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物院基本陈列之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上)

大德天下

湖南省博物馆定位为全面反映湖南历史文化的区域性综合类博物馆,向社会推出一个能够反映湖南区域文明发展进程的通史性基本陈列是我们的使命。<div><br>湖南的历史文化,是“湖南人”自身创造湖南区域历史、积累湖南区域文明的过程。因此,策划反映湖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基本陈列,只有围绕“湖南人”为展示核心,历史和文明才有灵魂与内涵,才能成为本地区乡情宣传、教育的平台,才能成为外地游客系统了解湖南地区历史文化的窗口,才能起到传承历史、启迪当下的作用。</div><div><br>该陈列从“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分别向观众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是什么样的?即第一部分“家园”;接着展示这里生活着一群什么样的人,现在的湖南人是如何形成的?即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然后诠释湖南人是如何获取生活资源的?即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生活习俗,即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最后提炼总结出湖南人的精神气质是什么?即第五部分“湘魂”。五部分层层递进,彼此融为一体,十分自然地做到展览要“见人见物见精神”的目的。</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湖南,地处中南腹地,三湘四水,物华天宝,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这里人杰地灵、英雄辈出,不负“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盛名。<div><br>自50万年前,先民们便在此繁衍生息,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协耕互助,将家园逐渐经营成“天下粮仓”。</div><div><br>从祭祀神灵的商周青铜礼乐,到彰显生活品质的楚汉漆器,从饭稻羹鱼,到食尚香辣;从深受大众喜爱的唐长沙窑,到耕读传家的明清宗族村,无一不是湖南风俗信仰与生活方式的凝结。</div><div><br>几千年来,历经爱国忧民思想的濡化、中原文化的洗练、书院教育的传承、到近代思潮的激荡,湖南培育出了一代代爱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仁人志士。</div><div><br>湖南省博物馆谨以此展览,尝试解读湖南人在这片土地上与自然的互动演绎,提炼湖南人几千年凝结出的不朽精神。</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部分:家园</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湖南”因地处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又因湘江由南而北纵贯全境,简称为湘。它北接湖北、东接江西,南与广西、广东为邻,西和贵州、重庆接壤,三面环山,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部分——“家园”,去看看湖南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湖南的历史沿革。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湖南地形地貌沙盘</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在约9亿年前,湖南还是一片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到约2.3亿年前,海水渐渐退出。直到约4000万年前,湖南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地形地貌,大致就是您现在看到的沙盘模拟出的形状。您看沙盘的东、西、南三面隆起,北部形成了向东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湘、资、沅、澧四水及其支流形成密集的河流网。这种地形地貌不但对气候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还为湖南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提供了天然条件。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洋生物化石一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叶虫化石/菊石化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六亿年前的寒武纪,湖南大部分区域仍是海洋。在海面之下,生存着一种非常原始的生物——三叶虫。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三叶虫的化石。从化石上我们可以看到它已经有了头、胸、尾等结构,坚硬的背甲纵向分成三部分,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它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大约在2.4亿年前的二叠纪灭绝。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繁衍出了巨大的数量和上万个种类,因此,三叶虫成了划分地质时代的主要标准,反映着湖南地质沧海桑田的变化。<div><br>旁边展示的菊石属于恐龙时代常见海生无脊椎动物,它与现在仍然存活在深海中的鹦鹉螺的形状相似,因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菊石最早出现于4亿年前,曾经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遗憾的是,在6500万年前,它们也同恐龙一起灭绝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鳞木化石</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三亿六千万年前的湖南,陆地开始露出了海面,古蕨类植物在此时逐渐繁盛。