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的美篇

林林

<h3> 难忘的回忆<br> <br> 2024年1月7日,是我国进行的第十三次核试验,强五甲飞机空投战术核武器氢弹52周年纪念日,我光荣参加了这次核试验,这是一次难忘的回忆。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有信仰,有了“两弹一星”,国家的强大,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永远不会忘记……<br> <br> 带弹着陆<br> ……记毛主席、周总理关心下的一次核试验<br> <br> 董日强 郑孝刚<br> <br> 在漫长的岁月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事。七十年代初,寒风凛冽,正当全国人民欢度新年之际,我国在罗布泊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虽然试验因某种原因没有成功,但仅仅过了7天,一个消息又震撼了世界:中国政府通过无线电波向全世界宣布&quot;我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quot;<br> 时间是公元1972年元月7日。两次核试验间隔仅7天时间,这鲜为人知的内情,一直没有被披露,曾一度引起各国情报机构的种种猜测,直到敬爱的毛主席、周总理逝世后,纪念文章陆续登报,才使这次核试验的经过公诸于众,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飞行交响乐》就描叙了当时强﹣5甲飞机第一次空投未果,杨国祥团长驾机带弹着陆的场面。我俩作为入伍刚一年的空军机务战士,荣幸的参加了这次核试验。<br> 1971年12月2日,我们试验小分队接到命令,在近日内进入场区。12月12日早6时,我们参加核试验的全体人员分乘两架安﹣12运输机,历经16个小时,飞赴西北马兰机场。到达目的地后,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切准备就绪。1971年12月30日,整个罗布泊静候着一个震撼世界的时刻。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要在这一天完成一项空投中国第一颗战术氢弹试验。下午,传来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quot;经报请毛主席亲自批准,零时定在下午13时,准时起爆&quot;。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10时整,核工业部九院来移交产品(在基地对核弹的通称)。我们列队两侧。军械挂弹组长杨绍昆主任仔细检查产品后并在移交书上签字。至此核弹的安全责任全部落在我们身上,我们立即按操作程序将核弹稳妥地悬挂完毕。<br> 在飞机起飞前十分钟专车准时将杨国祥团长带到飞机旁。这位有1500多小时飞行记录的空军强击机飞行团长,素有&quot;彝族之鹰&quot;的称号。是我国培养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曾经在开国大典列队飞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并在怀仁堂给毛主席敬过酒。他是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架强﹣5样机的试飞者,曾经创造过该型飞机大速度超低空30米的飞行记录。下车后,他逐一与我们握手致意,然后迈着矫健的步伐登梯进入座舱。这时,一直等候在飞机旁的九院院长手拿一把长柄铜钥匙走过来,把钥匙插进弹体上的孔内转动一圈,接通了核弹内部电路。整颗氢弹全部处于待发工作状态。核试验场地距机场300公里,起飞命令下达,飞机准时在12时20分起飞。当飞机距离靶标9公里时,瞄准具十字光环压住目标,杨国祥用力按下投弹按钮。并迅速拉起飞机上仰、倒飞躲开爆炸中心。突然,他发现投弹信号灯依然亮着,按正常情况,弹钩开放后,信号灯应立即熄灭。&quot;怎么回事?&quot;&quot;弹没有投下去!&quot;这意外使他猛然一怔,立即迅速检查所有的电门、开关,一切都在正常位置,投放操作准确无误啊!<br> &quot;天山!天山!2178没有投下,请求应急投!&quot;<br> &quot;同意应急投&quot;。