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b>埃里克 弗罗姆,把心理健康定义为“爱和创造的能力”</b><div><b><br></b><div>同一时期,社会心理学家玛丽 雅霍达,认为<b>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状况,由个体的心理资源和个人成长愿望所驱动</b>。</div><div>其六条特征是:</div><div>1. 对自我的态度,包括自我接纳、自尊和准确的自我认知;</div><div>2. 追求实现个人潜能</div><div>3. 集中能量形成统一的人格</div><div>4. 有助力于自主感的同一性和价值观</div><div>5. 对世界的准确认识,不因主观需要而扭曲</div><div>6. 掌控环境,享受爱、工作和娱乐</div><div><br></div></div><div><b>为什么对积极心理健康和最佳人类功能的概念化努力落后于心理疾病方面的工作?</b></div><div><br></div><div>一种解释:积极心理健康的获得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心理疾病的治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需要更多的资源;</div><div>另一种解释:保持心理健康并不像减轻痛苦那样值得同等关注。——比如<b>某些格外脆弱的人会激发我们的同情心。</b></div><div>一个更简单的解释:<b>异常行为让我们着迷。</b></div><div><br></div><div>(感觉,这也是许多小说的题材,<b>弱者病者,能让本来普通的人,显得更强大更有力量,也更有成就感。毕竟,真正的强者并不多见。——挺讽刺的哈。</b></div><div><b><br></b></div><div><b>这与扁鹊的观点也不谋而合,</b>他治病,他哥治未病,所以,他更有名,而他哥籍籍无名,<b>无论从个人成就感价值感还是社会知名度上看,也是治疗疾病,更让人受益。)</b></div> <h1><b>均衡的概念建构</b></h1> 1.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异常行为似乎更容易引起临床医师注意,正常行为和健康功能(在个体生活中起作用的方面)可能被看作无意义。<div>2. 对行为的归因可能过度强调个人的内部特征,而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未得到充分重视。</div><div>3.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弱点和消极情绪经常比优势和积极情绪更突出</div><div>4. 可能没有根据发展历史和转折点来考虑当前行为。具体来说,我们可能可能没有彻底弄清楚这样的问题“这个人的行为与其所处发展历史和年龄一致吗?”</div><div>5. 在解释行为前,经常不考虑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会影响我们对行为的适应性和适应不良的判断。</div><div><br></div><div>解决上述5个挑战,我们就能够形成关于人们和他们如何变化的更均衡的观点。</div><div><br></div><div>(觉得,当下,<b>我们照搬美国的DSM-5作为诊断我国的心理疾病,是不是也是我们心理疾病泛滥成灾的一个原因</b>?所以,我们也需要中国的专家们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对诊断标准作 一些调整?毕竟,我国的文化与美国的文化差异是如此之大。——变局中的我们,好难。)。</div> <h1><b>我们对异常行为的着迷</b></h1> <b>“那是正常的吗?……我怎么能确定?”</b><div>少数人对偏离常态的行为非常感兴趣,他们想要体验、理解和讨论它们;</div><div>多数人,似乎是出于好奇和忧虑。</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要回答,“这是正常的吗?”</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必须定义异常的标准。</font></b></div><div><br></div><div>在社会背景下存在三个通常作为<b>异常行为标志的标准</b>:</div><div><br></div><div>首先,行为是<b>非典型的或偏离常态</b>的,——它<b>偏离了标准的或预期的行为</b>;</div><div>第二,行为被看做<b>适应不良</b>的——通常<b>不会导致人们认可的目标</b>;</div><div>第三,行为经常<b>伴随着心理痛苦</b>——<b>担忧、反刍思考以及不适的思想和情感。</b></div><div><br></div><div>“这是正常的吗?”——<b>必须考虑特定行为的频率、功能和效果。并且,认真审视行为发生的情境。</b></div><div><b><br></b></div><div>例如,一名成年男子正在亲吻机场的跑道,这当然是非典型行为,但如果这是一名在国外参加战争的士兵刚返回祖国,这一行为似乎就相当合理和正常了。——<b>依赖于个体行动的情境</b>。<b><br></b></div><div>再例如,20世纪70年代,大学生脱下衣服并在校园里裸奔,是一种时尚,现在则可能会引起校园警察的紧急追捕——<b>时间背景非常关键</b>。</div><div><br></div><div>异常标签的<b>另一个决定因素</b>,是在社会情境中是否有一位<font color="#ed2308"><b>有权威和有影响力的人</b>,</font>他愿意大胆地说出和排斥另一个人的特定行为。</div><div>——贝克(Beck)在1963年提出,<b>仅仅违背某条规则不一定是异常行为,<font color="#ed2308">经常是一个或多个人对这一行为的反应最终决定了标签</font>。</b></div><div><br></div><div>(这大概就是儿<b>童孤立、欺凌某一同伴的一种原因</b>,觉得他跟自己不同。而这个时候,作为校园权威的教师,如果及时发现,并为此不同的儿童发声,他没有问题,孤立可能就不再或很少发声了。</div><div>也明白所谓的<b>众口烁金</b>的真正含义了——我们本来判断一个人异常与否就看有多少人认为这是否异常。)</div><div><br></div><div>此外,判断是否异常,还需要依赖:行为的严重程度,定义个体行为多样性的发展因素等。