他们靠孢子繁衍,有草本和木本两类。鳞木属于木本蕨类,有的甚至可以长到数十米。在3.55-2.5亿年间的石炭纪至二叠纪是地球的成煤期。在成煤期时,它们不但为素食动物提供了口粮,还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原始物料。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动物化石一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恐龙化石/中国犀化石/华南巨貘化石/大熊猫/牙齿化石/鹿角/趾骨化石<div><br>恐龙是中生代的霸主,它们统治地球长达八千万年。湖南发现了20余处恐龙、恐龙蛋化石,品种涉及芙蓉龙、甲龙、鸭嘴龙、虚骨龙、霸王龙等。据考证这些恐龙化石大多属于中生代的最后时代——白垩纪。白垩纪时期,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和生物界急剧变化,恐龙由鼎盛走向灭绝,其他新生的动植物种类纷纷出现。这些恐龙化石的发现就是湖南地区生态演变的直接见证。</div><div><br>到了距今一万至二百五十八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湖南地区一直较为温暖,给动植物与早期人类的生存与进化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这里,已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达60余种,包括您看到的大熊猫、梅花鹿和华南巨貘等。其中大熊猫在更新世中晚期发展到全盛时期,几乎遍布中国东部和南部。当时的大熊猫与古人类一起生活,是湖南自然生态演变的见证。鹿类化石常常与人类化石相伴生,显示了这种鹿可能是远古人类狩猎的对象。华南巨貘,是我国南方洞穴堆积中最常见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之一。</div><div><br>通过观看多媒体播放,您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湖南地理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变迁。</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湖南历史沿革</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湖南在五十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从秦朝开始,湖南地区基本纳入统一的中央王朝管辖范围。唐代宗广德二年,设置了湖南观察使,“湖南”一词作为行政区划概念正式出现。清代康熙六年,设置湖南布政使司,“湖南”成为单独省份,行政范围与今天的省境大致相同。<br>您现在看到的战国至宋代文化堆积层,记录了不同时代人类的活动和有机物的形成,这些都是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依据。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至少在50万年前,湖南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进入文明时期后,原住民与不同时期迁入的外来移民相互融合,逐渐形成当今汉族的主体;湘西、湘南等山区的居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羁縻、土司制的治理方式,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并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各族人民在这里和谐共处,组成了今天的民族大家庭。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虎爪山遗址出土石器一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球/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虎爪山遗址距今约50万年,是目前湖南省境内发现的一处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与我们熟悉的距今25-50万年的“北京人”基本属于同时代。<div><br>当时这里的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并借助一些粗糙的打制石器作为生活工具。例如这些石片和刮削器可以用来剥取野兽皮毛或切砍肉食,石球可以砸取坚果、投击猎物,而尖状器可以用于挖掘地下植物等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门燕儿洞出土遗物一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60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2年石门燕儿洞遗址出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人类从猿人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时代被称之为石器时代,湖南在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是什么样的呢?石门人的化石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div><br>道县福岩洞发现的古人类牙齿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现代人证据。石门古人类属于晚期智人,他们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而且已经会用挖陷阱等方法诱捕犀牛、东方剑齿象等大型动物。石门燕儿洞的动物骨头化石上具有的火烧痕迹,表明“石门人”已会用火。</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越人文物一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商周时期,湖南地区还未归入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古越人、濮人和巴人等在这里分散居住。