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阿斯旺城边,离尼罗河不远有一处景点叫“未完成的方尖碑”(The Unfinished Obelisk)。这实际上是古埃及时期一个采石场。阿斯旺出产上好的花岗石,古埃及建筑的石料大多来自阿斯旺,而古埃及所有的方尖碑取材,非“未完成的方尖碑”采石场莫属,经由水路运输以满足尼罗河两岸的需要。我怀疑,阿斯旺作为古埃及一座有名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与这里出产上好的花岗石有关。</p><p class="ql-block"> 方尖碑并不少见,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公园中央,就有一座1884年建成的耸入云霄的方尖碑,高169米。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对古埃及文明的传承。但那是用大理石和水泥砌起来的,古埃及的方尖碑整体上是一根巨大的石柱,柱身是长方体,柱顶是正四面椎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华盛顿方尖碑(图片来自网络)</i></p> <p class="ql-block"> 方尖碑代表什么意思呢?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导游解释了这个问题。方尖碑和金字塔是一个系列,都代表了对太阳的崇拜。方尖碑顶的四面椎体和金字塔的四面椎体完全相同,表示着太阳的光线,同时也是帮助法老到达天堂的阶梯。古埃及古王国时代(第3~6王朝,约前2686~前2181),兴盛建金字塔。由于建造金字塔太费国家财力和人力,使得人民反抗,动摇法老权力。第六王朝以后的法老们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p> 从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090年的新王国时期,人们的信仰发生变化,对神祇崇拜和对先王哀悼的思潮流行起来,以神庙、享殿等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大肆修建。其中,规模最大的庙宇是为“最高天神”太阳神修建的。每座神庙的大门旁,则几乎都屹立着两座方尖碑,每天迎接第一缕阳光的降临。这样,方尖碑既是太阳神庙整体建筑的一部分,更是太阳神将其恩泽撒播到人间的媒介。因此,太阳神庙修建到哪里,方尖碑也就出现在哪里。久而久之,人们不但朝拜神庙,也朝拜方尖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埃及卡纳克神庙中</i><i>图特摩斯一世</i><i style="font-size: 15px;">方尖碑</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埃及卡纳克神庙中</i><i>海切普苏特女王</i><i style="font-size: 15px;">方尖碑</i></h5> 在世界上建筑史上。方尖碑建筑造型独特,含义深远,在数千年中被许多国家不断仿造,安放在重要地点,成为标记,最后提升为建筑理念,以显示建筑物的重要地位,开启了“地标式”建筑先河。但是源自古埃及的方尖碑由于其正统性和文物性,依然是最有价值的。据统计,全世界有源自古埃及的方尖碑共29座,其中埃及本土保存9座,意大利则拥有11座,竟然比埃及本土还多,这和古罗马帝国长期统治埃及有关。其它拥有埃及方尖碑的国家包括:法国1座、以色列1座、土耳其1座、波兰1座、英国4座、美国1座。法国的一座、英国四座中的一座和美国的一座,是埃及近代政府(19世纪)主动赠送的。<br> “未完成的方尖碑”采石场,表面看上去是那样平凡,即使导游告诉你这个采石场至少有3500历史似乎也不让人特别惊奇。但是,如果你知道这个采石场是世界方尖碑之母,创造了一种文明的地标LOGO,至今还被许多国家仿制,你就不能再小觑它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站在“未完成的方尖碑”采石场最高处北望</i></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未完成的方尖碑”采石场</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未完成的方尖碑”采石场</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未完成的方尖碑”采石场是一座小山岗</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未完成的方尖碑”采石场内巨大的采空遗迹</i></h5> <p class="ql-block"> 方尖碑是作为一整块石料制成的,采石是一个大问题。在中国,采石在开了沟槽之后,有油烧水灭法和冰冻火烧法,都是采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古埃及的工匠是这样采石的:在所选石料的四周凿出的沟里,垫上干木头,然后往干木头上浇水,利用木头吸水膨胀的力量,把石料与山体分离。这个方法不知道中国古代有没有。据说当时女法老哈特舍普苏特(Hatshepsut)想要建一座方尖碑放在卡纳克(Karnak)太阳神庙,于是工匠们在采石场选了一块石料,预计完成后的方尖碑高42米,重1200多吨。