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滇西,云南西部区域的简称,以大理、腾冲最为出名。47年前,一群怀揣热血、风华初盛的愣头青年,从四方八方汇集到那里,开启了10多年卫国戍边的生涯,把我们人生中最精华的青春,留在了那片曾经贫穷落后而今世人向往的土地上。几十年间,时常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滇西,一段我们无法更不愿割舍的情缘!</p><p class="ql-block"> 暑去秋来,云轻气爽,又到出游好时节。恰逢有群员要到大理州剑川县原部队驻地参加战友聚会,一拍即合,整理行装,再走滇西,寻觅逝去的青春痕迹,自驾一趟新开通的云南最美公路219国道怒江段,伺机体验丙察察的艰险。</p><p class="ql-block"> 9月15日从贵阳出发,迎着朝阳一路向西,又见久违的浓淡相宜、飘逸俊美的云南云,下午到达600余公里外的云南禄丰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禄丰</b> </p><p class="ql-block"> 滇中一座小城,除有大名鼎鼎的恐龙谷、恐龙博物馆外,城西还建有一座金山古镇,说是古镇,其实找不到半点“古”的痕迹,多为振兴旅游而建的仿明清建筑群。倒是镇中有一架很有历史的星宿桥,估计是“古镇”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星宿桥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朝,通体由石灰掺糯米浆浇注红砂石砌成,宽10.6米,全长96.5米,7孔尖拱,桥面可并行3辆轿车,是云南最大的古石桥。桥东一座可通行的木牌楼,桥西一座不能通行的石牌坊,这种布局结构很少见。星宿桥曾是滇中通往滇西古驿道的必经之地,被称为“迤西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大理</b></p><p class="ql-block"> 滇西重镇,位于海拔4122米的苍山南麓,面积251平方公里的洱海之滨,素有“风花雪月”(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浪漫诗意的地方,南诏国、大理国历史悠久,曾是云南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云南省着力打造的旅游圣地,亦被称为滇西明珠。大理,也是我们挥洒热血汗水,注留青春芳华的第二故乡,是此行的目标地和中转站。</p> <p class="ql-block"> 40多年前,第一次走进下关市(大理州首府所在地,今大理市),还是一座东西长不足两公里,只有几万人口的小城,位于市中心的师部大院只要奏响军号(起床、集合、出操、开饭、上课、休息),全城几乎都能听见。那时进出城公路还是用砂砾石块铺砌的“包谷路”。市中心最高建筑是一幢五层楼的“下关饭店”,三四米宽的水泥街巷边,多为一二层高的灰砖黑瓦房,商铺、饮食店、杂货店寥寥无几,周边村舍都是土墙黑瓦,条件好点的用石灰水把墙面刷白,还有很多用草秸盖顶,就连我们驻扎的营房也是清一色的红砖黑瓦小平房。</p> <p class="ql-block"> 当地经济主要靠农耕渔业,印象中最大的工业是滇西纺织厂、下关茶厂和客车总站。老乡们生活俭朴,衣着素颜,即便身穿白族服饰也是朴实无华,一口委婉轻细的方言,让人感到和蔼、亲切甚至温柔。</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再次走进大理,已是高楼栉比、商铺林立、人头攒动,一片繁荣。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市区面积扩大不止10倍,连当年师医院、高炮营驻扎的天井山,如今已是人车川流的火车站,就连市郊小土坡上的团山公园,如今也成市中心人来人往的风景区,不用导航摸不清东南西北。除了苍山洱海和当年的“师大院”“军大院”依旧,一切焕然一新,不识当年故地。只有那熟悉的风啸声,不时回荡在耳畔。</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大理古城(原大理县)老街上寻一民宿住了3天,每次听到从“南疆卫士”广场旁军营中传来或悠扬或激昂的军号声,都会激动莫名、倍感亲切!被撩动的思绪带回到那简朴而火热的年代……溜达在古城那熟悉又陌生的街巷中,总幻想着寻见那曾经的街景和似曾相识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带着霜染两鬓的沧桑,已见蹒跚的步履和休闲放松的游客心态,用了三天时间,沿着当年生活、学习、训练的轨迹,重新审视大理的美丽。似曾见过的洱海日出、苍山落日、村舍田园,旧貌新颜的大理老城、喜洲古镇、三塔寺、蝴蝶泉、海东小普陀,新建景点的龙龛码头、水渠廊桥、大青树、夫妻树、S湾、双廊镇,异域情调的圣托里尼……一路拍照留存,聊补几十年前走过路过不曾留意也未见过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 通透的蓝天,舒卷的白云,巍峨的苍山,碧澈的洱海,多姿的湖岸,秀丽的田园,繁华的城市,美丽的乡村,悠久的文化,还有勤劳朴实、休闲自在的乡亲,绘制成再走滇西的大理印象。</p> <p class="ql-block"> 大理向北120公里的剑川县,是去丽江和香格里拉的必经之地,也是老部队当年驻防地之一。参加剑川战友聚会的群员提到此行唏嘘不已,熟悉的营区大门立柱尚存,“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标语依稀可辩,然而,营区围墙、操场、营房包括能容纳千人集会的大礼堂已荡然无存,残垣遍地,荒芜凄凉。连剑湖畔承载着部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传统的上千亩生产用地,如今也改造成湿地公园的柏桦林,不见了当年的精气神。