他们以天然的山水为屏障,分隔着部落的区域。其中越人主要生活在湘东北、中部和南部。<div><br>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一组在湘地出土的古越人的器物。它们有着明显的文化特征,例如这件人形柄铜匕首,它的握柄造型在中原很少见,人物面部的描绘也不象中原人的特征。您看这件铜钺是不是很像一个靴子的形状呢?它也被称为靴形钺,从装饰人物的动作及赤脚等来看,也具有南方的特点,应是越族的遗物。这件平盖牛角耳铜鼎的足部是外撇的,所以它也被称为外撇足鼎。它的盖儿是平盖,鼎耳是牛角形,盖与耳接触处凹进,正好嵌合,显示出古越人高超的铸造技术。</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巴人文物一组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虎钮錞于/铜剑/铭文铜戈/铜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巴人起源于巴蜀地区,商周时期部分进入湖南,他们崇尚白虎,以“勇锐”著称。从巴文化器物出土的地域看,巴人主要活动于湘西武陵山区。<div><br>虎钮錞于是古代巴人广泛使用的古老打击乐器,主要用于祭祀、宴乐、节日和战争。虎钮婷于多为青铜制造,演奏时以物击而鸣。柳叶形剑、多耳铜矛是巴人出土数量最多的青铜兵器,它们可以说是巴人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div><div><br>反映巴人的文物<br>1.战国虎钮錞于<br>2.战国铜剑<br>3.战国铜矛</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凤鸟纹“戈”提梁铜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0年宁乡黄材王家坟山出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高37.7厘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商代晚期,部分善于铸造的殷人氏族及其支系因战乱纷纷南迁,为湖南带来了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div><br>您现在看到的这件卤的器盖和器内底部就刻有“戈”字,“戈”在夏商时期是中原地区的一个旺族,器物上的“戈”字应该就是他们的族微。这件卤在湖南地区出现,说明部分中原的“戈”人至少在商代晚期就已经来到了这里。此外,这件卤的器形以及器身上装饰的凤鸟纹都与中原同类型的器物相似,也印证了它可能是商人带来的器物。</div><div><br>这件卣在出土时腹内还装有320余件玉器,您可能会问,卣不是盛酒器吗?为何填满了玉器?如此贵重的铜器和大量玉器放在一起,显然是作为财富窖藏的。</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癸冉”兽面纹提梁卣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3年宁乡炭河里出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高25.9、口径12.5x15厘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卣是一种盛酒器,您现在看到的这件提梁卤属于商晚期。它的器盖和器身上有四道扉棱,器盖和腹部都装饰有兽面纹,极具中原特色。它的盖内和底内还刻有“癸冉”二字。<div><br>“冉”是中原的一个大族,其族徽“冉”多见于商周铜器。这件铜器在湖南宁乡出土也说明了商晚期的商人南迁。</div><div><br>值得注意的是,这件卣出土时装的不是酒,而是1172颗珍贵的玉管,长的能达到10多厘米,短的也有1厘米左右,也应属于财富窖藏。玉管是一种贵重的配饰,如此多的玉管组合起来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只能猜测想象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兽面纹“旅父甲”铜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尊是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这件铜尊的腹部装饰有兽面纹、夔纹和凤纹,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格。器内有铭文“旅父甲”三字,表面其应是西周早期“旅”氏家族的器物。此尊发现于湘潭青山桥窖藏中,根据同出器物中年代最晚的器物,研究人员确定其窖藏的时间应在西周晚期。那么,这件铜尊来到湘江流域的时间就只能是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同时与这件“旅父甲”铜尊一同出土的还有带“戈”族铭文和“冉”族铭文的青铜器。“戈”族、“冉”族皆是商代的中原大族,其族徽多见于商周铜器。由此可见,在青山桥窖藏中发现的这些带有族徽铭文的青铜器,是湘江流域在西周时期与中原地区有过交往的重要物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湖南楚墓出土兵器一组</b>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楚剑组/楚戈组/铜矛组/箭镞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楚人自春秋早期开始,就一路向南进入湖南,并逐渐在湖南建立了全面的统治。新建政权和扩张都离不开武力支持,精良的兵器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div><br>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一组楚国兵器,楚人有佩剑之习、赠剑之尚、葬剑之俗。楚人不仅能采取不同的配方铸造双色铜剑,还掌握了防锈的锡镀工艺。您看这件楚国的钢剑和玉格铁剑,就是采用合金铸成,极为锋利。楚剑还喜用金银、玉石或玻璃饰剑,例如这件玉首龟纹剑就体现出楚人独特的审美风尚。</div><div><br>楚国的戈、矛也极为锋利。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一组楚国王公的戈。这些戈的杀伤力极强。它的横刃主要用于进攻,可以横击、钩杀和啄刺敌人,它的柲(bi),有长有短,车战用长柲,步战用短柲。