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颛顼(zhuān xū),姬姓,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780年统一四川。颛顼朝进行历法改革,将祭天地之神权收归中央王族,用重、黎二氏族祭天地,统一历法,取消各城邦,各氏族的本来历法,文化及祭天地的神权,以绝天地通,加强中央王族政权的统治力量。引起其他氏族不满,使夷夏联盟开始趋于解体。</p><p class="ql-block">颛顼辅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故号高阳氏 。少昊死后,打败争夺帝位的共工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号“高阳氏”。始都穷桑,后迁都商丘。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帝喾继位。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p><p class="ql-block">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据《水经注》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若水做诸侯(此德劣被降为诸侯乃郦道元一家之言,且黄帝嫡长子乃玄嚣)。昌意被封到若水后,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大戴礼记·帝系》和《帝王世纪》均记载,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颛顼。《山海经·海内经》对此记载亦然,并指出颛顼乃昌意次子,为韩流之弟。</p><p class="ql-block">五德始终说成型于战国时代,所谓“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很明显属于后人根据部分史前历史按照当时时代的需求进行表述。颛顼以帝丘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句龙为土正。他即位后,严格遵循轩辕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p><p class="ql-block">《史记》上说他统领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南至交趾(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西至流沙(今甘肃一带),东至蹯木(今东海),”极其广大。</p><p class="ql-block">战国时代,随着五行学说理论的构建完成和成熟,句芒、祝融、蓐(rù)收、玄冥、后土(句龙)等五位小神已不足以支撑这一庞大的结构,于是太暤、炎帝、黄帝、少暤、颛顼等五位大神就登场了,原来的五位小神降格为他们的辅助之神。“五帝”之名当是战国时代的产物。在战国前期以前,众帝林立,不限于五。战国中后期“五帝”之名方才出现。“五帝”只是一个对上古帝王的概括词,不仅成员不能确定,有时也会出现一串古帝王名字。直到战国末期的《五帝德》、《帝系》最终确立五位古帝的名字: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一直到汉代前期,还有不同说法并存,《大戴礼记》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孔安国《尚书序》以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司马迁的《史记》采用《五帝德》和《帝系》的五帝系统,把本来属于神话传说时代的人物写得清清楚楚,使含混不清的远古传说清晰地呈现在后人面前。五帝系统的定型完成了神话的历史化,构建起以黄帝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神话的主流框架。</p><p class="ql-block">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颛顼墓位于聊城东昌府区城西北7.5公里处。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颛顼墓是真是假,尚不敢断言,但据文物考古调查,此处系一古化遗址则确凿无疑。 该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为黑灰土堆积。遗址表面散布着不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颛顼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颛顼的庙宇,名“聊古庙”,又名“聊王庙”、“颛顼庙”。该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大殿内供一高约7尺的颛顼帝执圭坐像。大殿后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大事件</p><p class="ql-block">1. 与共工争帝位</p><p class="ql-block">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p><p class="ql-block">——《南淮子·天文训》</p><p class="ql-block">2. 进行宗教改革</p><p class="ql-block">传说在轩辕黄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绝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p><p class="ql-block">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曰高阳。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絜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p><p class="ql-block">——《大戴礼记·五帝德》</p><p class="ql-block">3. 统一历法</p><p class="ql-block">《颛顼历》为秦历名,是我国古六历之一。相传“颛顼历”在周末已经制定, 秦统一后颁行全国,以十月一日为元朔。自秦始皇二十六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共行一百十七年。</p><p class="ql-block">据说该历采用的是十九年七闰法,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所以是一种四分历),一朔望月为29又499/940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测制年代或为秦献公时公元前366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遍行,经秦朝至西汉太初历制定(公元前104年)始弃。</p><p class="ql-block">秦以十月为历法首月,轮至次年九月为年末。十月同样称为十月,不改称一月或正月。