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开元二十九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蓝田县的西南,买下了宋之问的蓝田别业。</p><p class="ql-block"> 经过十多年的精心营建,将其修葺成一个可耕、可收、可渔的综合园林,取名为辋川别墅。辋川的名字来源于其地形特点,意为四山环列,如车轮外框。</p><p class="ql-block"> 辋川钟灵毓秀,林木苍郁,溪流潺湲,峰峦耸翠,秋冬春夏,变幻莫测,阴晴雪雨,空濛迷茫。</p><p class="ql-block"> 并建有华子冈、孟城坳、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北坨、欹湖、临湖亭、栾家濑、柳浪、金屑泉、南坨、白石滩、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淑园等二十个景区。</p><p class="ql-block"> 王维还绘画了辋川二十景,合成著名的《辋川小样》图。</p> <p class="ql-block"> 而《辋川集》是王维和裴迪在游览辋川别业时,按照辋川二十景各自赋诗一首,最后集合形成的一本山水诗集。虽不过千字,但在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尤其吸引了很多景观设计师,想来也是辋川集在抒情的同时有很多园林空间的描写,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意境审美。</p><p class="ql-block"> 王维的诗更偏向于意境的营造,而裴迪的诗更加写实,这二十首诗大部分都不只是描摹山水,而是将情感,山水,神话典故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梦幻朦胧、亦真亦幻的辋川胜景。这些诗在审美上的造诣是极高的。</p><p class="ql-block">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外号“诗佛”。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p> <p class="ql-block"> 第一首诗名为《孟城坳》。这是王维辋川别业旁边的一座古城遗址,每次王维回家看到遗址就知道快到家了。其中坳[ào]意思是山间的平地。</p><p class="ql-block"> 孟城就是南朝时期刘裕建立的柳城,东晋至南北朝是我国的战乱和分裂时期,公元420年刘裕灭东晋建立刘宋,和北边的北魏对峙形成了160年的南北朝。</p><p class="ql-block"> 而南朝就是宋齐梁陈,刘裕就是宋的开国君主。而诗中的孟城就是在刘宋疆域边缘建立的兵城。</p> <p class="ql-block"> 从图中看孟城坳就在辋口庄的旁边。孟城坳本为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宋之问曾以文才出众和媚附权贵而显赫一时,后两度贬谪,客死异乡。这所辋川别墅也就随之荒芜了。如今王维搬入此处,触景伤情,透露出他难言的心曲。此时,李林甫擅权,张九龄罢相,这使王维带着深深的失望和隐忧退隐辋川,故当他看到目前这一衰败景象时,心绪再也不能平静,很自然地想到别墅的旧主人,自己为"昔人"宋之问而悲,以后的"来者"是否又会为自己而悲?</p><p class="ql-block"> 在今蓝田县城峣柳新村一碑上有刻文道:蓝田县城古称:“峣柳城”。峣者,县城南之峣山也。其势俊秀,似掩城之屏嶂;柳者沿坝堤之垂柳也……也说明这里易守难攻,多种垂柳。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孟城坳旁的山坡名为华子岗。</p><p class="ql-block"> 华子岗是孟城坳旁边一片连绵起伏的山峦,山上多松树,这里也是王维每次回家的必经之地,穿过幽深的华子岗,看到孟城坳离家就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首诗《华子岗》:“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岗,惆怅情何极。”</p><p class="ql-block"> 诗的大意是,飞鸟一只只的飞过,山峦层层被秋色晕染,登上走下华子岗,内心无比惆怅。前两句描述山景,后两句写王维自己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由于山中多松,所以道路逼仄狭窄,抬头透过树梢可以看到飞鸟,从侧面说明这片地方树林密集,适合鸟类作窝。到了秋天落叶松树叶变黄,将山峦染成了秋天特有的颜色。</p><p class="ql-block"> 后两句上下华子岗,惆怅情何极。在传统意向中,秋天充满了萧瑟质感,必然会引起心情的惆怅。但在这里却还有另一层含义,王维虽然建造了辋川别业,但平时还要在长安“上班”,每次归来或者离去都会时隔几个月,心中自然恋恋不舍。</p><p class="ql-block"> 那么辋川中都有啥让王维放不下的呢?</p> <p class="ql-block"> 第三首诗《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p><p class="ql-block"> 大意是:用银杏木做房梁,用香茅草做屋顶屋檐,山野中的雾气化作了人间的雨水。