</p><p class="ql-block"> 唯有一栋群员曾住过的宿办两用小楼(营区唯一的两层楼房),像一位垂暮老人箫瑟地矗立在旷野中,斑驳空洞的门窗似沉眉无神的倦眼。老朋友,你是不是还在残存的记忆中,追寻着当年生龙活虎、青春激荡的军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巍山古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距大理只有60公里,但不在交通干线上。19日,我们离开大理,专程去了趟巍山县。按照当地战友的推荐,入城前先到东莲花村游览,品尝清真牛肉面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巍山是一个多民族世居的小县城,而东莲花村是最大的一个回族聚居村落,民风淳朴,马家大院的石门、高墙、碉楼尽显伊斯兰风格。最让群员们念念不舍的是清真馆地道的红烧牛肉,色泽绛红,核桃大小块状,一口下去软糯满嘴,汁浓溢香,至今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 网上订的民宿不曾想如此称心如意!古城傍一条不足3米宽的石板小街竹壁巷,商铺鳞次栉比,人群熙来攘往,烟火气十足。走入小巷中段一户朱门,10多米的过道后竟是一方白墙黛瓦两层楼高的现代风格小院,这是一家新近开张、规格较高的小型民宿,客房正好符合我们需求,独门独院,闹中取静,简直不要太爽。</p> <p class="ql-block"> 巍山古城始建于元,兴盛于明清,呈四方井字形布局,25街18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街巷两边多为明清建筑,民居多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风格,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古城中心地标建筑星拱楼,楼下东南西北四道门连贯相通,竟是古城十字街的交汇点,这种建筑格式实不多见。油然对祖先们的才智巧思和创造力心生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诺邓古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巍山折回大理下关,再向西北行驶100多公里到达高山峡谷中的云龙县,探寻千年白族文化名村诺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县城出来沿沘江向北约走5公里的乡道,便见山谷中的诺邓古村。据考证,诺邓建村已有1100多年历史,奇怪的是,地处红土山谷地带,土质松软,进村乡道雨季多有塌方,而诺邓村却存世千年不毁。</span></p> <p class="ql-block"> 来到村口,一条小溪从山谷流出,村舍沿溪边顺山势而建,层层叠叠,独门独院,由七弯八拐的石梯石道和土路衔接。进入村中,红砂石梯、红粘土墙、褪色的朱红门窗,满眼尽见橙黄。与大理的白色民居不同,这里的白族建筑更传统、更古朴、更生态。村中的玉皇阁、文庙、武庙和木牌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口便一路上坡,日常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隐约感到与昔日的马帮同行,原始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诺邓村有个特点是土法制盐。与凉山等地的“晒盐”不同,诺邓是“煮盐”。村口有座传承千年的老盐井,祖祖辈辈都靠男人下井取卤水,女人在家用锅将水份熬干,剩下的结晶便是生活用盐。如今制盐手艺依然传统,只是井下卤水已不用人背,改由水泵抽取。</p> <p class="ql-block"> 因为有盐,诺邓便有了进入“舌尖上的中国”名扬天下的火腿。与金华、宣威等地火腿不同,诺邓火腿全靠自已生产的监,采用全手工选材、腌制、晾晒,且时间越久,霉菌越厚,味道越香,其特色是可以生吃。现诺邓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制售火腿,已是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p> <p class="ql-block"> 有幸请到当地艺人,为我们演示了将腌制好的诺邓火腿制作成成品火腿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云龙县城西侧的沘江边,有一道自然奇观“太极八卦图”。沘江由西向东流经此处,受地形限制拐了一个极限S弯,将一块土地劈为南北两半,巧的是一半是凸起的山包,一半是平缓的田地,对应了阴阳两极,天造地设。站在江对岸半山坡的观景台向下俯瞰,震撼于大自然的神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怒江峡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云龙向西经泸水到老姆登,全程只有280公里,却跑了七八个小时,不是路难走,而是应了“风景都在路上”的行话。我们体验了省道、国道、高速不同的感受,穿行了仅次于秦岭钟南山遂道的12公里长的瓦房遂道,从东向西跨过云南两条著名的江河——澜沧江和怒江,尤其自泸水起一路向北进入怒江大峡谷,驶入我们计划中的“美丽公路”219国道怒江段。</span></p> <p class="ql-block"> “美丽公路”名不虚传,约300公里的国道紧傍怒江西岸,一边是高黎贡山,一边是碧罗雪山,一直沿怒江大峡谷通到滇藏界,沿途开发出不少景点并在路边设有停车场、观景台供游人观景,这不美吗?第一天进入,我们就观览了“伟人峰”,“老虎跳”,领略到怒江峡谷绮丽风光。