矛是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楚人在作战中也广泛使用。</div><div><br>此外,楚人还善射,楚国用于远程攻击的箭镞也杀伤力极强。现在展示的箭镞有铤式铜箭镞、銎式铜箭镞。从这些武器中,我们可略窥楚国的军事实力与高超的兵器铸造技艺。</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湖南出土的带有北方因素的战国铭文兵器一组(北人南迁)</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自秦汉以来,中原地区的人口不断迁入南方,被统称为“北人”。他们有的是政府强制性迁入、有的为了躲避战乱灾祸自觉迁入。但无论他们因何而来,他们的迁入都改变了湖南原有的人口结构,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促进了湖南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民族交流与融合。<div><br>您现在看到的就是在湖南出土的一批带有铭文的兵器,其中“郑左库”铜戈上的铭文表明它是郑国左库铸造的兵器,“武安”铜戈和“廿年相邦冉”铜戈均为秦国兵器,这些兵器都是“北人南迁”的直接见证。</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反映秦人到湖南戍守的里耶秦简一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将武陵山区纳入了秦国版图,大量的中原人来到湖南戍守服役,但由于秦朝只存在了15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资料,使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少之又少,直到里耶秦简的出现,才出现了转机。里耶古城遗址位于武陵山腹地,其中出土了三万多片的秦简,这些秦简多是当地政府的档案,为我们还原了千百年前的真实情景。简帛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有关秦人到湖南成守的小故事:秦时有一个中原阳陵地区的无爵平民欠了官府的钱,但他本人已被遣到洞庭郡,阳陵司空不知道他在洞庭郡下的哪个县,所以请求洞庭尉帮忙追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方窑工影响下的唐长沙窑制瓷工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自安史之乱起,中原沦为战场,北方人民为避战乱,纷纷南迁。大量工匠滞居于长沙附近,他们重操旧业,使长沙窑得以崛起。<div><br>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一件在衡阳出土的唐代青釉模印贴花音乐舞蹈人物纹壶,它采用了贴花工艺进行装饰,贴花工艺也叫模印贴花,是先雕出内凹的纹饰模子,然后将瓷土放入模子内,压出完整的图案,再粘贴在的胎体外表上,然后施釉入窑烧制。<br>这件壶的流口下方就是贴着一个在蒲团上舞蹈的女子,左边的贴花是一座方形的塔式建筑,右边的贴花表现的是一头两眼发光的立狮。狮子是佛教中的神兽,原产于非洲和西亚,这件瓷器也反映出了唐代的中外交外交流。</div><div><br>青釉壶的旁边是三彩釉瓷碗和三彩釉杯,您是否一眼就看出它们是“唐三彩”呢?北人南迁也使长沙窑烧制的瓷器带着浓浓的晚唐审美观念。</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反映南宋时期北人南迁展品一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靖康二年,金军攻破开封,宋皇室南迁。金兵在中原大肆杀戮居民,纵火劫掠,大量北方居民不堪忍受金兵的蹂躏也开始向南方迁徙,掀起了人口南迁高潮,使中国人口重心彻底南移。<br>岳阳茆山村宋墓中出土了青釉刻花深腹碗等8件制造于陕西耀州窑的瓷器,且这座墓的构造流行于北方地区,由此可见墓主可能是南迁的北方移民。<div><br>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块有生平记载的墓志,就是您现在看到的王趯(yu e)墓志及拓片。上面明确记载了墓主王趯(yue)祖籍山西太原。据考证,太原王氏是六朝至隋唐的豪门大族。这支太原王氏分支随宋朝皇室南迁后入湘,成为湖南王姓的来源之一。印证了两宋之交,北方人口迁入湖南的史实。</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族谱看“江西填湖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民国《湘潭五桂塘李氏七修族谱》/民国十五年长沙榔犁《杜家河杜氏续修族谱》(一卷)/民国37年湘潭《中湘宾氏五修族谱》/民国四年《赤山张氏谱》<div><br>元朝末年,湖广地区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战争导致湖广人口大量逃荒外省或死亡,田畴荒芜,十室九空。明初时,这里无论是北方移民还是土著居民已经寥寥无几。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自明初共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运动。大批江西人,还有取道江西的外省居民纷纷迁入湖南。</div><div><br>您眼前的这些方志文献和族谱就印证了如今“湖南人十之八九来自江西”的说法。例如民国《湘潭五桂塘李氏七修族谱》上明确地记录了“族本贯江西之吉。”民国《杜家河杜氏续修族谱》上记载了家族在明洪武从江西迁入湖南,民国《中湘宾氏五修族谱》上记载了洪武二年祖上从江西吉安迁至湖南湘潭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客家文化展品一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客家人主要集中于赣闽粤一带,明末清初部分客家人迁至湘东,浏阳成为客家人在湖南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他们既保留着汉民族的基本属性,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通行客家方言。您现在看到的雕花漆床楣和雕花梳妆台就是民国时期客家人的家具。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少数民族风俗画</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元至清,当时人们已能把湖南族群细分为“土蛮”“苗”“徭”“峒蛮”或“洞家”等,他们由早期族群发展而来,也融合了部分迁入的汉族,其分布已与现各民族的聚居区基本相同。