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维米尔《自画像》1656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名 称:《倒牛奶的女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创作时间:1656~1661 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尺 寸:45.5 × 41cm</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作 者:(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 Johannes Vermee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类 别:布面油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出生地:德尔夫特(Delf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出生:1632年 去世:167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职业:画家,是荷兰黄金时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倒牛奶的女仆》是维米尔单个人物作品中最广为人知和深受喜爱的一幅。画中的女佣身材健壮,围裙有一角塞起,正忙着准备早餐。左边墙角有一扇窗户、一只藤篮和一盏灯挂在一边,桌上一些食物杂乱地摆放着。在这幅画中,一种动人的平凡与宁静之美扑面而来,它直接、单纯、有力地表现出了荷兰人的性格,受到广泛推崇。</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出生于1632年,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一生都工作生活在荷兰陶都代尔夫特,他的作品有着透明的颜色、严谨的构图、以及对光影的巧妙运用,且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气氛的喜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1675年12月15日,约翰内斯·维米尔去世,年仅43岁。其代表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窗前读信的少女》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17 世纪的荷兰,出现了一批以描绘静物、风景和风俗为主的画家。他们不再专注宏大和高贵的题材,而是把眼光投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或平凡的普通人身上。他们通过精巧的画笔,把生活中一些琐屑的场景定格在画布上,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平凡的美丽。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就是这样一幅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看着画面上描绘的简陋厨房的一角,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来。穿着黄色上衣,系着蓝色围裙的淳朴妇人正在把陶罐里的牛奶缓缓倒下。她神态平静、安详,流露出一种庄重肃穆的神态。铺着桌布的桌子静静地放在那里,上面还摆放着粗糙的面包和一个水壶。墙壁上挂着一个竹筐和一个老式的油灯。这里的一切摆设都是那么平淡无奇,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凡、朴实中的崇高和美丽。而画面的逼真,仿佛恍惚中我们穿过时空,回到了荷兰代尔夫特的那个清晨,看到了这倒牛奶的一幕。整个画面统一在清馨静谧的氛围中,妇人倒着的牛奶似乎永远都在流着,时间仿佛都停止了,在这透明的宁静和谐中,人被一种淡泊平静的东西感动,人的灵魂不自觉中得到了净化。</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画家有敏锐和精细的观察力,运笔细腻,妇人围裙的一角绾在了上面,围裙显出褶皱的线条,红罐子上的小亮点,甚至桌布磨平的一角都被画家刻画得具体、形象。画面上的光线处理得很柔和,窗外晨光清清淡淡地照在室内的物体上,自然、平静。色彩的处理也很到位,妇人衣服的白色、黄色、蓝色构成了主色调,三种颜色互相映衬、对比而又调和适中,让人感到柔和、明快。</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桌子上黄色的面包、蓝色的台布、白色的牛奶与妇人衣服的颜色一一对应。整个画面的色彩和谐而温暖,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如果说伦勃朗是描绘光的大师,那么维米尔也同样是描绘光的大师。所不同的,一个是描写神秘晦暗的人造光,一个是描写明亮强烈的自然光。前者更适合于表现一种苍老、愁苦和悲剧的气氛,后者却总是给人以宁静和恬适的生活气息。甚至本来是琐碎的描绘,也能令人赏心悦目。” 维米尔虽受到伦勃朗的影响,在对光的运用上依然是别具一格,“同伦勃朗集中的强光不同,他喜欢画洒满整个室内的漫射光。这种光线非常柔和,通常来自左上方的窗户。”相对于伦勃朗画作中神秘的、宛若宕然一笔的暖色聚光,维米尔“运用自然的散射光,使画带上了一种偏冷的银灰色调,让北国的寒意隐约地透露在温情的色彩氛围中。”有学者说,维米尔对光的思考,其实是对存在的确认。