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 而今迈步从头越”—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诗词朗诵会

边走边唱~

<p class="ql-block">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纪念日,睢宁县老年大学诗词班和朗诵班借此为契机,举办毛泽东诗词朗诵会,借以寄托我们对伟人的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本字咏芝,后改润芝、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伟大诗人。毛泽东诗词,充满了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是中华诗词艺术宝库的一颗明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代伟人毛泽东,我们永远缅怀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根据毛主席波澜壮阔的光辉一生,划分为三个篇章。</p><p class="ql-block"> 第一篇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章“红军不怕远征难”</p><p class="ql-block"> 第三篇章“待到山花烂漫时”</p> <p class="ql-block">  </p><h1> </h1><h1><b> 第一篇章“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参加革命,到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创作的各种题材诗词。诗词反映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开展土地革命的光辉历程。 </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6年秋,写的一首名作。当年毛泽东仅有33岁,表现出青年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非凡成就,整首词一反古代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借歌咏万山红遍的壮丽秋色,抒发了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的雄心壮志。</p> <div> 朗诵者:李培琳 刘娟 谢礼军</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贺新郎·别友》是毛泽东1923年12月创作的一首词。词中采用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一方面用真切细致的白描,把夫妻间的离情写得细致入微,具体感人。 </p><p class="ql-block"> 通过典型环境中人物典型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既热烈而又理智的典型性格。另一方面又有艺术夸张,形成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p> 朗诵者:金永荣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江月·井冈山》是1928年毛泽东创作的词,出自《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p><p class="ql-block">  该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词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p> 《西江月•井冈山》 朗诵者:张梅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采桑子·重阳》是现代革命家毛泽东于1929年创作的一首词。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p><p class="ql-block">  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弘,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p> 《采桑子•重阳》 朗诵者: 卓红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此诗上半阕写作战的胜利,下半阕却是再发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战之决心。“这是一首由战士呐喊杀敌引出的词。”</p> <p class="ql-block">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朗诵者:许纾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菩萨蛮·大柏地》是毛泽东于1933年夏创作的词。此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谰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全词动态描写景物,并巧妙运用联想将主观的情志美与客观的自然美、社会美统一,情景交融,富有韵味。</p> 《菩萨蛮•大柏地》 朗诵者:张亚丽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平乐·会昌》是毛泽东主席于1934年写的一首词。</p><p class="ql-block"> 《清平乐·会昌》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毛泽东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这首词,上阕主要是抒情,下阕则主要是写景。毛泽东写罢这首词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朗诵者: 吕雪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b>第二篇章“红军不怕远征难” </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上述,毛泽东诗词中回溯了伟人书生意气的青年时代、青葱美好的革命爱情、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 当历史的硝烟散去,我们抹开尘埃、回望长征,总能被无数的故事敲击心灵,荡涤灵魂,而书写这段传奇故事的人正是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章是毛主席领导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创建新中国期间撰写的诗词,这些诗篇/再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历程,是对红军长征真实生动的历史写照,可谓篇篇珠玑。</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p><p class="ql-block">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伟大壮举。</p><p class="ql-block">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集中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此铸造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伟大长征精神。 </p> <div> 《七律•长征》 朗诵者:郭爱君</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忆秦娥·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全词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p> 《忆秦娥•娄山关》 朗诵者:王咏梅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词。</p><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路线。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此词即是作者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振奋人心,激扬斗志的宣言书。</p> 《清平乐•六盘山》 朗诵者: 钦楚琳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十六字令三首》是毛泽东创作的三首词。</p><p class="ql-block"> 这三首小令作于1934年到1935年间。在远离中央根据地井冈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遭遇到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但红军以罕见的吃苦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和天险。毛泽东这三首小令,就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在翻山越岭的长征行军途中写下的。这三首小令都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山,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p> 《十六字令三首》 朗诵者: 顾娟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雪》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杰作。</p><p class="ql-block">  上阕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人要做世界主人的豪情壮志。 </p><p class="ql-block">  全词融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体,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最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浪漫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  </p> 《沁园春•雪》 朗诵者: 钦成瑶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七言律诗。该诗首联描绘了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颔联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颈联概括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尾联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p><p class="ql-block"> 全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这是毛泽东正确估计当时形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果。它不是抽象的议论说理,既体现了政治家的远卓识 ,同时,也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使然 。</p> <p class="ql-block">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朗诵者: 崔红菊 王 玲</p> <p class="ql-block"><br></p> 我们不能重走长征路,却能通过不断品读毛泽东诗词汲取前行的力量,获得奋起的信念、智慧与勇气。愿我们都能将这种精神力量凝聚到人生的每个阶段。 <h1> </h1><h1> <b>第三篇章 “待到山花烂漫时”</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红军长征胜利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仅仅用十四年时间就推翻了蒋家王朝,创建了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篇章是毛主席创建新中国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光辉诗篇,集中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和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举国欢庆,莺歌燕舞。来自蒙、满、回、藏、维、彝等42个兄弟民族的158位代表和219名各民族文工团团员欢聚一堂,共庆佳节。</p><p class="ql-block"> 10月3日晚,他们在怀仁堂向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党和国家及人民解放军的其他领导人献礼献旗致敬。隆重的献礼仪式结束后,各少数民族文工团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观看演出时,柳亚子正好坐在毛泽东前排,毛泽东高兴地说:“这样的盛况,亚子先生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我来和。”柳亚子当即填《浣溪沙》以呈。次日,毛泽东用毛笔在宣纸上手书了这首和词以为报。</p>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朗诵者:胡正林 <p class="ql-block">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p> 《浪淘沙•北戴河》 朗诵者:李培琳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p><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游泳》是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以“风”字起,瞩目两岸景色, 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p> <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游泳》 朗诵者:武佩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写于1957年的一首词。</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是一首抒发悼念情感之作,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也表达出一代伟人对烈士遗孀和昔日老友的关爱。</p> 《蝶恋花•答李淑一》 朗诵者: 顾 娟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的诗作,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p><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面对开阔辽远、云海弥漫的景致,诗人心中涌动着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豪迈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讴歌奋发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此诗首联从动态入手写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和登山者豪迈振奋的神情;颔联承上展开,表现出对各方敌对势力的蔑视以及亿万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形象地概括了当时的国际斗争态势和中国的对策;颈联描写登庐山后的远眺之景,展示出超视野的大江奔流的形象境界,是当时中国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声浪的诗化反映;尾联以幽默的形式来否定世外桃源的存在,说明在没有阶级斗争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全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审美内涵。</p> 《七律•登庐山》 朗诵者: 汤 莉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于1961年创作的一首词。</p><p class="ql-block">  此词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写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的坚强不屈,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p> 《卜算子•咏梅》 朗诵者: 王春芳 谢礼军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毛泽东在1961年为身边一位参加民兵训练的工作人员个人照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p><p class="ql-block"> 该诗通过对女民兵军事训练的勾画,描绘了中国妇女前所未有的飒爽英姿,赞美了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颂扬了新中国妇女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和随时准备保卫祖国的不平凡志气。</p>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朗诵者: 李 颖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是毛泽东的诗词作品。</p><p class="ql-block"> 在广州视察时,毛泽东看到了1月1日的《光明日报》上登载的郭沫若为新年写的《满江红·一九六三年元旦书怀》很有感触,于1月9日挥笔写下了这首和词,这首词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帝反霸、捍卫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意志。</p>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朗诵者: 史元勃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写于1965年5月的一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p><p class="ql-block"> 此 词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等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p>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朗诵者: 孙文侠 许 正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睢宁县诗词协会会长,老年大学诗词班张舒亚老师挥毫写下《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感怀》。以表敬仰之情。</p> 朗诵者:郭爱君 诗词班和朗诵班学员与校领导和老师合影 诗词班和朗诵班学员与恩师合影 <p class="ql-block">  大合诵《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  領诵:睢宁县阅读协会会长,老年大学朗诵班陈素梅老师</p><p class="ql-block"> 齐诵:诗词班和朗诵班全体学员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