这些画再现了不同族群的生活习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土家族文化展品一组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花铺盖/挑花方巾/八宝铜铃/司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历史上,土家族在唐代之前均被以“蛮”概称,宋代开始被称为“土人”,1957年1月,被正式确定为土家族。湖南土家族在2010年时有263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常德市石门县等地。<div><br>您现在看到就是一组极具代表性的土家族文化展品。打花铺盖就是我们所说的织锦,宋明时曾作为贡品。它多用丝、棉、毛绒制作而成,图案多达200余种,主要取材于动植物或吉祥符号。挑花是土家的重要工艺之一,图案多与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等有关,表达着土家族独特的生命观。您现在看到的八宝铜铃、司刀等是土家法师"梯玛"专用的法器。在做法事时梯玛会跳八宝铜铃舞,唱梯玛神歌,歌词叙说本族起源、迁徙、信仰禁忌与生活习俗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侗族文化展品一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服/侗族凤凰团花夹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据2010年湖南省人口普查数据,湖南侗族有近86万人,主要分布于怀化市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等地。<div><br>歌舞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代代相传,成为社会风习。吹芦笙、侗族大歌、芦笙舞,均是侗族艺术的优秀代表。芦笙形体大小不同,管数多少不等,大者吹低音,小者为领奏。齐奏时,高低音交相呼应,往往数十支甚至成百上千支芦笙齐鸣,气势恢宏。侗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丰收庆典,都会吹奏芦笙。侗族大歌、芦笙舞也是侗族生活中最喜闻乐见的。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侗族芦笙舞服和芦笙。</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苗族文化展品一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苗族接龙帽/苗族银披肩/苗族扁形凸花银项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在尧舜时期他们曾被称为“三苗”。“三苗”在“左洞庭,右彭蠡”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被禹击败后,一部分苗族先民沿沅江,经武陵进入湘西地区。<div><br>苗家素有“无银无花不成姑娘”之说。银饰是苗族审美、身份和信仰的符号象征,述说了苗家起源、迁徙和信仰等历史文化。每逢节庆,苗家姑娘都要穿着繁复的盛装银饰,以烘托欢快热烈的喜庆气氛。您现在看到的就是湘西苗族的主妇还愿接龙时所戴的接龙帽以及苗族独特的项饰——银披肩和银项圈。</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瑶族文化展品一组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嘉庆七年江华务江乡高山瑶彩色法事神祀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湖南瑶族支系繁多,主要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瑶”“过山瑶”“白裤瑶”等。关于瑶族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苗瑶同源”、“源自山越”等等。<div><br>瑶族人民的信仰可谓多元。过去,瑶族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虔诚膜拜。宋、元以后,道教、佛教相继传入,到了清代,道教在瑶族地区广泛传播。您现在看到的就是一件清代江华务江乡高山瑶彩色法事神祀画,这幅画的画面中包含有道教题材、盘瓠崇拜、舂糍粑、刺绣等内容,反映了瑶家的历史文化、民间信仰、社会生活及其与他民族的交流融合。</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部分 洞庭鱼米乡</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湖南自古就重视农业,约在15000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便开始人工栽培稻。经过历代耕地的开发与耕作技术的进步,自唐宋以后湖南的粮食产量不但能满足本省需求还大量外输,到明清时期,湖南已发展为“天下粮仓”,为湖南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与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下面,我将和您一起了解从人工栽培野生稻到成为天下粮仓的发展历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标本】普通野生稻、人工栽培稻</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您想象过人类在未掌握栽培种植技术之前的原始生活吗?在原始时代,祖先们都是靠狩猎采集为生的,人们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他们想到了什么办法来解决呢?<div><br>在石器时代,祖先们在采集野生稻谷为食的过程中观察到自然落谷能萌发生长的现象,于是尝试着播种野生的稻谷,在一遍遍重复收获和播种的过程中,人工栽培稻慢慢出现。这里是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对比,您可以看出它们很相近。人工栽培稻不但打开了原始农业的大门,还奠定了原始人类定居生活的基础。