可是这块石头可真够邪门。工匠们按照采石的方法采,在干木头上浇了水,木头吸水膨胀后,不仅开出的沟槽,石料本身也裂开了一道裂缝。于是工匠们打算舍弃裂开的部分,在完好的部分再进行雕凿。又到了浇水环节的时候,浇完水,原来完好的部分竟然又裂开一道缝,而且这道裂缝更长,长得使整块石料都不能再用了。所以,这座还没采出来的方尖碑就一直静静地躺在采石场,直到3000多年后的今天。这就是“未完成的方尖碑”的来历。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方尖碑的顶端有一道裂缝,柱身有一道更长得裂缝。</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未完成的方尖碑”侧面</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从碑底部看”未完成的方尖碑”:横向裂纹和竖向裂纹可见</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从碑顶部看”未完成的方尖碑”:竖向裂纹可见</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摸摸采石场里的人工开凿的圆石,据说能带来好运</i></h5> <p class="ql-block"> 在笔者家乡,中国南京汤山镇西北,也有一个景点,叫“阳山碑材”。碑材系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竖所谓神功圣德碑而开凿的。碑材三块,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99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8米,重31167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比这里的方尖碑大多了,也重多了(古埃及方尖碑大小不一,大的重1000多吨)。当然“阳山碑材”只有600年的历史,比“未完成的方尖碑”晚了2400多年。这三块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额已与山体分开,碑身、碑座也仅有一端相连。可以说,这是已经完工的碑材,就差装配刻字了。此石材为何遗弃不用?说法有二:一说明朝国势渐衰,朱棣又迁都北京,故不用;一说因南京地理与气候所限,不适古代的滚木与冰运的方法,无法运输。前一说法不可信,明朝当时正值壮年。后一说法如果可信,表明阳山碑材纯粹是当局者缺乏系统思维,瞎指挥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南京阳山碑材:碑额和碑身</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南京阳山碑材:碑座<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明孝陵实际使用的神功圣德碑</i></p> 两个采石场,远隔万里,所采石料都是做碑。结果一样,都是弃之不用。弃之原因则一个事先不可料,另一个事先应可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未完成的方尖碑”采石场是文物,这是采石场的警卫岗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采石场与阿斯旺市一角</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巴西圣保罗的护宪方尖碑</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font-size: 15px;">阿根廷布宜洛斯艾利斯独立方尖碑</i></p> <h5><b>《埃及散记》目录</b><br><br>埃及散记(00): 致德华君<br>埃及散记(01): 童年情结<br>埃及散记(02): 危险警告<br>埃及散记(03): 半拉建筑 <br>埃及散记(04): 红海沿岸<br>埃及散记(05): 阿凡提哎<br>埃及散记(06): 阿布辛贝<br>埃及散记(07): 一个美元<br>埃及散记(08): 方尖碑史<br>埃及散记(09): 努比亚人<br>埃及散记(10): 阿斯旺坝<br>埃及散记(11): 尼罗河上<br>埃及散记(12): 神及传说<br>埃及散记(13): 双神平奉<br>埃及散记(14): 鹰神本部<br>埃及散记(15): 凌晨惊艳<br>埃及散记(16): 男妆女王<br>埃及散记(17): 帝王谷里<br>埃及散记(18): 为谁哭泣<br>埃及散记(19): 一艘大船<br>埃及散记(20): 宫殿之城<br>埃及散记(21): 红海假日<br>埃及散记(22): 海下探秘<br>埃及散记(23): 三毛沙漠<br>埃及散记(24): 贝都因人<br>埃及散记(25): 苏菲旋舞 <br>埃及散记(26): 男童国王<br>埃及散记(27): 金字塔啊<br>埃及散记(28): 纸莎草纸<br>埃及散记(29): 香精种种<br>埃及散记(30): 古埃及人<br>埃及散记(31): 三教共存<br>埃及散记(32): 汗哈利利<br>埃及散记(33): 日升日落<br>埃及散记(34): 恩爱情仇<br>埃及散记(35): 回到浦东<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