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的早期类型

红山文化专业委员会

<p class="ql-block">编辑:旭东 顺喜 铭台 刊发:旭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兴隆洼文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红山文化的早期类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2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敖汉旗文物部门在该旗文物普查中,发现在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上,散布有一种新石器时代新的文化类型。为了进一步探索这类遗存的文化性质、年代及渊源等问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工作队,在赤峰市博物馆、敖汉旗文化馆的协助下,于1983年开始了对这一新的文化类型进行了科学发掘。通过发掘获得到了一批我国东北地区目前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丰富了科学资料,并定名为“兴隆洼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兴隆洼遗址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遗址在兴隆洼村东偏南约1.3公里的低丘上,高出周边地面近20米左右,低丘西南坡</span>下有泉水,东西距今河谷1.5公里,遗址呈东高低,分布区内有直径183米椭圆形壕沟围绕,遗址内顺山势由南北方向,排列井然有序的12排灰土圈,共有130余个,灰土圈是遗址中房址和灰坑的遗迹,这些遗迹表明,这里是一处保存较好,社会组织结构严密的原始“聚落”遗址。先后经过四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获取了一批珍贵资料。出土的遗物大多是厚胎夹砂褐陶陶器,器类中筒形罐占多数,器表普遍饰满由三至五种纹饰组成的复合纹饰,其组合规律明显,主体纹饰最有特点的是交叉线纹、网纹、竖排横压“之”字纹,压坑点状纹。石器以打制的有肩锄形器为常见,有少量石铲、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骨器有骨柄嵌细石片刃的鱼镖、骨匕、骨锥等,还有同心圆等纹饰的石条和石刻人像,值得注意的是人像石刻,是由细砂岩磨平阴刻而成,通体呈扁平状,下端平,上端偏尖,通高8.8厘米,下端宽5.2厘米,厚3.3厘米。正面刻垂桃状人物,圆目,鼻嘴处漫漶不清,额部刻有似头发的细状网格纹,胸前刻双线纹似代表双臂,下端刻双线交叉似双足。石刻人像显得端庄浑厚,发现时在房址内,这可能与原始祭祀或信仰有关。</p> <p class="ql-block">  整体器物群组合风格独特,自成体系。</p><p class="ql-block"> 遗址中揭露房址多座。房址大小不一,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建筑,地穴深浅不等,小型房址有几十平方米,大型房址近140余平方米,均无门道。房址和围壕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其中有鹿、狍、猪等,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发现了胡桃楸等一些植物标本。</p><p class="ql-block"> 根据发掘资料分析,兴隆洼遗址其严密排列有序的聚落群体结构,防御设施的围,量众多的有肩石锄、石磨棒、石磨盘等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工具,证明兴隆洼文化类型,是以农耕为主要生活的,同时在整理过程中发现的数量可观的骨制工具和兽骨及植物标本,也说明该文化遗址的经济来源,除以农耕为主外,还兼营狩猎与采集等生产活动。</p> <p class="ql-block">  兴隆洼文化的年代据C14测定为距今八千年左右,同黄河流域老官台、大地湾、裴李岗、磁山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大体相当,同处于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是迄今所知我国东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早于赵宝沟和红山文化类型。它的发现填补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研读《文物古迹博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