</p><p class="ql-block"> 后两句“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写得自然洒脱,指文杏馆的位置是在极高的上山,并不是凡人的居所。这里云雾缭绕,犹如仙境一般。读书本来就是一件曲高和寡的事情,多少读书人以清高自居。从侧面也说明了文杏馆并不是在平地上,而是位于辋谷的山坡顶上。</p><p class="ql-block"> 从文学角度看,栋里云和人间雨是一对互文修辞关系。直译为山顶中的雾气化作了人间的雨水。像王维这样伟大的山水诗人才能将想象和空间极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 文杏馆是辋口庄北面的第一个景点。从图上看像一个农家小院,内外均有杏树。其实这里模仿了孔子讲学的“杏坛”,是一个简易的书院格局。</p><p class="ql-block"> 而文杏除了暗指书卷和孔子之外,文杏在古代也指的是银杏。所以诗的前两句讲的是文杏馆的建筑就地取材,用银杏木做房梁,用香茅草做屋顶屋檐。</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上往下走,前面是一片竹林,名为斤竹岭。</p><p class="ql-block"> 第四首诗《斤竹岭》:“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鼻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王维是谢灵运的精神继承者。斤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竹子粗重高大,二是引自谢灵运的诗《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可见王维是多么喜欢谢灵运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前两句“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虽然只有十个字,但从很多角度描写了空间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檀栾”在古代是指美好的样子,多代指竹子。“映”为衬托,“空曲”是指空间的曲折。所以诗的第一句话是从一个深入竹林的人的视角描述空间。大意为:竹林衬托出空寂曲折的山路。</p> <p class="ql-block"> 第二句“青翠”显然指的还是竹林,“漾涟漪”是形容大片竹子形成了竹海,在风中荡漾犹如水面泛起的层层涟漪。这明显是从文杏馆或者一个更高的角度观察的,是一个鸟瞰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 两句诗就把一个下山途中的竹林,从多角度多方位精准的描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后两句“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进一步夸张和联想。大意是:这条脱离尘俗之路究竟通向哪里,就连当地打柴的人都不能知晓。可想这条斤竹岭深邃幽暗,又是一个如华子岗般的纯粹的体验空间。</p> <p class="ql-block"> 走出竹林,来到王维狩猎的地方——鹿柴。这里的柴,汉字读作chái,一般泛指木柴,小木散材,姓氏等。另通“寨”,读作zhài,意为防守的栅栏篱障。</p><p class="ql-block"> 园林在最初的园囿时期,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狩猎,供帝王享乐,狩猎在后来的园林从皇家到私人的演变中慢慢被抛弃,这也很好理解,私园毕竟面积有限,但辋川别业最不缺的就是空间,所以鹿柴可以说保留了一些园林最初的“野性”。</p> <p class="ql-block"> 第五首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p><p class="ql-block"> 大意是:寂静的山中看不到一个人,但能偶尔听到传来的人语声。夕阳斜斜地投进深林,又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映到青苔上。</p><p class="ql-block"> 王维作为一个山水田园诗人,特别擅长声东击西,他并没有直接描述鹿柴中的栅栏,生物,狩猎的活动。可以说连一个鹿字都没提。</p><p class="ql-block"> 全诗突出了一个字“静”。以静衬动,可以说非常高级。</p> <p class="ql-block"> 狩猎是一个极度需要安静,考验耐心的活动。诗中后两句通过诗人的视角,呈现了眼前的一系列景物,从远景的深林,中景的树枝,到近景石头上的青苔,那么诗人这时是在搜索猎物,还是因为天色变暗之后视距收拢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真的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往北继续走,眼前是一道瀑布,瀑布的两侧山坡种植了木兰和山茱萸。