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是年轻人的一种反抗,一种隐秘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荒原狼

<p class="ql-block">对于年轻人,“躺平”不仅是一种自我的生活选择,也在关系中传递一种信号。因为“躺平”不仅是“躺平”,还有“躺平”给谁看。面对竞争激烈到反人性的“内卷”环境,躺平是年轻人的一种反抗,一种隐秘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它反抗的是高房价、高工作强度、高生育成本的社会环境,也是奋斗无望,却被认为“不够努力,因为有人比你做得更好”的评价体系,更是你一边享受我的奋斗成果,一边在旁边说风凉话、灌鸡汤的情感隔阂。躺平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为手段,来反抗社会所塑造的自己在关系中的角色和位置。“躺平”虽然是最温和的方式,背后却也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在。他们用躺平来妥协和放弃,实际上也许是在用“躺平”进行一种无声的抗争。简单地说,就是年轻人在摆脱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通过“平躺”的形式消除外部环境对个人的约束。</p><p class="ql-block">我在很多矛盾的家庭中见到过这种关系。在这些家庭里,父母总是给孩子很高的期待,并把很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最开始,孩子会把父母的期待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他们会非常努力地去够父母的期待,把自己变成让父母骄傲的好孩子。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达成这个目标。一方面,当他自己有了进步,却发现周围人的进步也许更大,他还是处于落后的位置。另一方面,因为父母自己的某些认知的偏差,孩子也许永远都没有办法让父母真的满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努力没有办法让父母满意的时候,他就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自我怀疑。他觉得让父母失望是我的错,是我没有能力,什么都不行。而那些周围似乎做得更好的人,也确实在给他这样的暗示。可是他又不太相信努力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无力和挫折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父母无视这种无力感,仍然固执地推动自己的要求时,他们就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反抗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会无差别地反抗父母的话,哪怕这些话是真的为他们好。有时候,他们会通过伤害自己来让父母难过。说到底,他们反抗的是这段关系:为什么你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你不能接纳我本来的样子,而一定要逼着我去做我做不到的事,把我改造成我不想成为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到了这个阶段,孩子通常就开始选择“躺平”了。很多人不愿意去上学,也不想去跟人交往,成天呆在家里打游戏和无所事事。所有“你应该有年轻人的样子”的鞭笞、“你这样将来怎么办”的担心、“别这么没信心,你在很多方面其实还不错”的鼓励,都会让他们嗤之以鼻,并认为你所有的话,不过就是想让我回到原来的那种关系里。</p><p class="ql-block">“他们可以一直躺着。但从本性上,我并不觉得一直躺着是一种舒服的姿势。很多学生的躺平,只不过是想要这个允许。一旦他们知道了自己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他们就会学习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会根据自己的本性,去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允许,并鼓励他们去找他们自己的路,这正是我们这个学校在做的事。”</p><p class="ql-block">还真是。见过很多原先选择了躺平,现在却开始为自己前途努力的孩子。其中的一个学生,原来成绩很好,因为沉迷网游退了学,父母无奈,把他送到了这个学校。我问他有什么理想,他说想当电竞选手和电竞主播。我说那很难吧?他说是啊。我每天要练习10个小时以上。他让我看了看他的手,因为电竞训练磨出了老茧。我问他,为什么当初父母让你努力,你不肯努力,而现在你却可以?他说:</p><p class="ql-block">“因为那是他们给我的,而现在是我自己给自己的。”</p><p class="ql-block">我问:“听起来也不是那么难的道理,为什么你的父母不能知道?而你又那么难让你的父母知道?”</p><p class="ql-block">他沉默不说话了。</p><p class="ql-block">我相信,这也是这些“躺平”的年轻人想要的东西。人是渴望自己能活出一种意义感的。但我们不想要别人塞给我们的意义感。“躺平”的呼声背后,是想要被理解的信号,是渴望被允许的呼声,也是寻找生活多样性的努力。“躺平”是这些年轻人寻找自己独特意义感的开始,但它不是答案,至少不是唯一的答案。也许,当这些年轻人发现,“躺平”也许是允许的之后,他们也会努力,去寻找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p><p class="ql-block">这条路不容易走,却是每个人都要走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