<br> &quot;明白&quot;<br> 飞机重新进入….9公里处又拉起……按下仪表板左上方的应急按钮……氢弹仍然藏在机腹弹舱内。<br> 塔台指挥员焦急地命令第三次用超应急方法投下,结果,氢弹仍未投下去。<br>“2178,2178,再投!再投一次!&quot;指挥室传来的声音显得有些紧张。可是,油料不多了。&quot;怎么办?&quot;此时,杨国祥脑子里闪出三个方案:一是跳伞,个人最安全,但无操纵的飞机不知会落到何处?这颗氢弹爆炸后的后果,难以设想。二是驾机到沙漠深处与氢弹同归于尽。可是,和国家的巨大财产,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将毁于一旦。而且氢弹投不下的原因也找不到,这次试验不知要推迟多少年啊!第三,是把氢弹带回去,但这非常危险,是以前国内外机载核武器试验中都从未有过的事,带弹着陆时,万一……<br> 机场塔台里震动了,指挥长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思考着对策。<br> 基地司令部震动了,首长们紧急请示北京指挥所叶剑英元帅转周恩来总理:&quot;2178投不下。&quot;&quot;告诉飞行员,一定要想办法投下去!&quot;周总理命令。<br> 司令员:&quot;用应急和超应急方法都没有把弹投下去!&quot;<br> 周总理:&quot;那就命令飞行员跳伞!&quot;<br> 司令员:&quot;飞行员说跳伞后果不堪设想,不同意跳,他请示带弹着陆”<br> 周总理:&quot;带弹着陆?……我们应该相信飞行员的处置能力。以防万一,基地所有人都要钻地道,你要带头钻。&quot;<br> 电波传上高空,&quot;2178、2178,同意着陆,北京相信你……&quot;与此同机组和其他同志正在机场跑道头等着接飞机,突然,警报声一声一声紧急从四面响起,地面人员有秩序地跑步进入地道,大地一片寂静。<br> 几十双眼睛都焦急万分地向远处的天空眺望,谁也不说一句话<br> 杨国祥小心翼翼的驾驶着飞机返场,由于油料有限,按规定的通场没有进行。而是直接从跑道东端直冲而下,在起落架撞击跑道冒起两股青烟的一瞬间,我们都屏住呼吸,遥望着机腹下的核弹。漂亮的乳白色战鹰终于安全的停在着陆线上。 <br> 一直守候在电话机旁的周总理得知着陆成功,微蹙的浓眉舒展开来,面带微笑拿起电话机。不多时基地迅速传达了周总理指示:&quot;杨国祥同志带氢弹着陆成功,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个奇迹。&quot;<br> 晚上,毛主席又打来电报,要求全体参试人员,胜不骄,败不馁,找出原因,总结经验,继续努力。<br>  听了毛主席的电报,我们受到极大鼓舞。我们一天两夜未曾合眼,连续奋战,检查了成百上千与飞机电路和投弹有关的零部件,失败的原因终于查出来了,是由于&quot;文革&quot;产品质量出问题而造成的。<br>  我们会同杨国祥和厂方技术人员研究改装了产品的结构,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确保了投弹的可靠性,达到万无一失。但失败的阴云没有散去,决策会争论激烈。司令员把杨国祥请来,想听听他的意见。杨国祥毅然地对首长说:&quot;科学试验总有成功和失败,现在投掷系统已进行了改进,我认为完全可以下决心试验,我和我的机组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命令。&quot;<br>  经毛主席、周总理批准决定再次试验。<br>  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公元1972年元月7日下午13时整,杨国祥在纯熟地完成了一系列驾驶动作后,用力按下投弹按钮,瞬即飞机一阵剧烈震颤,只觉头顶座舱罩闪过一道亮光,氢弹投下去了。<br>  须臾,一朵壮丽无比的蘑菇云,翻滚腾跃,越升越高,雄伟的天山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的博斯腾湖引吭高歌。<br>  我们从控制室窥视孔里看见这一幕景象,眼里都涌出了泪花,人人充满自豪:我们有了自己的战术核武器,它毁坏了这里的一片戈壁沙漠,一切模拟设施,但它并不毁灭人类,因为它在中国人手中是和平之神。<br>【文章刊登于《淄博纪检》(一九九四年第一期)】和《淄博晚报》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一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