稍有遗憾的是雨季刚过江水浊黄,倒也显得几分雄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老姆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怒江州福贡县的一个怒族村寨,位于碧罗雪山西坡,脚底是奔腾的怒江,对面是高黎贡山北段的皇冠山,因常年云雾缭绕,被世人称为“云端上的村庄”,风景秀丽,是一个游人不多的国家4A景区。村中有一池汇集雪水雨水而成的龙潭,边上临谷有一座当年由法国传教士修建的基督教堂,据说是怒江峡谷见村就有的教堂中最大的一个,至今仍被周边各族村民每周用作礼拜的圣地。教堂对面的皇冠山,因山峰状若王冠而得名,终日云遮雾罩,若隐若现,被当地村民视为神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知子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距老姆登村5公里的临江崖坡上,有一座将时间定格在70年代末的小城知子罗,据说曾是怒江州的州府所在地,80年代初因地质灾害预报,州府整体搬迁到六库(今泸水市)。知子罗至今保留着州委州府办公楼遗址,走在随处印有伟人头像语录的街头巷间,有种回到70年代刚当兵时的错觉。知子罗也因此被人称作“被上帝遗忘的城市”、“遗落之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石月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沿“美丽公路”继续向北行至中段,见指示牌上观景台,举目眺望,远处峰峦顶部石崖上,豁然见一透空圆形石洞,在蓝天白云衬托下,似一悬在石壁间的圆月,在缥缈云雾中时隐时现,被命名“石月亮”,又一处大自然的杰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怒江溜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怒江州是云南最不发达的地州之一。以前怒江少有桥梁,两岸的村民想要过江,全靠腰间绑着套绳,挂在锚定在两岸的跨江铁索上溜过怒江,费力而危险。“美丽公路”上专门设置了一处溜索体验场,在工作人员帮助下,让游人感受悬在半空溜过百十米宽江面的原始过江方式,惊心动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贡山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怒江州贡山县是219国道云南进藏的最后一个县,西与缅甸交界,北与西藏察隅县毗邻。县城不大,沿怒江顺坡而建,即便是全民脱贫,国家大力扶持民族边彊建设的今天,依然感受到它的落后。贡山县向西80公里的独龙江,是我们此行的主打目标之一,但因贡独公路扩建施工,每天只有中午11点可通行,只能第二天再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独龙江 纹面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晚上淅淅沥沥下了场小雨,第二天11点我们准时进入贡独公路,一路翻山越岭,道路泥泞,下午还算顺利的到了独龙江乡。</span></p> <p class="ql-block"> 独龙江乡地处深山峡谷中,东面高黎贡山与西面担当力卡山两山对峙,被喻为“流动翡翠”的独龙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地理偏僻,环境幽蔽,地质原始。全乡只有6个村4000多人,主要为独龙族。由于区位封闭,交通闭塞,游人稀少,尚未开发,这里被称为“中国西南最后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总人口70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独龙江峡谷这块狭小的区域,过去被叫作“太古之民”,新中国成立后,才因江名而名“独龙族”。历史上独龙族少女因防土司、奴隶主、山匪掳掠,而有刺青纹面的习俗,解放后便结束了这种痛苦的习俗。所以,存世不足10人的“纹面女”,至今都是85岁以上的高龄,被誉作“独龙族的活化石”。一睹纹面女的真容,便是我们独龙江之行的主要目的,天如我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贡独公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之所以单独讲贡独公路,是因为这是我们自驾以来最难忘的行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贡山县城西行到独龙江乡,虽然只有80来公里,却是自东向西翻越了高黎贡山北段,全程在山中曲折行驶,据说有1300多个弯道,还有一条6.4公里双向通行的遂道。整条路穿行在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中,坡陡弯急,最高海拔超过3000米,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公路就像一条飘带恒系于重山间,终年隐没在云天雾海中,驾车穿梭其间,自有飘飘入仙的意境,风景独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知道此路段常有塌方、滑坡、滚石,来时探询过,9月下旬雨季结束已无大碍。去时无恙,来时多舛。为赶在清晨7点封路前通过卡点,天不亮我们就从独龙江乡驾车返程,行不到10公里,突遇一阵碎石雨,叮叮当当,半夜惊魂,你还不能停车查看。天亮发现同行4车有3车受伤,两车前档玻璃一车天窗均被砸破,车顶、仓盖、车门自不必说,好在是塌方前的碎石滚落,有惊无险。心是心痛,莫名有种历险无大难的自豪,人啊!