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蔡政亭</p><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是北京城内最早的公园,属于坛庙类,位于天安门西侧,占地23.9公顷。公园始建于辽代,称作兴国寺,明代永乐年间辟为社稷坛,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p><p class="ql-block">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该园拜殿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中山先生,1928年更名为中山公园。中山公园的镇园之宝,有牡丹花、青云片(青黛色且形状奇异的无锡太湖石)和兰亭八柱,但最有观瞻性、最具文物价值的是 "兰亭碑″亭内的兰亭八柱。</p><p class="ql-block"> 兰亭碑亭位于中山公园桃花坞以西,是一座有长廊贯于其间的敞亭。该亭为重檐蓝瓦八攒尖顶,亭内依次矗立着八块方形石柱,其上分别镌刻着古代八位书法名家所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柳公权书《兰亭诗》以及再摹版本等,称为兰亭八柱,并以它们作为碑亭的立柱。亭的中央放置有一块石碑,称作兰亭碑(以为亭名),碑的阳面刻有王羲之等上巳节(阴历三月三日)雅集(文人聚会、饮酒赋诗)的《兰亭修禊图》,阴面是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兰亭碑和兰亭八柱都是圆明园遗物,刚迁来时是裸放的,现在,兰亭碑已配防护玻璃罩,游客可以隔着玻璃看到它的大概轮廓。碑亭南檐下有横匾额 "景自天成″ 为乾隆皇帝御题。</p><p class="ql-block"> 兰亭八柱原位于《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 "坐石临流"。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火烧圆明园后,兰亭碑和兰亭八柱被弃之荒野,1910年被移于颐和园。1917年将其迁入中山公园,1971年建亭陈列,以供观瞻。</p><p class="ql-block">兰亭八柱的内容依次是:</p><p class="ql-block">1. 虞世南兰亭临本,2. 褚遂良兰亭临本,3. 冯承素兰亭临本,4. 柳公权书兰亭诗,5. 清内府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6. 清代进士于敏中补柳公权之兰亭诗阙笔,7. 明代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8. 乾隆帝仿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由兰亭八柱书法内容拓片结集而成的册子称《兰亭八柱帖册》,该帖装裱成两函8册,开卷前有乾隆皇帝撰并书《兰亭八柱帖册并序》每册前后均钤有 “乾隆御览之宝” 的玺印。该帖册原版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重要文物,建亭陈列并加以悉心保护。</p><p class="ql-block"> 今天,兰亭碑及兰亭八柱仍然完好,字迹图像清晰,八根柱石之兰亭帖虽有风化,但仍可辨读。 兰亭碑亭已成为中山公园的重要景观之一,是稀世镇园之宝,同时也是人们凭吊圆明园沧桑历史的重要文物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兰亭序》《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或《兰亭宴集序》,王羲之撰并书。王羲之的书法冠绝古今,被誉为书圣,其文章也是 "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见《世说新语》)。</p><p class="ql-block">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阴历三月三日,右军将军、山阴内使王羲之(世称王右军)召集友人谢安、孙绰等及子侄辈40余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绍兴市郊)作曲水流觞之饮,亦饮亦咏,聚会后将诗赋结集,并推右军作序。王右军乘酒兴挥毫,"思逸神超、如有神助″,一气呵成,写下了文书俱绝的《兰亭序》,此书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据传,《兰亭序》真迹由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传入沙门,唐代时为太宗所得。太宗酷爱不舍,死后以《兰亭序》殉葬昭陵,自此真迹永绝于世。因为看不到真迹,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疑王羲之《兰亭序》文书皆伪,但有很多文史记载,可以佐证王羲之《兰亭序》的真实性,如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就记载了唐太宗召命冯承素等临摹《兰亭序》以赠王公近臣,《唐书》也有类似介绍。</p><p class="ql-block"> 《兰亭序》文情并茂、悲乐交集,将自然之美韵、高士之雅情、人生之感慨、魏晋之风度全用笔墨神采表达得淋沥尽致。而王羲之书《兰亭序》天真自然、灵动潇洒,看似率意,却笔笔含情。此帖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非常完美,其艺术已臻登峰造极。故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朝夕观览,"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知其端 ″。