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 祝 元 旦

福州·共和耕牛·

<p class="ql-block">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p> <p class="ql-block">元旦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埃及。据研究,元旦最初是中国的节日,而西方的圣诞节和新年则源自古罗马的传统。古埃及人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他们在尼罗河两岸定居并依赖尼罗河的水源进行农业生产。古埃及人通过观察尼罗河的洪水周期,发现了两个泛滥周期之间的平均时间为365天,即一年的长度。他们将这一天确定为新的年开始,这一习俗后来被其他文明所采纳,包括古罗马。古罗马凯撒在公元前46年将1月1日定为西历新年,以纪念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这个名字后来也被用来命名英文中的一月</p> <p class="ql-block">元旦的傳統风俗</p><p class="ql-block">元旦是中国及许多亚洲国家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的1月1日开始。以下是一些关于元旦风俗的传统:</p><p class="ql-block">庆祝活动:在中国,元旦被视为新的开始,因此会有各种庆祝活动,包括祭神祭祖、写春联、挂门对、舞龙灯、放鞭炮、守岁以及家庭聚餐等。此外,还有贴窗花、桃符、荡秋千、抛洒钱币等习俗。</p><p class="ql-block">饮食文化:元旦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各地有不同的特色食物。例如,北方喜欢吃年糕,寓意生活步步高;南方则喜欢吃饺子和汤饼(面条),这些食物通常会在元旦这一天食用,以求好运和健康。</p><p class="ql-block">社会交往:在过去,人们还会相互赠送贺年卡,这是一种表达祝福的方式。明朝时期已经有了这样的习俗,当时人们会制作精美的卡片,并在上面写下亲友的名字和地址,以此传递美好的祝愿。</p><p class="ql-block">其他习俗: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元旦黎明时分将硬币或其他物品投掷到路上,象征着送走邪恶迎来吉祥。而在印度,人们会在元旦前一夜哭泣,以示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待。</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元旦的风俗习惯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共同的主题在于庆祝新年的到来、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旦来了,祝福跟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活不易,知足最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快乐更多,烦恼更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亲情围绕,友谊拥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健康常伴,平安笼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旦快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者简介:何爱和 、男、漢族、中共党员,四十年代出生農村,六十年代當兵入伍,八十年代转業地方,九十年代停薪留职“下海学游泳”。</p><p class="ql-block">從小喜歡書法、音畫、以及篆刻藝術。業餘時間經常靠自學臨摹研習名帖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書寫創作能力。在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里,曾經常義務為他人書寫牌匾以及社會各類公益宣傳廣告。近年來加入美篇之家籌委會後,積極向美篇之家書法群群刊和天下美篇報投稿獲得多篇刊載,百餘篇書法作品獲得美篇書法平台精選推薦,並得到部分書法家和書畫愛好者們的關注轉發與收藏。曾在參加第二屆《千秋杯》全國書畫大賽中獲得書法決賽第二名(榜眼獎), 現為【北京曲風書畫院】“高級院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