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雉

如影随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水雉,鸻形目水雉科水雉属鸟类。水雉为中等涉禽。成鸟夏羽:头、头侧至前颈白色,后颈金黄色;体羽大部棕褐色;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中间尾羽特别延长;两翼白色,外侧飞羽黑褐色;虹膜黄褐色,嘴黑灰色,脚铅灰色。幼鸟:头及上体黄褐色,下体白色。水雉又名菱角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雉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香港、台湾和海南岛等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省区;水雉喜欢栖息于富有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常在浮游植物的叶片上行走找食,间或短距离跃飞到新的取食点。水雉为杂食性,兼食水生动植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雉通常于每年的3月末至4月上旬迁到北部繁殖地,9月末至10月上旬迁离。水雉实行的是“一妻多夫”制,雄鸟常常会因为争夺配偶而发生殴斗。水雉的繁殖期为每年的4-9月,通常营巢于莲叶、百合叶、水仙花叶及大型浮草上。在一个繁殖季节雌鸟可产卵10窝以上,每窝产卵4枚,分别由不同的雄鸟负责孵化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雉有细长的脚爪,能“凌波微步”于睡莲、荷花、菱角、茨实等浮叶植物上,体态优美,羽色独特,因此除了有“凌波仙子”的美誉外,也被称为“水中凤凰”,具有观赏价值。水雉还具有研究价值,其婚配制度在整个鸟类中十分稀少。鸟类学家的研究发现,在现存鸟类中,属于“一妻多夫”制的仅有百分之0.4。因此水雉是研究鸟类社会制度演化的理想对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形态特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雉是一种较为大型的鸟类,头部和颈部前端为白色,颈部后端覆盖有一片十分鲜艳亮眼的金黄色羽毛。背部、腹部及尾羽为棕褐色,两翼主要为白色,翅尖为黑褐色,尾羽像雉鸡一样是长尾羽。 作为一种在浅水区生活的鸟类,水雉的“脚”极具特点,脚趾特别长,犹如分叉的枯树枝。这样演化是为了能更好分散身体重量,使其可以在水草和荷叶上从容不迫地行走,也更方便捕捉水生植物、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等食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大群。性活泼,善行走,步履轻盈,能在漂浮于水面的百合、莲、菱角等水生植物上来回奔走和停息。亦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头尾上扬,露出水面甚高,有时亦潜行于水底或沿水面飞行。常在小型池塘及湖泊的浮游植物如睡莲及荷花的叶片上行走。挑挑拣拣地找食,间或短距离跃飞到新的取食点。鸣叫似猫的“喵喵”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雉每年的四月末进入繁殖季节,更换上黑白相间十分醒目的繁殖羽,一直到八月末陆陆续续退下繁殖羽换上黄褐色的冬羽,才宣告繁殖季节的结束。水雉在换羽过程中,飞羽一次全部脱落,失去飞翔能力。待飞羽长成后,才能恢复飞翔。以昆虫、虾、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留鸟或夏候鸟。云南和南部沿海、香港、台湾为留鸟,较北地区为夏候鸟,春季于3月末至4月上旬迁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至10月上旬迁离繁殖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繁殖方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雉和青脚滨鹬一样,也存在两性行为颠倒或一雌多雄制的现象。水雉雌鸟和雄鸟长相极其相似,但是雌鸟的体型巨大,而雄鸟则较为弱小,体重约为雌鸟的一半左右。 有趣的是,每到繁殖季节,雌鸟之间会为了占领交配领地而“大打出手”,胜利者将占据领地。随后雄鸟会进入雌鸟领地向其求偶。一般情况下,雄鸟求偶的方式为“炫耀”,表现为“跳舞”和鸣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究发现水雉能发出15种叫声,而其中9种求偶时才能听到。 更有趣的是,当领地内的雄鸟达到一定数量时,为了让自己的“男宠”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雌鸟还会对外“开疆扩土”,扩大“领地”面积。 在雌鸟眼中,“后宫”管理也很重要。在雌性水雉的领地里,每一只被“相中”的雄鸟都可以分到一块地,用于筑巢、孵卵和哺育后代。是的,你没看错,所有这些“家务活”都由雄鸟承担,而“女王”的职责是保卫领地和产卵。 领地内得到“女王”青睐的雄鸟会在茨实叶上筑巢,水雉的巢体结构在鸟类中算是非常简陋的,雄鸟用嘴叼一些水草放在茨实叶上,确保蛋不会落入水中即可。交配过后,雌鸟会在巢内产下4枚鸟蛋,然后开启一段新的“感情”,而雄鸟则留下来孵蛋。</p><p class="ql-block"><b>水雉繁殖与育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繁殖期4-9月。一雌多雄制,雌鸟常为争偶而殴斗。通常营巢于莲叶、百合叶、水仙花叶以及大型浮草上。巢较小而薄,呈盘状,主要由干草叶和草茎构成。每窝产卵4枚,卵为梨形,颜色变化较大,有绿褐色、黄铜色、橄榄褐色到深紫栗色、极富光泽,大小为33-40毫米×26-29毫米,平均36毫米×27毫米。孵卵由雄鸟承担,在一个繁殖季节雌鸟有时可产卵10窝以上,分别由不同的雄鸟孵化,卵化期26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孵化22-26天后,雏鸟自行破壳而出。水雉雏鸟为早成鸟,出生后半小时左右即可行走,跟在亲鸟(雄鸟)后面进行觅食活动,不必亲鸟喂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亲鸟(雄鸟)带领雏鸟觅食并在雏鸟的周围守护,当危险临近时会发出急促的警戒声,有时甚至会故意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将入侵者引开,而雏鸟则乘机躲藏起来在芡实叶中。在睡莲、荷花、菱角等生境上生存的鸟卵和雏鸟面临着龟类、蛇类、鼠类的威胁,而在芡实生境中的鸟卵和雏鸟则较少面临天敌的威胁,可能是因为表面布满锐刺的芡实叶妨碍了其他动物的行动。刚出壳至两周大小的雏鸟在清晨和黄昏气温较低的时候需要藏于亲鸟翼下取暖。3-4周的只在恶劣天气如暴雨大风天气时才靠拢至亲鸟身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雏鸟经过六周的时间可以长成亚成鸟的形状,7周后便能飞行,除少数仍留在亲鸟领地内,大部分会飞离,另寻栖息地。</p><p class="ql-block"><b>保护级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物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