这 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以笛卡尔哲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精神。文艺复兴以来,留下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珍贵启发。如果说伦勃朗充分发挥人文主义,其常用的暖色聚光营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舞台般的戏剧性效果,使得画面的氛围充满一种激动人心的张力;那么维米尔亲睐的自然冷光则是一种“柔和的理性之光”。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生活的诗意写照,其妙处在于第一眼所见的天光之自然使距离感顿减,而接下来,在光的丰富表现力的引导下,人们却能从一种平凡乃至单调的日常生活印象中触碰到接近神性和永恒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在 《倒牛奶的女仆》这幅画作中,与维米尔大多数的室内画相同,清晨自然的天光从人物右侧的窗户柔和地倾泻而入,浸润着室内的一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晨光的温度是偏冷的,冷🉑令人感受到静止、凝固、清新,没有起伏、安然自洽。在这样温度的“笼罩”下,蓝色的桌布、金黄色的面包,乃至棕褐色的牛奶罐和正在汩汩流出的乳白色的牛奶,还有女人柔和的侧脸,均于朴实之中呈现出一种宁静乃至清雅的氛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女主人安详沉静的表情,透露给我们这是一个寻常清晨,是万万千千个清晨中无需特别注意的一个。然而画家却刻意抓住了这一个清晨的不经意,但这不经意又是那么的和谐、专注、自足,不禁令人沉浸其中,这便是诗意了吧。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画面里没有惊喜,没有哀怨,没有煽情,没有压抑,没有那种在胸腔里咆哮而过的情绪起伏,没有那变幻跌宕的情节故事。只有这一刻,最深沉的安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静止的是生活表面那层冷冷的温度,流动的是人性深处的光辉,生活之上的诗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从右侧的窗透进来的冷色调天光并滞涩单一的光线,而是给人一种流动乃至灵动的感觉。这是由于光在女佣身后的白墙上形成一片“由深到浅,由暗到明,由晦涩到清晰的光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女佣身前是晦暗的阴影,而身后充满明朗的光辉,“受光面的背景颜色较深,背光面的背景则相当亮,正好把人物形象和外轮廓衬托出来,”让人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她 恬然自足的表情。这种明暗对比显然比卡拉瓦乔的黑暗写实主义或伦勃朗的手法要柔和,强度要弱得多,但它仍能突出主人公的主体性,塑造出画面空间感和纵深感。更重要的是,明暗之间呈现出一种渐进性的变化,变化则意味着进程的时间感。 于是,在寂然不动的米什兰这空间之中,时间含蓄、缓慢、优美地流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乳白色的牛奶从罐中流出,明显的提示了时间感对于“永恒”是至关重要的。所谓永恒,绝不可能只是空间上的静止,它还意味着时间的无尽延伸。而时间的流逝本就是无止境的,“光”提示了它流动的性质,我们的想象便自然赋予了它的永恒。于是似乎这是一个永恒进行的画面:牛奶仿佛像是一直在从罐中流出,女佣的举手投足之间气韵生动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这无尽意定格在画布的一幕,便引人去探寻,思绪的流动转换为时间的流淌,终从这一瞬间平凡生活的定格中触碰到了诗意的永恒——实际生活如此瞬息万变,永恒只能是一种高于生活的抽象体会,一种富有精神性的体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在 《倒牛奶的女仆》这幅画作中,维米尔又使用了柠檬黄的蓝色的大色块的色彩搭配。本来这两种色彩是反差较大的,可是在仔细观察下就能发现桌布、面包和牛奶罐 的表面都有一些黄和蓝的散点式笔触,它们自然地融入物体的固有色之中,与画面黄与蓝的主体色调相呼应,使得整个房间似乎都散发着黄与蓝的光芒。而在物体的高光处使用的更为细小的黄、白、蓝点,又能生动地描绘光线在物体表面发射出的灵动的光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乃至简陋的器件,最朴实而平凡的女仆, 都仿佛成为了“通体发光”的了,这光来自于外在其他光线的反射,但在艺术语言中却更像是来自内心深处,来自于生活又深入生活,来自灵魂与人性中神性的那一面,来自于画家一双从平凡中窥见高贵与诗意的慧眼。正如詹逊在《世界美术史》中所描述的:“宛若一层纱幕从我们眼前撩起,日常的世界透出宝石般的新鲜感, 我们从来未曾见过如此之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未曾看见的不代表它不存在!最贴切的莫过于那句耳熟能详的箴言:“生活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那些如珍珠宝石般闪烁的光芒便是那发现的一 瞬,那一瞬,庸常的器物成为了珍贵的珠宝,无闻的人们成为了高贵的接近神的存在,平凡的生活流露出诗意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辉…… 这是画家一颗多么热爱并陶醉于生活的匠心啊!</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3-12-27🖌️整理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