</p><p class="ql-block"> 第六首诗《木兰柴》:“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p><p class="ql-block"> 敛,拼音是liǎn,意思是收起。彩翠,读音为cǎi cuì ,意思是鲜艳翠绿之色。夕岚,读音是xī lán,意思为暮霭,傍晚山林中的雾气。</p><p class="ql-block"> 大意为:秋日的余辉在山谷中逐渐收敛,飞鸟相互追逐着,没入微微泛红的雾霭之中。</p> <p class="ql-block"> 由于继续出现了夕阳,我们可以假定王维是在同一时段,来到了木兰柴。</p><p class="ql-block"> 夕阳的余辉夺走了木兰的光彩,所以诗名虽是木兰柴,但诗中确实只字未提,而是描述了一幅动态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余辉随着太阳的下落,收缩得非常快,整个过程也就30~40分钟。可想落日在山谷中速度更快,想用二十个字描绘这种动态的过程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王维用飞鸟伴侣追逐落日的速度来体现这种动感,也表达了世间的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p> <p class="ql-block"> 当落日失去了余辉,山谷暗了下去,夕阳的红光褪去后,眼前景物的颜色也变得鲜艳了。</p><p class="ql-block"> “彩翠时分明”就体现了夕阳退去后,天还有微弱亮光的时候。王维眼前鲜艳的木兰花,用天相和季相来渲染烘托景物,产生在特定环境下的审美是王维的拿手绝活。前文的《鹿柴》和这首《木兰柴》都采用了这种方法。</p><p class="ql-block"> 辋川二十景中有一半都是以植物在主的景观,从图中感觉就是一片林子而已,但表达的方法确实五花八门。木兰柴的旁边就是茱萸沜,看看这首诗是如何处理的。</p> <p class="ql-block"> 茱萸沜是瀑布的另外一边,“沜”是当地的俚语,岸边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第七首诗《茱萸沜》:“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p> <p class="ql-block"> 诗的意思是,茱萸的果实有红有绿,估计是由嫩转熟的颜色,那种好看就像芬芳的花儿热烈开放。来辋川的客人如果留下来,就用芙蓉杯敬上茱萸酒请他品尝。</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描述了茱萸的外形,果实如豆粒小得可怜,颜色却大红大绿,跳跃极端,明艳动人,绝不拐弯抹角,暧昧混沌。</p><p class="ql-block"> 它不光外形活泼可爱,而且是一味中药,也是一种芳香植物。古人用它来泡酒食用招待客人,也有中秋挂在身上的习俗,认为象征权势富贵,并且驱虫辟邪保平安。</p><p class="ql-block"> 王维对于茱萸是有着独特感情的,他一生很多诗中都有茱萸的影子,如《山茱萸》、《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留下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千古名句。</p> <p class="ql-block"> 王维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写情状物,着墨无多,却形象鲜活给人以春雨无声,曲径通幽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茱萸朴实无华,暗香浮动且浑身都是宝,喜欢用它题诗作画送给亲朋好友。</p><p class="ql-block"> 饮茱萸酒 ,汉族民间节日饮食风俗。流行于长江流域和准河流域等地区。夏历九月,气候初寒,制茱萸于酒,,饮之可御寒、健身,俗传可“辟邪”。宋时已相当盛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今世人(于重阳节),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p> <p class="ql-block"> 从茱萸沜再向北走就来到一片槐树林,林中有小路和临时休息的茅屋名为宫槐陌。</p><p class="ql-block"> 第八首诗《宫槐陌》:“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p><p class="ql-block"> 前两句“仄径”是狭窄的小路,“荫”意为遮蔽,“幽阴”是幽深阴暗的地方。诗的前两句还是通过描写景物,构建空间。</p><p class="ql-block"> 大意为:窄小的道路被高大的槐树所荫蔽,阴暗之地长满了青苔。</p><p class="ql-block"> 后两句的“应门”指的是在这里看门的人,王维经常在辋谷中和僧人来往,参禅悟道,想必宫槐陌就是王维和僧人经常见面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大意为:应门的为迎客而打扫,怕有山中高僧回来拜访。</p> <p class="ql-block"> 宫槐,即槐树。