经宰相魏徵(征)推荐,唐太宗召命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临摹《兰亭序》,分送王公大臣,共享观览天下第一行书之乐。千百年来,临摹《兰亭序》,几成学习行书的不二法门。</p><p class="ql-block">二,兰亭八柱乾隆皇帝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其书法圆润秀劲,盖仿松雪(松雪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号)。他栖情翰墨,酷爱王羲之书法,尤其是《兰亭序》。乾隆帝两次御旨召令全国进献王羲之墨宝,每得妙迹,便题序作跋不绝于笔。乾隆四十四年(1779),召命将内府所藏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书法名家《兰亭序》摹本分刻于八根石柱之上,号称 "兰亭八柱″,置于圆明园 "坐石临流″ 旁,成为其四十园景之一 。乾隆皇帝每移驾至此,必醉心观赏,心驰神往,追羡不已。</p><p class="ql-block">三, 书法家简介兰亭八柱的作品是由多位书法家完成的,为更好更深入了解来胧去脉,兹对他们作简要介绍。</p><p class="ql-block">1. 虞世南虞世南,558-638年,字永兴,越州余姚,即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曾事陈、隋,后归唐,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弘文馆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卒后谥号文懿。虞世南的书法师承王羲之,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列于兰亭八柱之首的虞摹《兰亭序》由明代书画家董其昌鉴定,评语为:与褚(遂良)摹分别有神韵,为神品。明初大文豪宋濂,以及书法家董其昌、蒋山卿,清代书法家杨明时、朱之蕃等赏观后并附跋语。</p><p class="ql-block">2. 褚遂良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杭州钱塘即今杭州市人,原籍阳翟即今河南省禹州。唐初政治家、书法家,太宗、高宗时官至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p><p class="ql-block"> 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书艺出其类拔乎萃,笔致端劲清拔,雍容柔婉,飘逸灵动,自创一体,是唐初四大家之一。褚摹《兰亭序》由北宋四大书法家米芾鉴定并赋诗以为跋语。米的鉴定评语为 "转摺豪铓备尽″,列为兰亭八柱第二柱。米芾的诗跋节选: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幽兴发。群贤吟咏无足称,叙引抽毫纵奇扎。爱之重写终不如,神助留为万世法。……注:内史山阴-王羲之集群贤作 "流觞曲水、修禊吟诗″ 时的官职为山阴内史。</p><p class="ql-block"> 褚摹本为米芾收藏,其上有范仲淹、苏耆、龚开等宋人题跋,入明清以来,先后有陈敬宗、卡岩等共十附一:米芾,1051-1107年,原名米黻,又名南宫,字元章,湖北襄阳人,故世称米襄阳,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等官职,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说为蔡京)并称宋四家。</p><p class="ql-block">3. 冯承素冯承素,617-672年,字万寿,长安信都即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官至直弘文馆,内府供奉榻书人,中书主书等。 内府掌门曾出王羲之书《乐毅论》真迹让冯承素摹写,以赠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徵)等大臣,获赞语 为 "笔势精妙、备诸楷则″。冯承素又与韩道政等人奉诏勾摹《兰亭序》,分赠诸皇子,时评冯摹本最好,谓 "笔势精妙、萧散朴拙″。</p><p class="ql-block"> 兰亭八柱第三刻本由冯承素摹写,因帖之前后钤唐中宗年号 "神龙″玺印,故称神龙本,帖后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鉴定及郭天锡、鲜于枢等人题跋。赵孟頫的鉴定评语为: " 定武旧帖在人间者如晨星矣,此(指冯摹本)又落落若启明者耶″!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已不存,摹本亦不见,能看到它的摹本刻石拓片,亦是世人之大幸!注:唐太宗既得《兰亭序》真迹,召命欧阳询摹写,刻石立于学士院,做拓片若干以赐王公近臣,五代(梁唐晋汉周)梁时移石汴京。</p><p class="ql-block"> 辽国皇帝耶律德光破晋掠石北去,辽帝病死于途,刻石遗于荒林。宋庆历年间刻石被发现,置于定州定武军(唐时设定州义武军,为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为定武军,军大概相当于现今地级市),故将此石称为《定武本兰亭》,书论者皆以欧摹定武本为正宗。后世所传《兰亭序》皆为唐代以后的辗转摹写,笔墨气韵渐去原迹,但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反映出王羲之书法的风格面貌。</p><p class="ql-block"> 因此,《定武本兰亭》不失为学习王羲之行书的范本之一。自宋代以来,《定武本兰亭》特别受到推重。赵孟頫收藏有多本《定武本兰亭》拓本分赠亲朋故旧,并在其后题跋曰: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即王羲之书《兰亭序》)真迹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此话说得早了点,绝了点,盖因此前未见虞、褚、冯的摹本。