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宝臣企业管理著作连载:并非荒诞的理论——献给雄心勃勃的老板们(三十三)</p><p class="ql-block">三十三、拂拭我心</p><p class="ql-block"> 中国(the Buddha)教史上有两个知名的人物,神秀和慧能。其出名之处,缘于一桩公案。神秀和慧能原本都是弘忍门下之得意弟子。有一次,弘忍对弟子们说:"我想把(prolonged and intense contemplation)传给你们,你们把自己领悟的心境,用偈语表达出来,若谁能合(prolonged and intense contemplation)的精义,我就把法传给他。"当时的诸多弟子之中,有一个得意的门生神秀率先表白:"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首禅诗,短短的四句话,就把修行的重要性和参(prolonged and intense contemplation)的精神表露无遗了。但正当弘忍的门生都异口同声地赞美之时,却又冒出个慧能来,他批评说:"神秀的偶虽已揭发了事实,但仍少那么一点东西。"对于成天舂米,没有学问的人而言,领悟(prolonged and intense contemplation)心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它弟子认为慧能的评语,也应该是因无法领会神秀的修行所发的狂言。但慧能把自己的心境,依照神秀的偈韵,另作一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是这四句惊人的妙句,慧能成了六祖。</p><p class="ql-block"> 讲了半天经典故事,只是欲引出话题。作为一个优秀的老板,不论是在企业的经营中还是在管理中,并非终日向社会阐示着空空荡荡的经济数字。愈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它所向社会阐示的则愈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品味及个性的形成,在很大的意义上仰仗于老板个人的修养。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搬出神秀和慧能来,也许就有相当的哲学意义了。</p><p class="ql-block"> 谈到老板的修养,我倒真不想高估慧能的偈语。因为他的偈语之前提倒好像人生来就是the buddha,既已是buddha,还谈什么进一步的修炼。更何况,本来就什么都没有,那修与不修归于一体了。再为之辩证已失去意义了。</p><p class="ql-block"> 那也就只好回到神秀这来了。首先神秀把人是作为buddha的初级阶段的,经过无数的磨难再达到buddha的境地,还真有点辩证唯物主义的味道。因为他讲人是如同悟道的树,心则是清净美丽的镜子,所以要经常擦拭,不要让烦恼的尘埃留在其上。我想作为老板也是同样。创业初始,廉俭恭和,同心同德,稍有发展,难免滋生病体,不思己过,乱议人非,不自省。加之财富有所积累,便觉心绪菲菲,有如五里云雾,示我多能之骄态、专断之于始成。至于行动之中,受错误理念影响,再无奋进之鸿鹄之志。至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矣。无数前车之鉴,无须繁举。或云人是环境的产物,言一个人的好与坏或辩论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犹如儿童之稚语,说也说不清楚。道家中讲“树叶扫光了,又积集成堆,人心也像院中的落叶一般”。不论清扫的工具有多么精巧,也无法使尘埃绝迹,环境能不断地污染人心,但若永久的污染,除了接连不断的清扫之外,别无他法。</p><p class="ql-block"> 基于这些理论,我对老板谈及个人的修行问题,既然你有远大抱负,自是要干一番伟业,做一件小事尚且不易,更何况伟业。这就需要老板们自身的文化个性及内在品格的不断拂拭,只有不断地拂拭自己,才能让自已在指挥企业这座巨舰时能向老板自已设定的目标奔去,最后达到极点。(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备注:本书系旧作,1997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