根据《周礼》,周代宫廷种植了三颗槐树,象征着周代的三公之位。故后世皇宫中多栽植槐树,被称为宫槐。三公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直接辅佐天子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每个朝代的名称都不一样,比如周朝是太师、太傅、太保;秦朝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成三公是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只不过秦朝之后大多都是虚职了。</p> <p class="ql-block"> 所以在大量的诗文中你都能看到“宫槐”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南朝梁元帝《漏刻铭》:“宫槐晚合,月桂宵暉。”</p><p class="ql-block"> 宋黄庭坚《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之二:“晚风池莲香度,晓日宫槐影西。”</p><p class="ql-block"> 清孔尚任《桃花扇·会狱》:“宫槐古树閲沧田,掛寒烟,倚頽垣。”</p> <p class="ql-block"> 宫槐陌向北翻过一座高山就来到了辋川中水面最开阔的地方,水面的西侧有一组观赏湖景的临水建筑名为——临湖亭。</p><p class="ql-block"> 临湖亭听名字就是王维与好友把酒言欢的地方,整体建筑犹如在水中航行的船舫,还有二层空间便于远眺。</p><p class="ql-block"> 从辋川的实际空间来看,绘画中的临湖亭显然也是进过美化的,在山谷中建造这么复杂的构筑,成本可想而知,更符合实际的是下图 沈贞《竹炉山房图》描绘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第九首诗《临湖亭》:“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p><p class="ql-block"> “轻舸”指轻便的小船,“芙蓉”在诗中一般代指荷花。</p><p class="ql-block"> 乘坐轻便的小船去迎接贵客,小船在湖上悠悠地前行,临窗对饮,湖亭周围盛开的荷花尽收眼帘。</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描述了王维待客过程,颇有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道理。以王维为代表的田园诗人并不只是一味地逃离尘世去山中苦修,而是在自然环境中洗刷了世间的流俗,以一种纯粹的,极简的方式来享受人生。</p> <p class="ql-block"> 从图上看,和临湖亭三面相邻的是欹湖、柳浪、栾家濑。</p><p class="ql-block"> 第十首诗《欹湖》:“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临湖亭》描写的是和友人把酒言欢时的快乐,那么这首《欹湖》就是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 "凌"指在空中,极浦[jí pǔ]是遥远的水滨,说明王维在吹箫送别友人。诗的大意是:箫声远扬至水面远处,夕阳下送别友人,在湖上回头看去,只见青山伴着白云,自己却是孤单一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p><p class="ql-block">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p><p class="ql-block"> 所以送别诗把情和景交融在一起,用景抒情,大多会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p><p class="ql-block"> 欹湖其实不是湖,只是辋川中水面较为宽阔之处。王维顺应地形营造了临湖亭、柳浪等。这首诗上来就用箫声在水面的扩散营造了一个极为宽广的空间,你会想象岸边离你很遥远,最后一句山青卷白云描写了远处云雾缭绕的远山,营造开阔深远意境的同时也把空间的开敞描绘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一首《柳浪》:“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p><p class="ql-block"> “绮树”是美丽茂盛的树木,“清漪”是水清澈而有波纹,“御沟”指的是流经皇宫的河道,一般都行植杨柳,而杨柳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典型的情思缠绵的文化意向。</p><p class="ql-block"> 诗的大意是:河两边有一棵接一棵的柳树,清澈的映出倒影。河道边不乏有折柳送别的人,但诗人却没有感伤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柳,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 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后来柳在民间取同音者:留也。