</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5000年前的古栽培稻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在石器时代,祖先们在采集野生稻谷为食的过程中观察到自然脱落的谷物能萌发生长的现象,于是他们便尝试着播种野生的稻谷。在一遍遍重复收获和播种的过程中,人工栽培稻慢慢出现。这里展示的就是在距今约15000年的玉蟾岩遗址中发现的稻谷标本,它们具有野生稻、籼稻、粳稻的综合特征,是目前发现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div><br>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5000-13000年,是一处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人类洞穴遗址,出土遗物主要为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及动、植物遗骸,最重要的发现是原始陶片遗存和4粒稻谷,同时在文化堆积土样中分析有稻属硅酸体。经专家鉴定,稻谷尚保留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有人工栽培稻特征的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城头山遗址出土工具</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城头山遗址位于澧阳平原,是我国南方史前时期的农业聚落遗址,这里出土了许多骨质农具,可以帮助人们耕种、收割和加工。其中骨铲取材于牛肩胛骨,骨来取材于鹿角,骨锥取材于鹿的股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陶釜</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石器时代(距今15000-13000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考古学家在位于澧阳平原的遗址中发现了不同形制的陶器,它们已经根据不同需求有功能上的区分,有炊煮器、盛食器、储食器、盛水器等。其中,釜主要用于煮米饭,从当时的生产能力和使用的炊具来推断,应是做成干粥烂饭。有的釜底尚存烟炱痕迹。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庙及汤家岗遗址出土陶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陶器的制作也日趋精美,并出现神秘的太阳纹、八角星纹、龙纹、兽面纹、凤鸟纹、山纹、水纹等纹饰。这些图案是有一定符号象征意义的,可能传递着某种信息。带有这些图案的陶器也被认为是祭祀时使用的器物,特别是底部带有象征太阳崇拜的八角星纹白陶盘,只有在祭祀高举时才能看到,反映了原始先民已有宗教观念。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古城复原模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城头山古城距今已有6300-4500年左右,是南方史前的稻作聚落。这里不仅包括稻田、环壕和村落,也出现了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城址发现有壕沟、城墙、居住房屋、大型祭坛、氏族墓葬、灌溉设施完备的水稻田等遗迹,可以说城头山古城已经是一座设施和功能都相对完善的城。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商代铜农具</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这些是主要使用于商周时代的铜农具。铜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在我国出现,但人们有意识地将红铜和锡按一定比例冶炼成青铜则是在夏代。将青铜制成农具使用,则是在商、周时代。您现在看到的就是在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斧、削、铲、锸。青铜农具比石、木、骨、蚌农具锋利轻巧,硬度也高,在提高劳动效率,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青铜农具的出现和使用,是商周时代农具明显进步的重要标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国铁制农具</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生产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由于铁制农具比铜制农具更加锋利、坚硬,更有利于山地开发,所以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相当普遍,到汉代,铁农具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并大加推广。<div><br>铁锄是用于中耕的小型横斫式农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专用于松土锄草的正面六角形铁锄,它的锄体两侧斜削,锄草时不易碰伤庄稼。</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土壤改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猪圈模型/陶鸡舍模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汉唐时期湖南人已掌握了肥料与农作物生长期的匹配关系,南方地区摸索出了一套以谷壳、稻杆饲养家畜家禽,以粪肥田、稻田养鱼的良性生态链,形成了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湖南出土的大量家禽家畜及其圈栏明器,便是当时小农生产模式的见证。<div><br>例如您现在看到的猪圈和鸡舍,就是厕所与圈舍相连的建筑,您可以观察这件绿釉陶厕猪圈,它的侧上方有一间敞开的茅房,茅房与猪圈相连,便于粪便集中积肥。</div><div><br>猪圈模型<br>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汉代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养猪已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肥源。