父所书的《褒扬今》碑。两亭均为木石结构,简瓦脊爪,彩绘隶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碑及多角形碑亭毁于“文革”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刘湘墓园神道上的第三重建筑,碑亭,俗称四方亭,重檐四洞方形,建筑面积81平方米。由于它处在墓园神道中心线上,与网上文章所述的“阙坊左右原有两座碑亭,一座为四方形”的碑亭位置不同,不知这座碑亭是否就是根据原来阙坊旁的那座四方形碑亭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亭的后面是荐馨殿,即享殿,是刘湘墓园神道上最高大的建筑,现为“武侯祠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建筑面阔五间,为重檐庑殿顶的木结构建筑,高大宏敞,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原来殿的正中供奉刘湘身着上将礼服的巨幅彩色油画像,藻井上绘有三个大型国民党党徽。东西配殿供刘氏列祖列宗牌位,周围广植玉兰,现已不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荐馨堂后便是刘湘墓茔,下为须弥座,上即坟台,台四周为雕花栏壁,再上为坟墓封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墓于1966年8月被毁。1985年复建。墓碑上书“抗日战争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一级上将刘湘之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武侯祠游览时可以顺便来看一下刘湘陵园,向这位爱国将领致以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