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12月27日 冬月十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癸卯年[兔] 甲子月 己未日 星期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图 上善若水(6263499)</p> 冬至过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冬至已过,离农历过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过年时,你会给家里挂上喜庆红火的红灯笼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喜欢红灯笼,以前城中村没有拆迁时,我都会提前给家里大门口买上大红灯灯笼,当然还有红灯笼的”搭档“对联、和鞭炮。从小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对灯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p> 千年古村 伯坊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喜欢去农村,有时间也会经常去村子转。今天,一起去白鹿原上千年历史文化、百年传承的竹编工艺的村子:伯坊村。</p> 伯坊村历史(来自网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伯坊村,原名伯夷坊。东接砲里村,西邻西垇村,北面是鲸鱼沟,南面是广袤的肥田沃土,一望无际。有8个村民小组,558户,2100人,近2300亩耕地,盛产小麦、玉米和特产竹子。是一座塬坡相拥、沟壑纵横,三区县(北接灞桥区、东邻蓝田县)交界,人文历史久远深邃的古老村庄。村民以封、张二姓为主,还有孟、王、李、兰、权、安等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距今约3000年前西周王朝时,这里是伯夷、叔齐二人的居住地。武王克商在镐京(今长安区斗门一带)设都,天下归周,伯夷、叔齐自以商朝臣子,脸上无颜,耻食周粟,兄弟二人退隐到长安首阳山(今伯坊村),以一种蕨科植物“薇”充饥,穷而饿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的传说故事,可以说在伯坊村尽人皆知。据村中老人传,村北荆峪沟的半坡上尚有一处泉水,人们称之“伯夷泉”“驮水泉”,沟沿岸坡今种植的大片竹林,以及附近长满撒金柏的柏岭坡。</p> 走进 伯坊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末,我坐车来到有着历史文化的伯坊村,天气很冷,有些路段的雪还没有化,有的地方还结冰了。刚到村口,顺着街道的方向向里看,远远的看到街道上有一个人,就走过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跟前,看到一男子坐在小凳子上面,年龄有50多岁,穿着棉衣,戴着帽子和护耳套,给腿上搭着厚实的布子,手拿竹篾刀在划(劈开)竹子,他右手拿竹篾刀,左手拿竹子,两手熟练地划着竹子,他的前面放着几根有六米长翠绿的竹竿,他的右边是他划好的竹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和他聊了一会,这些竹子是新鲜的的竹竿,掐头去尾后,六米长的竹竿,划竹竿需要大一点的地方,一般都在家门口的路上,比较宽敞。不管是热还是冷,天晴的时间,有时间了就会划一些竹条备用。我看着他划竹竿,还提醒他,划竹子时要注意安全。我在他身后不远处他家院子里,拍了一些竹子照片,因为用途不一样,竹子也有粗有细,有长有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聊了一会后,我向他了解村上制作灯笼的人家,他说,前面有好多家都是制作灯笼的人家。</p> 灯笼制作人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照所说的地方,看到一家大门开着,就在门口打听,刚好女主人在里面,说明来意,女主人很热情让我进屋,大门里面的桌子摆放了一些编织灯笼的竹圈筐(灯笼打底的圈),旁边摆放了一些编织好的“火轱辘”,她说她有时间了就会编织一些灯笼。她带我来到她家对门的更专业的灯笼人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方便拍照,我把灯笼底圈和竹编好的“火轱辘”灯笼这些半成品放在地板上进行拍照。</p> 四代传承 制作灯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热心女主人带领下,来到对门的灯笼制作人家,揭开棉门帘,进门先闻到一股淡淡的竹香,看客厅的地板上摆放着竹竿、竹条、竹篾......,男主人正坐在小凳子上划竹篾,女主人和另一名手工制作工艺人在另一个房子,熟练地编制灯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直都很喜欢竹编工艺的灯笼,以前只是在过年期间的集镇上看到过,很想亲眼看到手工编织灯笼的过程。在说明来意后,男女主人都很热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先迫不及待的先走到两名正在编织的女手工艺人跟前,她俩旁边有编好灯笼底圈,地上有编织好的竹编灯笼,我看着竹篾在她们手上挑、压、编织、旋转......,一会的时间,一个竹编的灯笼“身子”的雏形就编织好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来,需要收口,看着她把竹篾进行整理,准备收口,为了平整和结实,会分为外层和里层两层进行收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一边讲解,一边熟练地进行灯笼收口,我问她,你做这个灯笼有多少年了?她说,她自己都已经做了30多年了。她知道的是家族做这个竹编灯笼在她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了,说着,她还给我数了数辈分和时间,四代人做这个竹编灯笼,也有百年的时间传承了。</p> 编织灯笼 难学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边看、边聊、边问、边拍......,这编织灯笼难学吗?女主人她说,灯笼编织只要你想学就不难学,跟着认真学习编织就能学会,最难的是竹竿划竹篾。你看这灯笼,说着就拿起编织好灯笼,有的是竹皮(颜色绿)编的,有的是竹皮里面的一层编织的,因为竹竿在划好宽窄的竹条之后,还要分几层。</p> 竹子分层 3毫米分4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注意力这会才转向客厅,坐在小凳子上正在划竹子分层的男主人,旁边放着约直径6公分粗细、等距离长短的竹竿(制作灯笼大小一致),手拿竹篾刀给竹子分层,先去掉竹子里面的一些(没有韧性),然后开始给靠近竹皮的厚度分层,我看了看,约3毫米的厚度,要分成4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看着一层又一层的分层,在我这外行人看来已经很薄了,还要在分一层,这就是女主人所说的竹编灯笼制作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分层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的都不能相信。今日也不虚此行,亲眼见证百年传承的手工艺。</p> 灯笼制作工序多 年前人忙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前的这一段时间,是手工艺人比较忙碌的时间,制作成品售卖的灯笼需要十几道工序,现在做的是前期的几道工序。女主人领我看存放灯笼框架的房门,打开灯,我惊讶了!这么多!她说,这些不多,灯笼还在继续制作中.......</p> 节省空间 方便运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旁边,一根木棍上,满满地穿着一些“变形”的灯笼,我好奇的问,这是干什么?女主人说是,为了方便来这里购买灯笼的人节省空间、方便运输。这样不会压坏吗?女主人说,竹篾有弹性,不会的,取下来就会恢复原状。我还用手把旁边的灯笼压了压,试了一下,真的可以“扁形”恢复“圆形”,真神奇!</p> 售卖之前 烘烤定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续,在腊月二十左右的时间,给灯笼糊纸,糊纸的时候,还需要先给灯笼用火烤来“定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要火烤?看到我的疑惑和表情,女主人她说,这些工序需要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之后。为了让我直观的看一看,她打开手机让我看她们用火烤“定型”的照片。村里还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手工艺人,一直坚守和传承着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p> 热情送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着他们忙碌的手工制作,在了解了灯笼的制作后,为了减少对他们的打扰,我准备离开。女主人送我出门,此时,她的手上还拿着正在编织的灯笼,也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个此行记录,我拿过她手上的灯笼,在街道上拍下了这张照片。</p> 感谢灯笼人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四代传承竹编工艺的人家,看到制作灯笼的过程,了解竹编工艺的制作程序,受到灯笼主人家人的热情接待,耐心的讲解和演示,不厌其烦的解答,非常感谢!让我非常的感动!</p> 继续传承 越来越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希望这千年历史文化的古村,有着百年传承的手工艺品制作的工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希望这些手工艺制品在传承的同时得到保护,希望给他们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关注和阅读!</p><p class="ql-block">感谢支持和鼓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