</p> <p class="ql-block"> 返程途中遭遇多处塌方、滑坡,有的路段需下车清理落石树枝后勉强通过,有得则需工程机械打通。经打听才得知,今年改扩建这条路,全程开山放炮施工,山体表面多有松动,至沿途塌方、滑坡、落石多发,所以才规定通行时间,无语了。走走停停用了8个小时,才走完这80公里终身难忘的贡独公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怒江第一湾</b></p><p class="ql-block"> 由贡山县城沿219国道继续北行,快到丙中洛时有一观景台,可俯视怒江流域。奔腾的怒江流经此处时遭遇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270º的半圆形大湾,形状优美,气势如虹,被称为“怒江第一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丙中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位于贡山县最北端,是219国道通往西藏的云南最后一个乡镇。这里99%都是少数民族,是一个以怒族、傈僳族、藏族为主16个民族和睦共居,和谐相处,生活多彩,民风淳朴,夜不闭户的小镇。</span></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怒江峡谷深处一块难见的开阔台地,气候温润,植被茂密,多有大小不一的田垅地块,得见大山深处秀丽的田原风光。这里有巍峨绵延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有卓约湍流的怒江峡谷,有清彻如洗的天空,也有飘逸轻柔的云雾。这里远离喧嚣,净尘脱俗,处世无争,清丽秀美,被喻为“人神共居的世外桃园”。</p> <p class="ql-block"> 在藏民家的客栈露台上,就地取材自作晚歺,异乡风情,家乡风味。晚风中飘散着熟悉的味道,回荡着开心家庭的口号,快乐温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石门关</b></p><p class="ql-block"> 在丙中洛台地的北端,是一路夹江而行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两山绝壁从江边拔地而起,直冲霄汉,形成一道500多米高近200米宽的巨大石门,怒江从石门中喷涌而出,奔腾而下,当地人称它为南礼墙,又根据地形地貌,取了个形象的名字——石门关。这里为进出滇藏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秋那桶</b></p><p class="ql-block"> 秋那桶村是一个以优美田园风光著称的小村落,在丙中洛的最北端,是怒江州进藏的最后一个村庄。不多的几十户人家散落于山谷中的平地上,周围错落着农田,种植着黄白绿相间的作物,板墙石瓦的房前屋后,开着不知名的小花,漫步在村庄,你会全身心融入清新自然中,忘却一切烦恼杂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茶马古道</b></p><p class="ql-block"> 丙中洛有一条茶马古道是网红打卡点。这条古道是云南通往西藏的一条人马驿道,据说当年解放军进藏部分队伍就走的这条古道。其中一段,全是在临江绝壁上开凿出来的,至今依稀可见凿壁的痕迹。这段古道也是有“瑞士田原”之称的“雾里村”进出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普化寺</b></p><p class="ql-block"> 位于丙中洛西南侧嘎瓦格布峰脚下,是云南唯一一座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寺院,为第五世朗秋活佛的驻锡地。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建筑风格各异,古朴精美,是当地各民族佛事活动的中心。站在普化寺便能看到成片稻田的金灿、嘎瓦格布神山的巍峨和石门关的雄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滇藏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由丙中洛顺219国道向北行驶18公里,便来到滇藏交界处。沿江公路旁石壁上赫然挂着“云南”“西藏”大字,这是越野圣地“丙察察”的入口,219国道沥青路段至此结束,进入西藏便是漫长的砂石弹坑路,所以被称为越野爱好者最后的天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因高返不敢自驾西藏的法师们,站在界牌下西藏一侧留张影,权当此生进过西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原计划走一段丙察察线,去西藏察瓦龙乡甲应村,体验一把年轻人的越野乐趣,因天气原因和独龙江的惊魂而作罢,就此折返踏上归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泸水</b></p><p class="ql-block"> 返程重走了一回“美丽公路”,在起点处的泸水市歇了一晚。泸水原名六库,是80年代初由知子罗搬迁过来的怒江州府所在地。城市面积不大,座落在怒江边的一处山凹中,但当地的怒族手抓饭却很有特色,味道先不说,只看食材颜色配伍就大饱眼福。</p><p class="ql-block"> “美丽公路”进出用了6天,沿途赏秀丽风光,访名胜古迹,探人文民俗,以青山为伴,携江河为伍,与云雾为邻,抛却世俗杂念,用心感受上苍的恩赐,虽有惊魂时刻,难说不是老天刻意植入我们记忆神经的一根刺激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腾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由泸水向西南公里的腾冲,是中国西南边陲历史文化名城,自汉代便成建制。