</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本人以及他的学生俞和(字紫芝)也有《兰亭序》摹本,也是稀世名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附二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世称(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官至翰林院学士、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品行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被誉为 "元人冠冕″,卒后封魏国公,谥号文敏。</p><p class="ql-block">4. 柳公权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即今陕西省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工书,正楷尤知名。初学二王(羲之、献之),又学欧阳询、颜真卿,笔势遒健、结构劲紧,以骨力胜,与颜真卿并称 "颜柳″,有 "颜筋柳骨″ 之誉,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书》谓: "公权初学羲之,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在柳公权的时代,《兰亭序》真迹不存,摹写 "临摹本″ 亦无益,而《兰亭诗》为当时贤士大夫谢安、孙绰等人的即兴佳作,于是抄录以传世。</p><p class="ql-block"> 柳公权书《兰亭诗》存于清内府的抄本,自北宋至金元至、明清有多达十一位名家观赏题跋。其中明代王世贞跋语说,"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即颜真卿,曾官至司徒)比美″。柳书《兰亭诗》真迹为绢本,后有柳公权本人的玺印题识,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柳书《兰亭诗》列为兰亭八柱第四柱。</p><p class="ql-block">附三: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主张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模拟复古,与文学家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 "后七子″,为后七子领袖。 5. 于敏中于敏中,1714-1779年,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擅长翰墨,书法风格平淡秀丽,近董其昌,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卒后谥号文襄。乾隆皇帝欣赏于敏中书艺,召命补缺《戏鸿堂法帖》中的柳书《兰亭诗》并列为兰亭八柱第六。《戏鸿堂法帖》由明代董其昌主持刻印、编纂、结辑,囊括了晋唐宋元明各朝代著名书法家的名帖,共计16卷,是一项绝世浩大工程。"戏鸿″ 之名源自南朝-梁书法家、文学家、史学家袁昂所著《古今书评》,谓梁武帝赞钟繇的书法 "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附四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初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即位,改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转平阳乡侯。明帝时封定陵侯,迁太傅,故世称钟太傅。卒后谥号成侯。三国魏著名书法家,自创 "钟体″,是楷书开山鼻祖,与王羲之并称 "钟王″,对后世影响巨大。6. 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即今上海市闵行区人。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是华亭画派代表人物,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后为帝师,卒后谥号文敏。其字虚和取韵、风神超逸、朴实无华、平淡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以其妩媚圆熟的 "松雪体″ 称雄书坛数百年之后,董其昌则以隽秀淡雅的风格独僻蹊径、自创一宗,领一时之风骚,以致 "片楮单牍、人争宝之″。他的创作室名为画禅室,煌煌巨著《戏鸿堂法帖》是他主编的一部临帖工具书,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独占一席。董其昌以其自己独创的艺术风格,虽说是临摹柳公权书《兰亭诗》,却突显了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的率真之趣,丰釆姿神、飘飘欲仙,此即董其昌书法的书卷气。董临柳书《兰亭诗》深受乾隆帝喜爱,列为兰亭八柱第七。兰亭八柱第五柱的内容是《戏鸿堂法帖》中的柳书《兰亭诗》,由清内府所刻。第八柱压轴所刻的则是乾隆帝御摹董其昌所临柳公权书《兰亭诗》。由此可见,乾隆帝对《兰亭诗》、柳公权及董其昌行书的厚爱。乾隆皇帝诏制兰亭八柱,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 "若承天之八山、峻峙极和″,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 "康乾盛世″ 的文化礼赞,功不可没,值得大书特书。 (完)</p><p class="ql-block">2023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