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蓝色康乃馨

献给九十三岁母亲的教师节礼物 <p class="ql-block">作者——张双喜(二哥)</p> <p class="ql-block">  母亲姓白,文荣是母亲在新中国成立初年扫盲识字班上给自己起的名字。她的名字体现着她对文化的敬仰认知,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兄妹六人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自搭记事,我对母亲的印象就是一天到晚不失闲儿,地里四季活,门里家务事,上有奶奶、老奶奶,下有我们这群孩子,忙得她永远像一架停不下来的陀螺。她善良淳朴,她吃苦耐劳,她勤俭持家,她精明能干,三乡五里,四邻八舍,都知道桐树岗上有个名叫白文荣的好媳妇当家人。</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是1958年“大跃进”时车翻被砸落下残疾,成了生产队里的半劳力,老少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母亲那柔弱的肩上。面对如此的生活窘境,母亲也硬是坚持先后把到入学年龄的我们一个一个送到学校去上学。因为母亲心中执拗着一个朴素的理念,那就是上学改变命运,有文化才能长出息。</p><p class="ql-block">母亲多年前珍藏一本马粪纸手抄本《千字文》,听说是她用三斤鸡蛋从老私塾先生那里垦求换来的。母亲虽不识几个字,但她知道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伦常等百科知识的《千字文》是一本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极好读物。那些年里,我们会经常见母亲时不时拿出来捧在手里翻看,并还刻意当着我们这些孩子的面,嘴里嘟嘟哝哝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等长大后母亲再教读我们《千字文》时,我们才明白,母亲读书的行为是专门做给我们看的,用今天的话说是示范,是言传身教。至于当时她嘴里嘟囔的是文本中某一段文字的大概意思而非读文念字。可以理解呀,不识几个字的她哪能读通晦涩难懂的古文言文。也可以想象,母亲知晓的那些文本所述大概意思,又该是有多用心向学问人求教来的啊!每每想起母亲此般的良苦用心,我们心中都会泛起阵阵涟漪久久难以平静。</p><p class="ql-block"> 母亲没啥文化,但她却深知中国文化传统的敬字惜纸。每次去赶集都会到废品收购站捡回一些破书烂报来。说知识到处都是,积攒多了文化自然就高。现在连我都吃惊,这经典的语言竟出自当年一位农村普通家庭妇女之口。有一次母亲带回一本状如烙馍卷的《儿童团的故事》,我爱不择手一口气看完,都忘记了吃饭。书中故事令我热血沸腾感动不已,至今还记得书中儿童团员站岗放哨抓敌特送情报的英勇故事。可见,幼年的记忆清晰,儿时的感情纯真,有些事情能影响到孩子一生。</p><p class="ql-block"> 1967年,我考入离家七八里路程的广林五中上初中。那时运动刚开始不久,人们都狂热地投入运动中,靠天吃饭的生产队庄稼连年歉收,劳动日值一毛七分钱,家中的存粮根本顾不了几张嘴,青黄不接的二三月份,生活更是难以为继,全凭捋树叶,薅野菜,拾柿疙瘩和刨挖冬前残留红薯根须(风吹落的柿树幼果和红薯根晾干后捣碎以烙馍饼)弥补些口粮的缺欠。我们兄妹几个的学杂费更是一笔家里难以承受的负担。除了养鸡卖蛋,养卖生猪,母亲和奶奶起早贪黑的掐辫(过去农村很普遍的手工活,利用麦条做草帽)卖钱,以保障我们学业不辍。</p><p class="ql-block"> 一年冬天,在上初三的我身上发生了一件至今都难以述说羞于启齿的事情。因家里有事耽误磨面,星期日下午归校的我未能照例背上下一周的干粮(红薯干面做的窝窝头)。说好了的,母亲星期一午饭前送到学校寝室,可谁知急脾气的母亲怕饿着我连夜磨面篜馍,次日凌晨顶着寒风翻沟爬坡八里路送到学校教室前。</p><p class="ql-block"> 刚下课的我看到母亲后第一反应是背过身子装作没看见,等同学们走开后,才上前接过母亲背来的窝窝头并大声埋怨着。将一切都看在眼里的母亲只留了一句“别饿着"的话便转身回走。后来母亲问我那回学校送馍是否嫌娘给丢人了,我嗫嚅半天回答不上来。此事也成了我心中几十年化不去的隐痛!</p> <p class="ql-block">  在老人面前,母亲是温顺的媳妇,在生活中的母 亲是女强人,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上是严母。母亲信奉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别说旷课逃学,就是偶尔迟到和没按时完成作业之类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责打。</p><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时间,正上中学的大哥酷爱上了无线电。放学回家常常躲在屋里煤油灯下,把什么三机管二极管线圈电阻线路板一堆摊上桌成半夜捣鼓。其初,母亲认为这是孩子在用功学习,并没理会。可在一个星期天,院子里冲鼻的异味引起了母亲的警觉,当踢开门发现大哥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瞎玩时,立时火冒三丈,随手掂棍就打。吓懵的大哥慌忙冲出小屋,母亲不依不饶穷追猛打,直到逼入绝境的大哥跳下丈把深的崖头,她才不得不住手。幸亏崖下是刚新翻过庄稼地,人无大碍,又幸亏当母亲得知大哥爱好无线电并无耽误学业,就再不轻易动手打人了,又还幸亏母亲理解了大哥的爱好兴趣也是一种学习形式,我们也从此都少受了些皮肉之苦。</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言传身教,母亲的棍敲棒打,成就了多年后我们张门六个孩子五个当老师(虽是公务员的我曾在学校工作过十年)的教师之家,二妹和四弟还分别成为小学和中学的校长。在街坊四邻赞许和羡慕的目光里,母亲终于开心满意地笑了。几十年来,在我们儿女们的心中,母亲是文化人,更是一位优秀的教师!</p><p class="ql-block"> 感谢母亲!感恩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