</p> <p class="ql-block"> 王维之所以称作诗佛,其中诗词中表达的对于世间道理豁达释然的看法非常常见。送别友人只是一时的落寞,但看到杨柳倒影在水中,青山上白云飘过,这种美景是一种人生的美好,有这样的心跳能够欣赏美景更是王维心境豁达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欹湖》、《临湖亭》、《柳浪》这三首诗中,分别可以感受到王维的欢喜、不舍和释然,非常精彩。</p> <p class="ql-block"> 欹湖的北侧有一处瀑布名为——栾家濑。</p><p class="ql-block"> 第十二首《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p><p class="ql-block"> “濑”是砂石滩上水流的湍急处;“飒飒”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浅浅”在这里是多音词,读作jiānjiān意思是石上急流。</p><p class="ql-block"> 诗的大意是:在飒飒的秋雨声中,湍流急速地向下流泻。跳动的浪花相互激溅,白鹭惊起又缓缓落下。</p> <p class="ql-block"> 王维在诗中没有直接描写瀑布,而是把瀑布作为场景描绘出一幅大自然的众生相。</p><p class="ql-block"> 秋雨、瀑布、浪花、石块、白鹭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图景。</p><p class="ql-block"> 诗中以我的视角观看画面,但不言我,早已画作了场景中的一溪秋水、一缕秋雨或者一只白鹭,有庄周梦蝶之妙。</p><p class="ql-block"> 诗中“惊”字让原本普通的自然场景活了起来,有了意境和气韵。自然的静和白鹭的动形成了动静对比,这是造园常用的设计手法。</p><p class="ql-block"> 王维在音乐上也有着极高的造诣,所以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把握自然神器的音律,并用抽象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种空间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 栾家濑旁边还有一眼泉水,名为金屑泉。</p><p class="ql-block"> 第十三首诗《金屑泉》:“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p><p class="ql-block"> 诗的大意是:每日饮这金屑泉水,就能长生不老,这泉水犹如守卫西王母翠凤之辇的文螭龙,守护玉帝服侍左右的侍卫。</p><p class="ql-block"> 王维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泉水的妙处。“翠凤”是用翠羽制成的凤形旗饰,也指天子所乘饰以翠羽的凤形车驾。在《拾遗记》卷三有记载:"西王母乘翠凤之辇而来,前导以文虎、文豹";翊护卫,使护卫;文螭:身上有花纹的螭龙;羽节:汉用羽旄装饰的节,多指神仙仪卫。</p><p class="ql-block"> 翠凤和文螭我们能在《洛神赋图》中找到对应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 跨过金屑泉,眼前的水边有一片白石,名为白石滩。</p><p class="ql-block"> 第十四首诗《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向堪把”差不多可以用手握住,形容蒲草长的茂盛。</span></p><p class="ql-block"> 诗的大意是: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一群少女住在溪水的两岸,趁着皎洁的月色三三两两的出来,在白石滩洗衣浣纱。</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白石滩作为人亲近水边的一种景观空间,既有视觉上的美感,也有实用的功能性。而周围洗衣的女孩也构成了白石滩景观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描绘了极为真实的空间,把视野从刚才《金屑泉》中的仙境,拉回人间。</p> <p class="ql-block"> 在金屑泉和白石滩之间,欹湖的南岸有一座民宅名为——南垞[chá]。</p><p class="ql-block"> 第十五首诗《南垞》:“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p><p class="ql-block"> “垞”也是当地的俚语,原意是小土山,诗中就是南边土坡上的宅院。</p><p class="ql-block"> 此诗描写水边的小丘,以突出水域之阔为诗意核心。诗人首先定位自已的行迹,描写自己乘船往南,对水北岸产生遥遥不可及的距离感以及渺茫的视觉印象,来突出水域之阔。三、四两句以不认识对岸的人家,进一步强调南北两岸路途遥远,同时写出南岸的主人懒于世故,连对岸之人也不打听、不结交。