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齐庙,位于齐齐哈尔市铁锋区龙华路东段,鼎恒升药业北侧。为佛道合一的庙宇。据齐齐哈尔市社科联张守生先生在《鹤城历史文化解读》“天齐庙”中记载:原殿内分别供奉释迦牟尼、东岳大帝、十殿阎王及黄飞虎等塑像。天齐庙又称龙华寺、东岳庙。传说,因弥勒曾经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故佛教寺、塔均以“龙华”命名。又因唐玄宗曾将泰山封为天齐王,宋真宗又加封泰山为天齐仁圣帝,故供奉东岳大帝的庙宇称“天齐庙”。据满洲国《龙江县志》记载,天齐庙建筑“内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中殿三间、山门三间,厢房二十五间,瓦房六间,钟楼、鼓楼各一座、角门四座、石碑两座”,天齐庙与原有先农坛共占地1120平方丈。由此可见,当时天齐庙的建筑规模之大。</p><p class="ql-block">天齐庙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早于齐齐哈尔的五教道德院和大乘寺。时任黑龙江军务督办的吴俊升,采纳黑龙江省王南屏、刘德权、张星桂、张星榆、吴泰来、于驷兴及军政首脑、社会名流50人发起的修建天齐庙的倡议,谕令黑龙江省42县3镇,筹集募捐,并于当年2月,在原先农坛址南破土动工,兴建天齐庙。当年底寺庙落成。创始之初,即体现了齐齐哈尔宗教相互融合的特点,佛道两家相互融通,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庙会,信众拜庙烧香,僧人为众人念经祈福,人声鼎沸时,有3400人之众。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节(也称浴佛节),五天的庙会有4000多人参加。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二十八日,都有庙会,足见当时香火颇盛。</p><p class="ql-block">12月25日上午,一行两人驱车由龙华路绕过鼎恒升药业进入北侧的胡同,来到天齐庙原址门前,原本总是紧闭的铁栅栏门却意外地开着一扇小门,确实出乎同行张老师的意料,据他说此门长年紧闭,曾几次前来均未得入。</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站在白雪覆盖、静悄悄的庭院里,一边庆幸巧遇看门老妇人偶然打开了小门却被我们遇见,一边感谢在我们“只是看看”的恳请下看门人竟同意进入。在视野二十米范围内,依稀三栋青砖灰瓦的古建筑平房映入眼帘,一栋在北、一栋在南,纵向排列为正殿,一栋为东厢配殿。我们依次在三座殿前驻足观望,历史的沧桑感显露无遗。尽管雕梁痕迹犹在,但屋瓦残损,墙体破败,门窗腐蚀,透过门窗可见屋内杂物堆积,与当年盛世时期对比,确实晃如隔世。我们只有庆幸有此三座殿宇尚存可见,否则,这座曾经本省顶级的“天齐庙”真的在世间消失殆尽了。看来,齐齐哈尔市的文物保护任重而道远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天齐庙旧址,我们由龙华路一路向西,过中环,经湖滨饭店,来到建华区文化大街北端,与中华西路交汇东南侧的“小姐楼”。其实,所谓小姐楼纯属误传,既没有来过什么吴督军的千金,也没有住过哪家显贵女眷,而是黑龙江省第一座公立图书馆,即“藏书楼”。至于“小姐楼”之说,更多人顷向于因为附近曾有座娘娘庙有关,也就是过去的普恩寺。</p><p class="ql-block">我们停泊在藏书楼旧址南侧刚修建的停车场,从南侧在两两并排而立的平房山墙间进入建筑群。阅读墙上匾额得知,藏书楼由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奏请,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共有14栋建筑组成,其中主楼为二层青砖结构,周围分布13栋青砖平房,总建筑面积2717平方米。2008年,小姐楼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待步行进入建筑群,14栋古建平房真的一个也不少的存在,以二层主楼为核心,其北、西、东有6座,其南、西、东有7座,屋内原住民已被政府统一迁出,在房体四周拉起了保护隔离网,大多数平房均建有钢架支撑起的彩钢层顶,以防范风雨过度侵蚀。虽然建筑群内的地面还是残地和碎砖摊平铺设,门窗多以损毁,或关或开或用铁皮封堵,但仍能感受到建华区对藏书楼的保护是上心的,因为,这座藏书楼是对研究黑龙江省图书馆发展事业和教育事业具有重要价值。据党史资料记载,齐齐哈尔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就诞生在这座二层主楼内。1933 年春,中共满洲省委派共产党员于天放来到齐齐哈尔,组建了龙江特别党支部,成为齐齐哈尔的第一个党组织,从而开启了齐齐哈尔红色革命的历史浪潮。如果能够重修“藏书楼”辟为红色教育基地,也是不错的选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