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屋脊兽

点点🐱喵

<p class="ql-block">屋脊兽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宫殿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 中国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p> <p class="ql-block">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日本和朝鲜半岛一些传统建筑上也可以见到。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p> <p class="ql-block">脊兽起源于唐代的鸱尾、兽面瓦和翘头筒瓦(脊头三翘),鸱尾在盛唐时期演变出吻兽,兽面瓦在五代以后立体化为垂兽、戗兽,翘头筒瓦演变为蹲兽(仙人走兽)。</p> <p class="ql-block">脊兽由瓦制成,皇家建筑多用琉璃瓦,其功能最初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后来脊兽发展出了装饰功能,并有严格的等级意义,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放的脊兽数量和形式都有严格限制。</p> <p class="ql-block">望兽是东亚传统建筑的一种屋脊饰件,位于房屋正脊的顶端。和吻兽朝内吞脊不同,望兽的兽头向外望去,故称望兽。 望兽的等级不如吻兽,常用于城墙上的城楼、铺房,例如北京鼓楼、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德胜门箭楼、北京国子监正脊上均用望兽。</p> <p class="ql-block">垂兽,又称角兽,是东亚古建筑上垂脊上的兽件,是兽头形状,位于蹲兽之后,内有铁钉,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上都有垂兽。垂兽多用琉璃瓦制成,双角,中间掏空用来定入垂兽桩。形象为龙生九子老三嘲风。</p> <p class="ql-block">戗兽是中国传统建筑戗脊上兽件,用于歇山顶和重檐建筑上。 戗兽是兽头形状,将戗脊分为兽前和兽后,兽头前方安放蹲兽,其作用和垂兽相同,起到固定屋脊的作用,同时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p> 鸱尾 <p class="ql-block">鸱尾,又称为鸱吻、鸱甍、鳌鱼,安装在东亚建筑屋顶两端的装饰性雕塑,拥有鸟类翅膀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鸱尾起源自中国,最早在汉朝时期,在唐朝时底部添加装饰形成“鸱吻”;在宋朝时变得非常华丽多样,已经有现代造型的雏形;在明朝时其建筑意义和另一种神兽“蚩吻”的吉祥意义结合,此后中国屋顶装饰一步步以蚩吻为主流,但是鸱吻依然有少量存在。</p> <p class="ql-block">日本的鸱尾也可写成沓形或沓,中式鸱尾传至日本时,其形状和材质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先是变为了金色倒靴形鸱尾,再蜕变为了一种全新的装饰物。</p> <p class="ql-block">台湾也有鸱尾,水龙卷、旋风,台人称“鸱尾”,海中见之其水矗立,高与天齐,为之“龙柱”,旋风过处屋瓦尽撒,古榕被拔数丈外,屋盖飞舞空中。是指水上龙卷风。</p> <p class="ql-block">“鸱”原本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是一种有着鱼头的怪鸟,一头三身,可以轻易呼唤海浪、刮起狂风,被闽南、广东地区的人奉为神兽。鸱一开始的原始状态是“鳌龟”,性情凶残,会食人,相传女娲为了补天而断了“鳌龟”的足,鳌龟从此失去了四肢,变化为只能在海里游荡的“鳌鱼”,鳌鱼想帮助女娲守望天穹来赎罪,通过其自身法力而飞上高处,此举得到女娲的祝福而变为鸟型的“鸱”,从此定为鸟型。</p> <p class="ql-block">《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越巫”指闽越巫师。</p> <p class="ql-block">鸱和龙生九子中的“蚩吻”其实并无关系,由于在建筑上的鸱尾造型在明朝时期被设定为了蚩吻,加上鸱、蚩的发音一样,导致人们经常将两者视为同一种生物。</p> <p class="ql-block">鸱尾广泛运用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尤其是以寺院,佛堂的正殿、皇宫的最高建筑之中,在东汉之后,由于装饰性的需要,中国建筑物屋顶的左右两端开始出现了各类装饰性瓦片,在3世纪到5世纪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些统一的造型,这就是“鸱尾”的雏型。