</p> <p class="ql-block"> 诗的大意是:诗人踏上一叶轻舟,缓缓驶向南垞,而北垞却因为水面辽阔,很难接近。隔着河水遥望岸边的人家,因为太远,而不能识别它们是哪个村落。</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中王维为了突出了水面的辽阔,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站在南边的宅院眺望北面,居然因为遥远而不能识别,这也从侧面突出了欹湖的辽阔。</p> <p class="ql-block"> 白石滩的东岸就是另一处民宅——北垞。</p><p class="ql-block"> 第十六首诗《北垞》:“ 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描述的是北垞在辋谷中的空间位置。诗的大意为:北宅在湖面的北边,杂树和红栏杆相互映照,南侧有蜿蜒的流水,视线尽头是茂密的树林。</p><p class="ql-block"> 通过诗句,可以想象这座宅院的南面是欹湖。宅院中有树木和红色的栏杆,宅院南侧是金屑泉和栾家濑,而再往北就是一大片的树林,仿佛已经到了路的尽头。</p> <p class="ql-block"> 穿过树林,又来到一片竹林,在竹林深处有一幢建筑名为竹里馆。</p><p class="ql-block"> 第十七首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p><p class="ql-block"> 诗的大意是: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p><p class="ql-block"> 空间大部分是幽暗的,一两束光线透过树林,这时你看到的景物非常清晰,就像阴天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把王维自己置于竹林深处。竹林是一个理想和世俗的屏障,是一个完全自我的空间。反观王维真实的一生,基本上都在被世俗所羁绊,孝顺母亲,照顾兄弟,阿谀官场……而内心真实的状态需要有一个空间去表露,那只能与明月和幽篁交谈了。</p><p class="ql-block"> 这听上去似乎很惨,但在诗中王维没有那种抱怨和不满的情绪,相反《竹里馆》妙就妙在清幽而平淡,这种心灵澄净的状态完美地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深夜中弹琴、长啸、举杯邀明月,倒也自得其乐,悠哉悠哉。</p><p class="ql-block"> 王维本人不只一次在诗文中提到魏晋风骨,那种潇洒狂妄的生活态度和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是王维生活的理想。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也是后世文人生活的一种类型式的审美。</p> <p class="ql-block"> 竹里馆是辋川二十景中的重要节点,其空间形式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园林。</p><p class="ql-block"> 今日的松阳乡村建设之中。设计师就地取材,直接利用生长的竹子,像编竹筐一样,用天然竹子围合出一个类似穹顶的自然空间——竹林剧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北走,眼前的山坡上辛夷正在开花——辛夷坞。</p><p class="ql-block"> 第十八首诗《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p><p class="ql-block"> 诗的大意是:枝条最顶端开着辛夷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红白相间,十分绚丽,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纷纷独自绽放开了又落。</p> <p class="ql-block"> 辛夷坞的“坞”指的是小障蔽物,地势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就是我们常说的山坳。</p><p class="ql-block"> 辛夷是木兰科的植物,每年春天2~3月开花,先花后叶。而辋川盛产辛夷花,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诗中的芙蓉花是一种比喻,因为芙蓉花和辛夷花型相似,花色接近;涧户指的是山涧边的人家,也有一种说法是山涧两崖相向,状如门户。</p> <p class="ql-block"> 到了这里已经是辋谷的深处,人迹罕至,即便景色再迷人,也少有人能够欣赏。</p><p class="ql-block"> 王维在前文写植物的诗句中基本上都在升华意境,没有直接地描写,而这首《辛夷坞》却开门见山,直抒胸臆。</p> <p class="ql-block"> 再往北登上山坡,就看到了辋川二十景的末端——漆园和椒园。</p><p class="ql-block"> 第十九首诗《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p><p class="ql-block"> 诗的大意是:古代庄子不是傲慢的官吏,自知缺乏才能于治国无补。