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海有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 ,哪些路我也没搞清,只知道离我家最近的是衡山路,愚园路也是,今天拉上老头子,一起重走这段路。</p><p class="ql-block"> 愚园路,最初是申园的一部分,是宁波商人叶氏拥有的产业。1890年左右,四明张氏购买申园的一半土地进行重建,将其改名为愚园,有亭台楼阁和娱乐设施,并对外开放,门票一角。旁边的这条路就叫愚园路。后来,由于大世界等一大批新式娱乐形式出现,愚园衰退了,但愚园路一直延续至今。愚园路虽然属于上海昔日的法租界,但在1919年到1941年之间,属于当时公共界越界筑路区域。</p><p class="ql-block"> 今天乘地铁来到中山公园,(确切点说,应该是中山公园旧址,公园早已没了围墙,是一大片公共绿地。)瞄了一眼昔日熟悉的公园,再也没往日的样子。斜穿过长宁路,就是愚园路,以前的愚园路,是一条比较僻静的小马路,现在还是那么窄,而人流却又那么多。</p> <p class="ql-block"> 愚园路1320号,现在的上海长宁金融园。厚重的铁艺大门里,绿树掩映着大院内11幢老洋房,其中18号,是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曾经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 董竹君是个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出生在上海洋泾滨畔一个贫民窟里,父亲以拉黄色车为生,家里虽穷,但还是把她送到私塾念书。后来由于父亲身体垮了,无法支撑家庭,12岁时,无奈把她押给青楼三年,当不接客的妓女,称为“清倌人”。</p><p class="ql-block"> 在妓院里,她遇到了当时同盟会的夏时之,(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常以妓院作掩护)。她设法逃出了妓院,同夏时之结婚并一同奔赴日本。由于她出身青楼,为社会不耻,夫家不接受,而夏时之也由于事业不顺而自暴自弃,于是她带着四个女儿净身出户,到上海闯出一片天地。由于她最早做的是纱管生意,与我老爸是同行,因此我爸与她有一面之交,在我老爸口中,董竹君就是个八面玲珑“阿庆嫂”似的人物。后来,她创建了锦江饭店,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宾馆。</p><p class="ql-block"> 没法看住宅,只有这块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董竹君,与夏时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锦江川菜馆,老年董竹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沈钧儒旧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沈君儒旧居边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门</p> <p class="ql-block"> 沈钧儒是浙江嘉兴人,15岁考中秀才,28岁中举人,30岁得新科进士被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33年参加民权保障同盟,营救过被捕的陈赓等人。民盟创始人之一,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七君子”的领头人。新中国成立后,是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 愚园路1136弄31号,王伯群住宅。</p> <p class="ql-block"> 王伯群:贵州兴义人。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是同盟会的元老。曾为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他与云南的商业巨子以实业强国,繁荣西南。后又投身教育救国,成立有“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称的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战爆发,王伯群随大夏大学迁至贵阳,该建筑由他夫人的叔叔代管;1939年成为国民党军统招待所;1944年,王伯群去世,享年59岁。1946年,他夫人回沪,将此屋部分出租给英国驻沪领事馆文化宣传处使用;1949年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委员会接收,1960年,这里成为长宁区少年宫。</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心里充满感慨:把自己的身价性命和财产,都这么无私地给了祖国,如今的人民公仆们,看了不知咋想。</p> <p class="ql-block"> 王伯群的上海故居于1934年落成,它是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健筑,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草坪,园内绿树葱郁。现在是少年宫,正值星期天,我们无法进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楼正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少年宫大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隔着大铁门左右窥视</p> <p class="ql-block"> 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111号</p><p class="ql-block"> 钱学森1923一1934年在上海求学期间,居住于此,1955年回国后,祖孙三代在这里团聚。</p> <p class="ql-block"> 愚园路1015号 ,这幢法国风格的老洋房,金城银行和太平人寿保险的创始人周作民曾在此居住,杜聿明,李济深也曾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 现在是一家饭店。</p> <p class="ql-block"> 愚园路838弄,是双联式的花园住宅,俗称唐氏花园,当时无锡实业家,上海元丰毛纺厂董事长唐晔如建造自住。其中20一22号,30~32号唐家住。现在是72家房客。</p> <p class="ql-block">花园里都是自行搭建物,堆放着各式杂物 ,早没了花园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愚园路749弄,是条很“上海”的弄堂,大弄堂套小弄堂,还有小小弄堂,四通八达,道道相通。弄内有各种风格的花园洋房22幢,主要为欧式装饰艺术,大都建于20世纪三十年代。弄口路牌上标有5~103号,排列有点乱。这里曾住有名人黄炎培,民盟筹委会在此召开,国民党宣传部长,蒋介石宋美玲的证婚人张道藩也曾住这里。</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被人称为汉奸弄堂,周佛海,李士群,吴四宝都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3号李土群住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65号,周佛海住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67号前门和后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吴四宝住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9号余日章旧居</p><p class="ql-block"> 余日章在晚清时期支持革命党,是基督教在中国的领袖,是宋美玲和蒋介石的证婚人。旧居早己移作他用,只是墙上钉了一块牌,才知道曾有这么个人。</p> <p class="ql-block"> 上海虽仅开埠百余年,故事却太多太多,慢慢看,渐渐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