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期间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也是中国收复的第一个由日军驻守的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腾冲处于高黎贡山南段的断层谷地中,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国内最大的新生代火山群,是云南省着力打造的旅游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腾冲也是我们滇西之行的最后一站。</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为通往腾冲的龙江特大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国殇墓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位于腾冲市西南叠水河畔小团坡下,是为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建,1945年7月7日落成。由墓园大门、警钟广场、陈列馆、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等,沿东北至西南轴线布局。墓园中松、杉、竹、柏、杜鹃、山茶映衬其间,走进园中,自有一种感伤尊崇、庄严肃穆之情。国殇墓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腾冲热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腾冲是我国三大地热活动区之一,约有80多个温泉区遍布城市各地,尤以热海最有代表性,属中国第二大热田,来腾冲旅游者大都是奔着温泉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 热海景区镶嵌在城西约8公里的群山中,以黄瓜箐、澡塘河、硫磺塘为中心,沿山谷曲迴攀爬而上,热海石、浴谷、怀胎井、珍珠泉、美女池、大滚锅等气泉热泉依次展现在你眼前。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大滚锅,池水翻腾、热雾冲天,仿佛一锅刚烧开的沸水,最高水温可达102度,游客多会拿生鸡蛋在此煮熟享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司莫拉佤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距腾冲市区13公里的清水乡,有一个已有数百年历史,名为“司莫拉”的佤族村寨,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是一个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的原生态古寨。村落依山而建,村内有佤族民居、木鼓屋、树神、佤王府、榕树群,周边有湿地、森林、竹海、梯田、涌泉。当你徜徉其间,与佤族图腾木刻凝神对视时,一股远古佤山的原始气息扑面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北海湿地</b></p><p class="ql-block"> 位于腾冲市东北12公里处,面积1000多公顷,为天然的常年性沼泽湿地。水面覆盖着巨大的由火山灰与有机物作基底,长满沼洋草本植物的草排,似一块块“浮毯”,最厚可达2米,为全国罕见。</p><p class="ql-block"> 来到湿地,一群花甲充作狂少,在空隙水域间撑筏骑“船”,追逐嘻闹,放纵山水,一心要找回童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东山草原</b></p><p class="ql-block"> 9月29日,我们在腾冲的最后一天,恰逢中秋佳节,大家决意过一次别样的中秋。</p><p class="ql-block"> 上午,集体来到距腾冲市20公里的东山,这里有一处面积约2.2万亩的天然草原,因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高原草场风光,被誉为滇西最美生态高山草甸。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陪伴你的只有无尽的蓝天白云、延绵的山脉、宽阔的草原和悠闲自在的牛羊。让你恣意投入自然的怀抱,任由微风拂面,青草绊足,自由的呐喊,尽情的欢笑,抑或放轻脚步,慢慢享受这旷世的宁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p> <p class="ql-block"> 中秋晚餐当然要有模有样,北京老耕奋勇安排了一场腾冲特色的高端晚宴,席间热议一路走来的趣闻轶事,笑语连珠,异地中秋其乐融融,算作滇西自驾行的告别宴吧。</p> <p class="ql-block"> 竟管晚间的云层稍厚,腾冲的中秋之月依然这么圆,寓示着“重走滇西”的圆满收官!</p> <p class="ql-block"> 9月30日从腾冲启程,一路带着丰富的游历,牵着云南的秀云,10月1日安全抵筑,半个月的滇西自驾行告一段落。</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次开心的旅途,又是一段快乐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群友提供的图片、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