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蒙交界,走西口留下山西人的血泪,杀虎口见证历史

老兵

<p class="ql-block">晋蒙交界,走西口留下山西人的血泪,杀虎口见证历史</p> <p class="ql-block">杀虎口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在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有一段历经千百年的山川古道,扼守着北方乃至中国的门户,这就是杀虎口。杀虎口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众多的故事。“白狼关”、“牙狼关”、“杀胡口”,最后更名为“杀虎口”,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它的位置和重要性却从未改变。唐朝时期,曾在杀虎口修筑过一些简单的防御工事,而明代时,逐渐建立起了完整的战争体系。杀虎口亦成为了明朝时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第一线,明嘉靖二十三年修建的关城周长1公里,高达11.7米。万历二年在杀虎口堡外又建一座新的堡垒名平集堡,两座堡垒建在一起在明长城中是不常见的,这也反映了杀虎口这里重要的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走西口背井离乡的历程</p><p class="ql-block">从明清清朝五六百年的时间里,山西基本三年一灾。一个县就有这么多人走西口。走西口就是背着不舍的家园,带着一腔热血和敢打敢拼的勇气,把最后一丝希望寄托在草原上,期望改变一时的困难和生计。走西口的山西人比例极高,而这里的人们也是民风淳朴,有很浓的人情味。走西口是一个凄美的历程,无数人冻死、饿死在路上。徒步走过雁门关,再往北天寒地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期望获得一份更好的生活。对于走西口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抱有着敬佩之情。一路走来,即使被风吹折的倔强也是一份值得铭记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杀虎口堡与平集堡</p><p class="ql-block">杀虎口与平集堡是两个重要的堡垒建筑,它们系明代时的重要战略工事,也是保卫中原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杀虎口的规模较大,是三进三出的设计,壕沟紧贴城墙,呈现出一个诡秘莫测的场景。而平集堡虽然建成年代稍迟,但它的规模、高度、宽度和旧堡一模一样,两堡之间相互倚角互援,并于东西互相筑墙相连,展现出明代对于北方的严谨防御。</p> <p class="ql-block">广义桥的精湛工艺</p><p class="ql-block">只要行走在山西各地就会发现山西人对于传统建筑有着精湛的把握,因为山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让人们有更多机会去想方设法保障自己的生存。广义桥就是精湛工艺的代表,它建于明永乐年间,是典型的单孔石桥,长约24米,宽近7米,桥面上青石沟壑明显,桥两侧护栏上各立一排石制兽雕,造型精致细腻且兼具实用性,是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即使历经几百年的时间,雕刻仍然清晰可见,向我们展现出古人精湛的技艺和当时的思想文化。</p> <p class="ql-block">走西口对山西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走西口对山西的影响是深远的。清朝时期有一句谚语说:“雁门关上雁难飞,归化圆宝如山堆。山西亢旱没啥事,归化一荒嘴揪起。”这样一句谚语就说明了走西口对于山西人生活的影响。走西口能够带给山西人更好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草原上安家落户,发展农牧业和手工业。走西口之后,山西人们的习惯还一直保留在内蒙古的一大片区域中,说着晋语,这也说明了走西口的影响非常深远。</p><p class="ql-block">在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有着一个历经千百年的古城,它见证了两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也见证了背井离乡的走西口的历程。杀虎口和平集堡是重要的堡垒建筑,而广义桥则是建筑工艺精湛的代表。走西口对于山西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也说明了走西口的历史事件是非常值得人们铭记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