为了积肥,汉代设计和建造了与厕所连接的猪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div><div><br>陶鸡舍模型<br>人类饲养最普遍的家禽,原出于野生的原鸡,驯化为家禽是为人们提供各种特色的蛋、肉等食品。鸡舍畜养,鸡粪集中堆积,也成为改良土壤的肥料。</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粮食加工与收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农业的生产发展使得湖南粮食充盈,粮储充实。湖南地区出土的大量汉晋粮仓和加工工具,就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盛况。<div><br>例如这件西汉的粮仓模型是一个储藏粮食的仓库模型,由顶和身两部分组成,可以拆卸,每面有凸起的瓦棱,身部正面有一框,中部设有一可关闭的仓门,在一侧的框边上刻有“万石仓”三字。以示它的原型是可储存万石粮食的粮仓。確是一种捣米器具,分为臼和锥两部分,锥装于杆上,用脚驱动碓杆,碓锥落在石臼中,可去掉稻谷的皮,以制作精细的食物。</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引入高产作物</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自宋朝以来,湖南境内吸收了大量移民,不断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引入高产农作物,逐渐成为“天下粮仓”。水稻一直是湖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品种的不断改良,特别是占城稻的引进,产量不断提升。<div><br>占城稻,原产于占城国,即今越南中南部,特点是早熟、耐旱、适应力强且高产。宋代时传入湖南后,经湖南人的不断加以改良,培育了“象牙占”“蓝田占”“百日占”等新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山岩劝农碑”拓片</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29.8、口径32.5厘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坦山岩劝农碑俗称劝农碑,刻于南宋初绍兴十八年,记录了时任郴州知军的赵不退率领部属、官员等到郴州各地巡查,进行劝农活动的史实。碑上的文字是由赵不退门人安世隆编纂书写的,主要昭示了“务农重谷,天下之本”的重农思想。<div><br></div><div>拓展阅读 <br>【释文】<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坦山劝农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建炎天子即位之十九年,眷怀南亩,无以慰其勤,乃诏郡国司牧臣,每岁之春,躬行阡陌,敦劝农桑,以昭示务农重谷,天下之本之义行。郴郡太守玉牒赵侯暨别乘庐侯,钦承制旨,夙夜惟寅,民事之宜,率古是振。当视政之明年春,南至于会胜。今年春,考卜西筹,揖进于庭,对扬王之休命,言喻祥复,使人人咸知,君上无一念不在斯民,盖所以谨敦劝之方,申归美之志,礼也。劳酒既加,抚存既备,以手加额者,不约而齐日:“孰谓二三太平遗老,复睹中兴圣政之行,天或假以须臾,尚翼拭目以见东都之会。虽然,今日之事仲叔季弟、幼子童孙,敢不竭力耕田,以供五民之职。”已而宾既醉止,事协礼成,秣马巾;车还辕。趣戒得此坦山焉。于时,原人举趾,嘉种荐陈,宠眉鹤发之叟,接开来会者数十辈。于是傧相揖幕下,诸公相与升阶而请曰:“昔人或为山林之游,或为园囿之赏,且得讬文琬琰以歆艳来世。今使君此行,王命也;礼文之举,政典也。抚迹前闻,况岩石甚良,可磨可镌,僚佐多贤,其文可述。敢告执事。“侯曰:”诺。“遂命门人缀缉其语,书以代记。时统元绍兴龙集戊辰月应夹钟蓂余三荚也。同官会者九人,寄居得八人。</div><div><br>进士曹度宗、门人安世隆、华亭柳大成、新巡辖李景超、新辰沅巡辖曹汉、新平阳县令安世忠、前判官万亿、新桂阳监押赵不桎、郴县尉张华权、郴县丞梁俊、郴县令孔浩然、推官彭澜、判官李渰、教授邓深、临押赵口口。</div><div><br>右承议郎通判郴州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主管坑冶事务赐绯鱼袋卢道。</div><div><br>左朝议郎权知郴州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提点坑冶事务借紫金鱼袋赵不退。<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紫鹊界古梯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紫鹊界古梯田位于湖南新化县,相传早在秦代就开始开发,宋名时期最终形成,并延用至今。梯田最高处海拨1585米,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有梯田8万余亩,集中连片的达2万余亩。梯田以众多的渗泉流水为灌溉源头,可以说是“自流水利灌溉工程”奇迹。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湖南粮食外运</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宋代经济中心南移,湖南粮食地位日渐突出,成为全国粮食的主要供应地。<div><br>乾隆年间,就有“湖南熟,天下足”的说法。从《湖南粮食外运区域示意图》可以看出,湖南不但满足了本地需求,还有能大量外销。据研究,湖南近代的谷米输出大致有4条路线,6处出口点。清末沿线粮栈有20余家,粮仓298间,可储米15万石,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div> 欧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马尔蒂诺·马尔蒂尼绘制的《中国新图志》,图集以拉丁文编制,分省图15幅(两京13布政司),其中湖广省配上了农人播种的画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代耕织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国时期,岳麓山道附近的稻田,很多都是岳麓书院的田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国时期湖南农村的水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