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江的芦苇

张思齐

<p class="ql-block">静静的龙川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川江特大桥</p><p class="ql-block">建在渝湘高速复线上,全长 1350 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对龙川江有感情,因为我在龙川江畔生活过两年(1974 1 — 1975 8),我依恋龙川江畔的芦苇。</p> <p class="ql-block">  龙川江贯穿大观一带。</p><p class="ql-block"> 广义的大观即原四川省南川县大观区,它包含今日重庆市南川区北部的八个镇,它们是兴隆镇、木凉镇、大观镇、河图镇、黎香湖镇、白沙镇、太平场镇和乾丰镇。其中,大观镇是原点,也是当年大观区委和镇政府的驻地。龙川江发源于兴隆的老木沟,江水向北流淌,穿越木凉、大观和河图,在河图的边境折向东流,经过石溪镇,进入鸣玉镇,与凤嘴江合流。河图,原名合兴。黎香湖,原名土溪。除了这两处,其余均保持原来的地名,尽管它们曾经被称为公社和乡。南川境内有大小河流一百多条,绝大部分发源于金佛山,惟有龙川江和黎香溪例外。黎香溪流经黎香湖、大观、白沙和太平,然后经涪陵注入长江。龙川江和黎香溪为泥河,穿行在肥美的小平原之中,鱼肥蟹大虾特多,鸭蛋大得惊人,像小鹅蛋那么大!至于南川境内的其他河流,则大都在喀斯特地带穿行,鱼虾不太多。</p> <p class="ql-block">  龙川江得名于龙川庙。</p><p class="ql-block"> 龙川庙古已有之,起源时间失考,它本来是一座奉祀龙王和江神的寺庙,属于道教庙观的大范畴,旨在祈求风调雨顺,江水安澜,五谷丰登。佛教兴起后,龙川庙逐步成为一座有名的佛教寺院。不过,对龙王和江神的祭祀并存。道释并行,道中有佛,佛中有道,这是我国宗教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南川的佛教兴起于汉代,故而龙川庙的初建时代可以大体推定于汉代。</p> <p class="ql-block">  龙川书院取代龙川庙。</p><p class="ql-block"> 龙川庙于清乾隆24年(1759)失火,烧毁殆尽。时任南川知县冀宣明,指派首事韦在明、李浩等人在庙址上创建龙川书院。龙川书院为南川的五所书院之一,其余四所书院为隆化书院、育才书院、专经书院、海鹤书院。隆化书院位于县城,建于乾隆22年(1757)。龙川书院之创立紧随其后。历史渊源深厚的龙川书院预表了大观教育之发达。</p> <p class="ql-block">  南三中书写芳华两年。</p><p class="ql-block"> 1974 年元月至1975 年8月,我在四川省南川第三中学校担任高中英语教师。这是一所高完中学,位于大观镇上,它的一切规矩与南川教育事业的头块招牌南川中学完全相同,连信号铃的鸣响方式也一摸一样。南三中当年有教职工九十余人,在教师中名牌大学毕业生不少;学生两千余人,绝大部分为住读生,他们来自大观各地,也有部分学生来自县城和毗邻的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以当年高中颇不易读得到之缘故。南三中现在叫做重庆市南川区第三中学校,具有教职工一百七十余人,学生三千余人,学生食堂可供两千六百余人同时用餐。在南三中工作的两年是我人生中书写大好芳华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静静的龙川江美如画。</p><p class="ql-block"> 由于在小平原中穿行,龙川江是安静的秀美的。宽广的龙川江静静地流淌,江水是浅浅的蓝色。龙川江美,美在两岸的芦苇。春天的龙川江芦苇嫩绿,岸上的姑娘仿佛是报春的使者。夏天的龙川江芦苇茂密,丛中的青年在寻找爱情。秋天的龙川江芦苇高耸,甜蜜的恋人在收获喜悦。冬天的龙川江,芦花白茫茫,摇曳在风中,与雪花争抢,看谁更白。曾经的恋人已经变成了夫妻,在家里偎依在红红的火炉的旁边了。</p> <p class="ql-block">  喧闹的龙川江会折腾。</p><p class="ql-block"> 龙川江也有洪水暴涨的时候,虽然那样的年份并不多。喧闹的龙川江翻卷着浪花,江水是淡淡的黄色。于是人们在龙川江上修建了拦河坝,建设了水电站。古老的龙川书院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了。水电站建在原龙川书院的旧址上,也就是更早些时候的龙川庙的旧址上。我在南三中教书的时候,往往在星期天,步行五六里路,去那一带转悠。</p> <p class="ql-block">  粮站小李和他的妻子。</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常去龙川江畔远足,久而久之认识了一对年轻的夫妇,即大观区粮站的小李和他的妻子。小李是大观本地人,由知青招入粮站,先当工人,后来转干。他的妻子是重庆知青,人很漂亮,夏天往往穿一条方格子长裙。小李不时来南三中打篮球。知青大都未能接受充分的学校教育就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小李下乡当知识青年之前毕竟连初中也只念过一年啊,因此小李依恋学校,他空闲时总喜欢来南三中转悠。小李的妻子斯斯文文的,不大会干农活。不是她不爱劳动,而是当年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实在太大了。据说全国有的地方对于知青有工分照顾,每出工一天一律记满分10 分。我们南川县对知识青年在工分上没有照顾。我自己当知识青年的时候,就是从8.5 分逐步往上升,最终才挣到10分的。小李的妻子,在大田里辛辛苦苦劳动一整天,只能得到6.5 分。小李和他的妻子本来是同一个生产队的知青,那个生产队就在龙川庙。小李有良心,自己出来工作后并没有撇下他的女友,而是毅然决然与之结婚。小李成了粮站的干部,他的妻子自然而然成为国家干部的家属,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们都要高看她一眼。他们的小家安在龙川庙。虽然小李在粮站有宿舍,但是他每周都回龙川庙的家。他们的生活过得很不错,我应邀去他们家玩过,还在那里吃过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小李和他的妻子都去重庆主城区了。</p> <p class="ql-block">  祖国在飞跃,时代在发展。现在大观拥有三张国家级名片。一,全国重点镇。二,全国特色小镇。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大观又拥有两张重庆市级名片。一,重庆经济百强镇。二,重庆首批乡村旅游示范镇。啊,大观,你是南川的北大门!</p><p class="ql-block"> 粮站的小李和他的妻子,现在当有七十岁左右了。亲爱的小李!你们告别了都市的喧嚣,回到了龙川江畔吗?我听说,拦河坝和水电站早已拆除,河道整治成绩巨大。我又听说,大观是南川同城化发展的第一门户。我还听说,那里的别墅房档次相当高呢。</p><p class="ql-block"> 浅蓝的龙川江,摇曳的芦苇丛。什么时候我也应当回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龙川江鱼好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川江整治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川江的芦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