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安养(三)

木子

<p class="ql-block">从我们住地打车2公里左右8元4个人来到傣族园😄</p> <p class="ql-block">版纳傣族园,全称为西双版纳傣族园,是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处民族生态旅游景区。它位于橄榄坝,占地面积约3.36平方公里,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五个傣族自然村寨(曼降、曼听、曼嘎、曼乍和曼春满)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勐罕镇曼降村</p><p class="ql-block">曼降,属景洪市勐罕镇曼降村委会一个村民小组.“曼"为寨,"降"为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篾</span>圈或 篾 套·因村边有一块灵气巨石,村民们用"降"套石穿杠肩扛,将巨石搬到山顶上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园区内有多个著名的景点和文化活动区域,包括迎宾广场、老景区的包装、村寨旅游线路、江边活动区、旅游购物区、烧烤场、泼水广场以及大型露天剧场等。傣族园分为三个阶段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工程也在规划中。此外,傣族园还计划建立民俗旅游度假区和大型游乐园。</p><p class="ql-block">傣族园自1999年8月1日起对外开放,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傣族文化和传统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傣族风情,包括傣家竹楼的建筑风格、独特的民俗活动以及丰富的美食文化。傣族园不仅是一个观光点,也是一个能够亲身体验和学习傣族文化的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每个村都有座寺,这是曼降村寺。</p> <p class="ql-block">曼降佛寺坐落在傣族园大门口100米处,佛寺距今1175年,佛寺曾有过三次修缮,第一次修缮1985年,第二次修缮1996年,第三次修缮2012年。曼降佛寺建有大殿、戒堂、僧舍,佛寺大殿坐南朝北;呈纵向布局,属重檐歇山式顶造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上千年的海棠木</p> <p class="ql-block">戒堂</p> <p class="ql-block">槟榔树</p> <p class="ql-block">两只可爱的小象趴在门口</p> <p class="ql-block">傣宅主人说,他们的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吊脚楼已翻修20年了。</p> <p class="ql-block">小象花盆</p> <p class="ql-block">傣家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楼上住人,这家还有个防盗门。</p> <p class="ql-block">木瓜</p> <p class="ql-block">杨桃树,树上摘下来一元一个😊</p> <p class="ql-block">鸡蛋果</p> <p class="ql-block">傣锦,傣语"洛童龙徕",是国务院2008年6月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家人以"男善建筑,女善耕织"而闻名。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傣族先民就能用棉花纺纱织布,傣家女孩长到十一二岁时,就开始学习织布绣花,不能织布绣花的女子是不为男子所喜欢。织出来的图案可分为三类:一是几何图形;二是花草树木图案;三是象征吉祥和睦的飞禽走兽图案。傣家的织布历史悠久,织五颜六色的筒裙是为纪念祖先,织孔雀图案象征着吉祥,织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手织傣锦,一周织一条。</p> <p class="ql-block">傣族贝叶经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贝叶经,傣语为"坦兰",贝叶经制作技艺是国务院2008年6月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字史上,傣族是少数几个拥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之一,而且是我国唯一一个把文字刻写在树叶上的民族。贝叶经的制作程序主要包括砍叶、水煮、晒干、压平、用铁笔刻字和刷上一层植物油。经过这些工序后,贝叶经文得以长久保存,目前保存在寺庙中的经文有的已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云</p><p class="ql-block"> 傣族竹编工艺是傣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形式,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竹编技艺。傣族竹编不但原料得天独厚,而且还拥有一批巧匠能手,继承民间的传统竹编工艺,并与外地竹编工艺相结合,编制出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竹编用具。在傣族地区人们的各种生活用具多用竹篾编制而成。上好的竹编工艺品,有的通体髹漆,内饰红色,外漆金,并压印出孔雀羽纹饰,有的还镶嵌五彩的琉璃图案,富丽堂皇,专供佛寺祭扫之用。各种精美的竹编小物品则是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信物。傣家竹编,既为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民族工艺百花园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大量的木瓜晒干</p> <p class="ql-block">菠萝蜜15元一盒</p> <p class="ql-block">别墅花园客栈</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根真厉害,把石坐撑裂了。</p> <p class="ql-block">曼听佛塔寺坐落傣族园景区尾端的曼听村委会旁,该寺始建于公元538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曼听佛寺由大殿、戒堂、佛塔、佛堂、共修房、儒堂、经行道组成;曼听佛塔佛寺大殿是双重顶覆瓦砖木结构。该寺1982年当地信众募资重修,2005年对大殿重新改建。曼听佛塔寺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止观禅修禅林,是云南省佛教协会、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西双版纳总佛寺止观禅法修学禅林。</p> <p class="ql-block">认识南传上座部佛教</p><p class="ql-block">佛教起源于西元前6世纪的中印度恒河流域。在佛陀般涅槃二百多年(西元前3世纪)时,由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而形成了南传佛教,因其属于部派佛教中的上座部(是佛教迄今尚存部派中最古老的一支),故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又因其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巴利语,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p> <p class="ql-block">以佛教的传播历史时期来划分,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承的是印度佛教早期形式的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晚期的密乘佛教。</p> <p class="ql-block">南传上座部佛教最大的特点是"保守"-﹣保守佛陀教法的纯洁性,以及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性:只相信和崇敬佛、法、僧三宝;传诵与尊奉巴利语律、经、论三藏;依照八圣道、戒定慧、四念处等方法禅修。过去,由于错误的见解,南传上座部佛教曾一度被贬称为"小乘佛教"。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尊重的称谓,如果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信仰地区使用,是非常失礼的。</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地区,佛教与当地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人生趣向等方面都息息相关。人们习惯在每个月的斋日、佛教节日乃至个人的重要节庆都会到寺院里受戒、服务、供养与祈福。</p> <p class="ql-block">在西双版纳较具代表性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有:以培养福德,诵经祈福为主的西双版纳总佛寺、景洪市大金塔寺;以学习教理,止观禅修为主的曼听佛寺;持戒严谨、勤修止观的森林禅修寺院法住禅林;历史悠久的傣族古寺帕龙美禅林、塔庄星禅林。</p> <p class="ql-block">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曼春满佛寺</p><p class="ql-block"> 国务院二 O 一三年三月五日</p> <p class="ql-block">曼春满佛寺简要说明</p><p class="ql-block">曼春满佛寺位于景洪市勐罕镇(橄榄坝)曼春满村中部偏南。曼春满佛寺是由门亭、佛殿、戒堂、佛塔、僧寮、鼓楼组成,占地面积约3667.88平方米曼春满佛寺大殿属墙柱式建筑,殿内置中柱、列柱、边柱44棵,木构架、殿面为重檐单西坡。该寺始建于佛历1126年(公元582年),在傣历621(公元1260年,南宋元年)重建,在傣历1104年(公元1742年,清乾隆七年),傣历1158年(公元1796年,清嘉庆元年)又进行了两次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曼春满佛寺历史悠久,建筑精良,气势雄伟,是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寺建筑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云南省人民政府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三日,将其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许愿池</p> <p class="ql-block">四面佛</p> <p class="ql-block">11点多了,在曼乍的餐厅买了个菠萝饭带回午餐。</p> <p class="ql-block">傣族园半日游,40元/人景区电瓶车费,往返打车费16元/4人,最后买个大菠萝饭。美美哒😄</p><p class="ql-block">2023.12.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