偶然依托做一个漆园小官,便乐得盘旋自适伴几棵树。</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着眼点并不在漆园景色的描绘,而是借用了庄子的历史故事来表明诗人自己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 “古人”指的就是庄子,他曾经就担任过漆园的官吏。</p> <p class="ql-block"> 诗的前两句“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反用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曾为漆园吏,楚威王遣使聘他为相,他不干,反而对使者说:我听说你们楚国有一种乌龟,可以活几千岁,所以在楚国是一个宝贝,它死了以后楚王要把它的骨头恭敬地供奉在庙里,上面镶嵌着金子、宝石、珍珠,身上披着绸缎,前面还要放上香火和祭品。那我想问一问:作为一只乌龟,它死了以后是愿意供奉在庙里,还是愿意活在泥巴里打滚呢?大夫说:当然是后者。</p> <p class="ql-block"> 庄子说:那你们回去吧,我就要在泥巴里打滚。原话是:“子亟[jí]去(给爷爬),无污我!”</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庄子啸傲王侯的故事。郭璞称庄子为傲吏,其实是赞美他。王维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庄子并不是傲吏,他所以不求仕进,是因为自觉缺少经国济世的本领。这也是一种赞美。显然,王维是借古人以自喻,表白自己的隐居,也决无傲世之意,颇有点看穿悟透的`味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做漆园吏这样的微官呢?</p> <p class="ql-block">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含蓄地透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意思说,做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不过是形迹之偶寄而已。在王维看来,只要身心相离,理事俱如(《与魏居士书》),便无可无不可了。做个漆园吏,正好可借漆园隐逸,以婆娑数株树为精神寄托,这样不是也很不错吗?《晋书》中有此树婆娑,无复生意的说法,婆娑用以指树,形容其枝叶纷披,已无生机。郭璞《客傲》中又有庄周偃蹇于漆园,老莱婆娑于林窟的说法,婆娑用以状人,形容老莱子放浪山林,纵情自适。王维用在这里,似乎两者兼而取之:言树婆娑,是以树喻人;言人婆娑,是以树伴人。总之,做这么一个小官,与这么几棵树相伴,隐于斯,乐于斯,终于斯,又复何求哉!这就集中地表现了王维隐逸恬退的生活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 辋川二十景中的最后一站:椒园。</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首诗《椒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p><p class="ql-block"> 诗的大意是:用酒器迎接帝王子女,用杜若赠与佳人,有花椒酒的酒宴,就连云中的神仙也想一尝。</p><p class="ql-block"> “桂尊”是对酒器的美称。“杜若”是一种多年生的香草,在古代表达美好、高洁的品质。“奠”的本义即置放祭品来祭祀死者,引申为放置、安放,又引申为确立、建立的意思。“瑶席”指珍美的酒宴。</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提到的花椒,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诗经周颂》曰:“有椒其馨(译文:花椒香气远闻)”</p><p class="ql-block"> 这说明中国人民于二千多至三千年前已经利用花椒了。古代人认为花椒的香气可辟邪,有些朝代的宫廷,用花椒渗入涂料以糊墙壁,这种房子称为“椒房’,是给宫女住的。</p><p class="ql-block"> 花椒在古代就被当做香料使用;花椒也可浸酒,同时花椒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p> <p class="ql-block"> 辋川,一个充满自然生趣的自然山谷因为加上了王维的诗句显得更加动人,每处景物似乎都更加鲜活了起来,实在令人钦佩。一方面来自于他作为诗人的敏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多年来的积淀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王维一生官运坎坷,屡次被贬外派,这也让他看清了官场的险恶。但家中既有老母也有兄弟姐妹需要帮助,自己只能在自然和官场中徘徊。</p><p class="ql-block"> 也许晚年的王维在辋川真正得道了解脱,用佛法来解释自己这一生的遭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