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几年来,我们《兰香阁》读书会的姐妹们一起学习了儒家经典《论语》。我还参加了《易云塾》和市二小组织的读《论语》打卡活动,深切感知儒家思想真可谓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总有一种学习《论语》恨晚的感觉。在对每一章每一节仔细品读的过程中,明白了《论语》是一张由孔子及其弟子,还有前朝众多的风云人物一起荟萃的一张文化地图。在这张文化地图上,草灰蛇现,牵引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心灵和精神密码!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孔子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地清晰明朗高大起来。他的众多弟子一一孔门四圣、十哲、七十二贤的形象也一一浮现在眼前。</span>下面就来分享孔门十哲中我喜欢的宰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家先贤。“孔门十哲”之一。他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出使齐国和楚国。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少有的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部《论语》中,对宰予的记录有四章。其中“哀公问社于宰我”这一章,通过鲁哀公与宰我的对话,这说明宰我并非一般学生,而是可以就国家大礼回答君王问题的重要人物。另外两处则是宰予与孔子的直接对话,无论是宰予关于仁的情境的质疑,还是宰予对于礼的质疑,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从宰予不同视角的思辨中,呈现了孔子丰富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一)【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篇》(3.2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意: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如何对待过去的错误与失败</p><p class="ql-block">夏朝用的是松木,殷商用的是柏木,都有长久统治天下之意。而周朝用栗木,鲁哀公不明白周武王为什么会弃松柏不用而选择栗木,所以问宰我。关于栗木的使用,历史上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意在威慑百姓;二是表示敬畏天命,提醒自己执政时要战战兢兢。</p><p class="ql-block">从孔子听到宰予的解释后的反应来看,周武王选用栗木的目的确实是为了恐吓百姓。所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就是告诉宰予,事情过去不必再提,既成事实多说无益,以往的过错不要再追究。显然孔子认为周武王用栗木做牌位确实是错误的,只是希望宰予对这事不要再提,以免误导鲁哀公。孔子教训宰予的这三句话,为后世确立一个对待过去错误或失败的原则,那就是“既往不咎”,这种思想利弊兼有,对后世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从有利的一面来说,不纠缠于过去的错误和失败,能使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未来。倘若将过去的错误或失败时时挂在嘴边,说别人可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反感,说自己则会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垂头丧气,总之是不好。所以对于一些木已成舟的事情,多说无益,无需再去浪费力气。</p><p class="ql-block">从不利的一面来看,这种观点使许多人形成健忘性格。在面对过去的罪恶与失败之时,人们多半会秉持“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的心态,缺少必要的检讨和反省,以至于人们总是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错再错。我们不能对过去的错误一点也不说、不讨论,应该积极“内省”,只有通过反省,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雍也篇》(5.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意: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读过《论语》,恐怕没有人比宰我更惨的了,他被孔子骂得狗血喷头,也正是因此,我们记住了这个孔门弟子——宰予昼寝。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严加斥责他为“朽木”,“粪土”,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大有恨他不成器的味道在里面。</p><p class="ql-block"> 古时人们普遍认为应当遵循太阳的起落来调整自己的作息,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孔子认为白天时光短暂,应该努力奋发。因此,他把对宰予白天睡觉这一违背正常作息的行为看做是懒惰和愚昧的表现,并加以严厉的斥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篇》(6.2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意:宰我问孔子:“有仁德的人, 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 他是不是也会跟着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告诉他远远躲开,却不可以陷害他;君子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在此, 宰予认为仁和愚颇难以区分,故意提出了一个非常敏感、尖锐的问题:不畏困境而从之,则得仁,可谓“仁者”;不从之,则远仁,妄称“仁者”。<span style="font-size: 18px;">简言之,</span>从之,害己;不从之,害人(仁)。当仁者遇困境时,是否坚持?这是宰予对老师学说的困惑,也是严肃的质疑。</p><p class="ql-block">这个提问表面看来是个一问一答的简单问话,其实不简单,是一个两难判断的问话。两个“仁者”,一个井内,一个井外,井且外仁者如果去救井内仁者,必然自身难保。如果临难而不救,于仁义不合。孔子任意取一个角度去回答,均会陷入两难之中而不能自圆其说。但是孔子到底是孔子,圣人必竟不同凡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跳出圈套“执两用中”,选一条两可之路。</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修仁行仁怎么会没有用呢?一个真正的君子,绝不是你说的是一个书呆子,一定是“智勇仁”齐备,“果达艺”高超。他怎么会不明白真假,不懂得因果呢?一个真正的仁者是可以为了追求仁道而舍弃生命的,但绝不会被他人用虚假的手段陷害;君子可以被一些手段、方法欺骗,但他绝不会被迷惑的。”</p><p class="ql-block">仁者爱人,亦有智。首先是要量力而行“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仁君既要前去救助,又要保存自己,不要使自己身处险境。因为宰予说的是一个假设前提,生活中这类事一般不容易发生。其次是要理性思考。孔子接着又说:“可欺也,不可罔也。”如果有人存心误导、利用他人的善良和仁德去达成自己的目,那么君子需要的是明辨事实、理性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原文】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篇》(17.2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意:宰我问:“三年的守丧时间实在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仪一定败坏;三年作乐,音乐也会荒废。旧谷吃完后,就能收新谷,取火的木头每季都要更换,丧期有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就吃起米饭,穿起锦衣,你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守丧时,美食吃不出香甜,音乐听不到快乐,住在家里不安心,所以不会那样做。现在你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做吧!”宰予出门后,孔子说:“予确实不仁啊!小孩从生下到一直到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予对他父母的爱能有三年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 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 其实礼的行为是需要自己内心自觉去遵守的。宰我提出的守孝三年是否可改一年的理由,都是外在原因。孔子认为丧礼的期限要发自每个人的内心,如果一年能心安,那自己改一年,不必大家都改一年。实际上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宰予每次出现好像都被孔子骂,那他是好学生吗?是!他好学深思,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孔子充分利用他的长处,派他出事齐国和楚国,宰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把七百里书地封给孔子,孔子大加赞扬他是有用之才 。孔子去世后他和子贡积极推广和传播孔子的言论,为把孔子推崇为圣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的丰富多彩就是因为有了各色人等。以今天的眼光看,宰予的独立思考、绝不盲从,恰恰是当代学生所需要的品质;同时,他的质疑和观点并非是无理取闹,相反,正可以从中看到他对儒家思想的思考的深入和旺盛的求知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