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珍贵的文物,今世遍撒的文明

云集海汇

<p class="ql-block">  进宝民俗文化博物馆党支部书记段晋保,多次说起乡间诸多文物爱好者,他们是本地文明的觉醒者,长期自觉收集武乡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文化见证,他们都很平凡,甚至有些贫寒,而骨子里的责任感,让他们把本地文明当成永不脱手的宝贝。</p><p class="ql-block"> 12月26日,组织摄影协会成员武高宏老师、爱心人士魏艳军、皋狼文化研究组成员李虎山老师、皋狼文化研究组成员程跃宏、摄影爱好者陈立等人,一路向西而进,一路向东而发,走了东良、东寨底、姜村、上型塘、连元等村庄的乡间记忆馆。</p> <p class="ql-block">  武乡石门村曾出土7800年前的石面案擀杖,这是上型塘出土的石斧,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吉老师断代为5000~7000年,又一次佐证了石面案擀杖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上型塘出土的陶盘,确实比我们现在的更盘子有高级感。中间是汉代陶罐。</p> <p class="ql-block">  这是抗战时期武乡自创刊物,多少地下党的秘密工作,激起民众保家卫国的斗志。</p> <p class="ql-block">  故城北街程春槐(程坦叔叔)家信。</p> <p class="ql-block">  1964年,武乡接待南罗德西亚总统和夫人,听王来法讲解埋地雷,故城张喜娥(喜娥儿)陪同并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个纪念章主人当年的突出贡献,已不可考,但这枚纪念章仍在民间发光。</p> <p class="ql-block">  李虎山老师说,这个神龛是他老爷爷李思明门前陈设的。这么考究的木工手艺,祖上曾说制作时耗工费50天。</p> <p class="ql-block">  不知是哪个闺秀的箱子,看上去比较高档。</p> <p class="ql-block">  眼里有光,心中有佛。</p> <p class="ql-block">  太行民兵,朴素穿戴难掩的意气风发。</p> <p class="ql-block">  学习的榜样多来自劳动生产一线。</p> <p class="ql-block">  不是能抵万金的财宝,却是轰轰烈烈战天斗地的时代见证。</p> <p class="ql-block">  姜村李建忠的藏品。</p> <p class="ql-block">  一个木质匾额,曾经是武乡政府颁发的最高荣誉。这块是县里的教育主管(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颁发给李虎山老爷爷李思明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44年武西抗日县政府颁发给圪咀头纺织英雄赵月娥的。谁能说这个值钱?谁能说这个不值钱?</p> <p class="ql-block">  大红印是民众心中的永久信赖。</p> <p class="ql-block">  这是武乡1960年代绘制的地图。</p> <p class="ql-block">  和小时见过的大笨碗相比,这个的确是那个时代的别致。</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是上型塘村自制的木刻印,在祭祀纸品上寄托哀思,这和一般的黄纸相比,也许能更好表达后世的各种心思。</p> <p class="ql-block">  别人眼里的废铜烂铁,是他们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还有更多的纸质藏品已腐朽残缺,还有的因堆放无序,无法陈列、无法拍摄,因而无从言语……</p><p class="ql-block"> 摄影:武高宏 陈立</p><p class="ql-block"> 供稿:进宝民俗文化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