</p><p class="ql-block">续:</p><p class="ql-block">制作《承云》</p><p class="ql-block">颛顼效法黄帝《门云》,制作《承云》。《竹书纪年》:“二十一年,作《承云》之乐。”颛顼掌政二十一年,统治基本稳固,为了有效阻遏内外反对势力的觊觎,制作《承云》乐,强化正统思想,宣示继承黄帝的理念。李纯一说:“《承云》当和黄帝族云图腾崇拜有关。”《承云》效法黄帝《云门》宣扬云图腾的做法,属文乐。</p><p class="ql-block">《承云》也有因有革,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云门》主要是视觉图腾,《承云》主要是听觉图腾。《承云》着重表现风的祥瑞,模仿风的声音。是听觉图腾。《吕氏春秋·古乐》:“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颛顼祭天用乐,飞龙可能是负责求风的巫师。</p><p class="ql-block">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早期的听觉图腾,源于自然崇拜,用于自然崇拜,具有巫乐性质,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器乐的表现力,推动了音乐的发展。颛顼的统治日益巩固,社会日益发展,粮食充足,人口繁衍,人民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颛顼的传奇经历</p><p class="ql-block">《山海经》说“东海之外大谷,少昊之国,少昊孺颛顼於此”,《帝王世纪》说“颛顼十年而佐少昊”。颛顼本是华夏集团首领黄帝的直系后裔,但其少年时却由东夷集团的首领少昊抚养,在继位为部落首领之后,又与炎帝后裔的共工爆发战争。</p><p class="ql-block">与炎黄、虞舜等上古传说人物地望争议较大不同,颛顼统治的核心区域十分明确。《竹书纪年》载“颛顼居濮”,《左传》载“颛顼居帝丘,称高阳氏;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杜预注:“卫,今濮阳县,昔颛顼居之”。《山海经》和《史记集解》也将颛顼死后的归葬地指向濮阳境内。可见,颛顼部落发迹于濮阳,也息眠于濮阳,濮阳“颛顼之墟”基本是学界共识。</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濮阳的地理位置既靠近东夷文化区域,也距共工氏所在的河南辉县不远,同文献记载的颛顼受少昊恩泽、与共工争帝位的记载吻合。</p><p class="ql-block">但这些记载,仍未能解开上文中的疑问:即颛顼到底做了什么地位如此崇高,还被夏、秦尊为始祖?</p><p class="ql-block">濮阳龙虎大墓的发现,解开了谜团。</p><p class="ql-block">1987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大型遗址,经多年考古发掘,已累计发现房址8座、灰坑345个、墓葬102座、瓮棺葬61座、陶窑4座。</p><p class="ql-block">其中,尤其引起国外内关注的是M45号大墓的考古发现。与众多没有随葬物的墓葬不同,M45号墓规格堪称豪华。</p><p class="ql-block">墓室正中为年龄在50-55岁左右的墓主,身长1.84米,东西北三个方向分别有三具人殉,西侧人殉为12岁左右女性,头部有刀砍痕迹,双手压于骨盆下方,证实属于非正常死亡;北侧人骨为16岁左右男性;东侧人骨因风化严重,无法鉴定。在墓中左右两侧,分别有用蚌壳精心摆设的龙虎图,所以,该墓又被习称为龙虎墓。</p><p class="ql-block">M45号墓考古梳理出四点关键的历史信息:</p><p class="ql-block">其一:在仰韶文化,各地氏族普遍仍处在母系氏族或男女平等阶段的时候,墓主所在部落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已具备威权,男尊女卑开始建立,故而墓主死后能以年轻女性随葬;</p><p class="ql-block">其二:墓主在墓中的位置是头顶苍天,脚踩大地,乘龙伏虎,处处突显王者之气,预示墓主在当时是一位身份地位相当高的人物,绝非普通的氏族首领;</p><p class="ql-block">其三:蚌壳龙虎图案摆放与二象与北斗吻合,表明墓主所在部落具备确定北斗与东西二象的具体位置的能力,墓中发现的宗教祭祀痕迹,表明墓主下葬时部落已有制度化的祭祀仪式,在仰韶文化时期可谓空前。</p><p class="ql-block">其四:西水坡遗址文化面貌融合了崇虎的西羌民族与崇龙的东夷民族,融合了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结合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大戴礼记》和《史记》都曾提到颛顼的一大贡献是“履时以象天,洁诚以祭祀”,最后“乘龙而至四海”,说的正是颛顼对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的贡献,在“氏神杂糅,不可方物”的原始社会,颛顼“命重黎绝地通天”,建立了专门的宗教队伍和机构。</p><p class="ql-block">而《淮南子》也提到“帝颛顼之法,妇人不避男子于路者,拂之四达之衢”,说的是颛顼确立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氏族出现威权和分化。</p><p class="ql-block">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吴汝祚教授综合西水坡遗址的地望和诸多考古发现后,即认为“颛顼应是这座礼制建筑的享有者”。</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龙虎墓所在的西水坡遗址考古学文化辐射范围涵盖海岱(东夷)、皖北、豫东,远远超过黄帝有熊氏的影响范围,尤其是成片墓地及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的发现,在同属后岗一期文化类型的其他遗址中均未发现,印证了《史记》所说的颛顼疆域“日月所照,莫不砥属”。</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炎黄的贡献是创造了华夏集团,形成了与东夷集团、苗蛮集团三足鼎立之势的话,那么颛顼的贡献则是实现了华夏与东夷的联合,并且在更广域的控制范围内建立起了威权统治。</p><p class="ql-block">部落首领不再是维护氏族利益的带头人,而是成为凌驾于部落其他氏族成员之上集军权、祭祀权于一身的王者,掌控着部落内所有的资源和宗教事务,这恰恰是华夏大地从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部落走向宗族社会进而发展为邦国社会的必经阶段。</p><p class="ql-block">此后,豫东的颛顼后裔夏后氏建立了家天下的夏朝,而生活在东夷的嬴姓后裔则于西周初年西迁陕甘,最终创立了大一统的秦朝。</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三皇五帝之颛顼》作者:和光同尘绝圣弃智</p><p class="ql-block">《颛顼到底做了什么,为何地位仅次于黄帝?龙虎墓考古重磅揭秘》作者:延边观历史</p><p class="ql-block">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在此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