魏晋南北朝之后,随着佛教的发达,鸱尾逐渐从佛教、皇宫相关的建筑中扩散至全体中国建筑,成为屋顶边角装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从唐朝中期开始,鸱尾和建筑物连接的部分开始出现像龙、鱼、麒麟、或者鬼面一样的造型,用来丰富审美,同时,批量生产瓦片的技术也在此时得到了质的飞跃,让鸱尾在精致化之下演变成了鸱吻。明朝时,鸱吻最外围的一圈鸟翼逐渐消失,底部的神兽的动作也从“直接趴在屋脊上”变为了“用嘴咬住屋脊的横梁”。除了纯粹为了装饰以外,明朝中国人还给鸱吻添加了一个“防火消灾、平安守护”的吉祥含义,配合龙生九子的传说,由此再往蚩吻的造型进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日本在飞鸟时代接受了来自隋朝和唐朝的鸱尾瓦片,在材质上,日本的除了用瓦片以外,也会直接用石头、青铜、黄铜或者黄金制作。现存最古老的日本鸱尾是石制的,位于群马县前桥市中的山王寺,一共有两个;第二古老的位于鸟取县的伯耆町,仅存一件。日本的鸱尾可能真的有储存水、用来灭火的功能,因为其中的结构中间呈现空心,而且连接处被黏合紧密,其中还有几个为管子预备的圆型空隙,但具体作用至今没有定论。</p> 押鱼 <p class="ql-block">押鱼(yā yú)又称狎鱼,是海中的一种异兽,中国神话传说中它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能手”。押鱼也是中国宫殿建筑的脊兽之一,著名的紫禁城各处宫殿的房顶上&nbsp;...</p> 獬豸 <p class="ql-block">獬豸,为中国传说中的神兽,外观似羊(或说似鹿),头顶正中有长独角,双眼炯炯有神,有短尾,尾巴像蜗牛,还有羊蹄。獬豸喜欢居住在水边,性情忠贞,若见二人相斗,它就会以角撞不对的一方;见二人争吵则会去咬理亏者,因其与生俱有辨别是非,公正不阿的本能,所以獬豸自古和延维被视为神兽。</p> 行什 <p class="ql-block">行什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的脊兽,仅在太和殿殿脊上可见。因排行第十,就叫它“行什”。其手拿金刚宝杵,会降魔,有翅膀,是传说中雷震子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最怕遭遇雷击,因此行什成为防雷的象征。清代人认为行什是猴子。</p> 骑鹤仙人 <p class="ql-block">“骑鹤仙人”,民间也叫做“仙人骑鸡”。传说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古代的建筑师们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一种传说他是齐国的国君齐闵王,在一次作战中失败,被敌人追到一条大河边,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化险为夷。因此人们把他放在建筑脊端,象征着逢凶化吉。</p> 龙 <p class="ql-block">龙是天下万物的领袖,帝王的化身,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所以将它放在跑兽的第一位,代表尊贵无上的的帝王形象。</p> 凤 <p class="ql-block">凤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鸡头鸟身,蛇颈鱼尾,燕颔鸡啄,人目鳄耳,鹤足鹰爪。它是一种“仁鸟“,是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现,预兆天下太平,人们的生活将美满幸福。</p> 狮子 <p class="ql-block">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镇山之王,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之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在这里,狮子是"猛"、"仁"兼具的瑞兽。</p> 天马 <p class="ql-block">天马意为神马,是汉朝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状如马,能日行千里,追风逐日,凌空照地,是人们心目中的神马。天马又是尊贵的象征,"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将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种傲视群雄,开拓疆土的气势。</p> 海马 <p class="ql-block">海马又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p> 狻猊 <p class="ql-block">狻猊在古籍记载中是接近狮子的猛兽,它头披长长的鬃毛,因此又名“披头”,凶猛无比,能食虎豹,是威武百兽的率从。它日行五百里,性好焰火,故香炉上面的龙首形装饰为狻猊,有护佑平安意。</p> 斗牛 <p class="ql-block">斗牛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与镇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