</div> <b>忽视环境和积极方面</b> 理解行为的愿望经常引出一个问题“<b>他为什么这样做?</b>”<div><br></div><div>这个问题的答案,<b>依赖于行动者本人的回答,还依赖于重要环境的影响。</b></div><div>否则,我们<b>会因思维的缺陷</b>与<b>基本归因错误</b>和<b>基本消极偏差</b>,而把行为过度病理化,既无法看清行为的全面,也重视潜在的优势。</div><div><br></div><div><b>基本归因错误:</b></div><div><b>容易忽视外部情境或环境因素</b>,而<b>把行为归因于他人的内部特</b>征(例如人格或能力)。</div><div>另一方面,当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时,考虑得更全面,可能会把环境变量考虑在内。</div><div>如考低分时,别人会说是你笨,而我们自己会说是老师讲的不好,试卷出的太难等。</div><div><br></div><div><b>基本消极偏差:</b></div><div>涉及任何特定行为的<b>突显程度</b>(突出或不突出)<b>、价值</b>(消极或积极)和<b>情境</b>(模糊或定义明确)。</div><div><b><font color="#ed2308">当发生在模糊背景下的突出行为被认为是消极时,引导行为知觉的主要因素是其消极属性。</font></b></div><div>例如,一位朋友告诉你她男朋友在某次假期上门拜访时对她的家人很粗鲁。——你知道这种行为是非典型的、突出的和消极的。这时几乎没情境信息,你的注意力集中于行为的价值,你可能会认为朋友的男友是一个有敌意的人。</div> <b>提出问题:四面法</b> 为了建立一种全面的关于个体弱点和优势的概念体系,同时考虑环境应激源和环境资源的影响——比阿特丽斯 赖特提出四面法:<div><br></div><div>1. 个体的缺陷和破坏性特征</div><div>2. 个体的优势和资源</div><div>3. 环境中的不足和破坏性因素</div><div>4. 环境中的资源和机会</div><div><br></div><div>可综合多种方法来收集信息,与行动者合作会揭示问题的答案:</div><div><br></div><div>1.这个人的问题是由哪些缺陷造成的?</div><div>2. 这个人有哪些优势可以有效应对他的生活?</div><div>3. 哪些环境因素阻碍了健康的功能?</div><div>4. 哪些环境资源加强了积极的人类功能?</div><div><br></div> 发展心理学家,关注行为的起源和功能,他们努力阐明了正常的发展过程:认知运算、道德判断和人格。<div><br><div>所以<b>关于“异常”,我们需要关注一个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不仅仅考虑当下和当下的情境)</b></div></div> <b><font color="#ed2308">1. 使消极和积极行为标准化——奇可林的大学生发展理论中</font></b><div><b><br></b></div><div><b>焦点是,</b></div><div><b>一段限定的时间——传统和非传统学习者读大学的几年;</b></div><div><b>特定的环境——大学的学术和社会环境。</b></div><div><b><br></b></div><div>奇林可,提出,基本的<b>人类目标</b>还包括建立同一性,形成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个性发展。<b><br></b></div><div><br></div><div>奇林可提出七个途径向<b>七个发展目标</b>前进,分别是:</div><div><br></div><div><b>1. 发展能力</b>——从智力、身体和人际领域的低能力向每个领域的高能力前进,——年轻人的<b>基本发展驱力</b>;</div><div><b>2. 管理情绪</b>——从几乎不能识别情感和对破坏性情绪的控制力有限,成长为越来越能理解情感以及对情感的灵活控制和建设性表达;</div><div><b>3. 自主地迈向相互依存</b>——从糟糕的自我决定和情绪依赖,迈向工具性独立和对安全感 的有限需求;</div><div><b>4. 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b>——从不容忍差异和关系较少,成长为欣赏差异和健康的关系;</div><div><b>5. 建立同一性</b>——从个人混乱和低自信,转变为由生活方式和自我接纳所厘清的自我概念;</div><div><b>6. 发展目的性</b>——从模糊的职业目标和混乱涣散的自利,向清晰的目标和共有的活动转变;</div><div><b>7. 发展整合性</b>——从模糊的信念和价值观,向清晰的和人性化的价值观转变。</div><div><br></div><div><b>奇林可建议,向大学生提出一个基本问题</b>,<b>帮助他们发现他们面对未来时拥有什么资源:</b></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你为大学做了什么准备?</font></b></div><div><br></div><div>简短描述你自己发生的一个变化,这一变化对你的生活有很大影响。</div><div>“旧”的思维及存在方式和“新的”方式分别是什么?</div><div>你来自哪里,你将去往何方?</div><div>你怎么知道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div><div>促进这一过程的重要事件(或他人)是什么?</div><div>这个人做了什么?促使这一转变的经历是什么?</div><div>促使或伴随这一过程的情感是什么?</div><div><br></div> <b><font color="#ed2308">2. 艾维——把病理行为看做对生活事件的逻辑反应,</font></b><div><b><br></b><div>主张临床医生把每个人看做一个整体,对人们形成更准确的理解。</div></div><div>情境自我,包括个人和家庭发展史、社区和跨文化问题以及生理学之间的关联程度。</div><div>(想起前面某本书的观念,心理问题源自于三个方面——社会的、生物的、心理的。而心理的,又与个人的历史和现在相关,即成长于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史)</div><div>具体看下图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