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白鹭洲中学阳光明媚,在鹭岛图书馆典藏云集的阅览室一角,我见到了本次采访对象——张群辉博士。虽然他看上去年纪不小了,但始终给你一种神采奕奕与充满活力的感觉。<br> 与这位杰出校友见面后,想到他已经毕业不久,我不经好奇道:“张群辉博士,您已从学校毕业数十年了,是否还有没有哪个人或哪件事至今让您记忆犹新?他告诉我,与白鹭洲有关的记忆中,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他的班主任。那是一个话不太多,比较沉默的一个人,上课经常会拖堂,令学生们有些不满。但是等到毕业之后再往回看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他的班主任对他们真是付出了很大心血。尤其是张博士的大学与专业选择,就是他的班主任来指引他的,若是没有他的帮助,张博士也不会有如今的成就。<br> 母校的话题拉近了跨越数十年的距离,聊天逐渐轻松愉快,严肃正经的语言依然消散。以他的讲述来看,班主任这一群老师们永远都会对学生的成长提供巨大帮助,也帮助造就张群辉名扬海内的“华为天才少年”的美誉。于是我不由产生疑问,张博士是怎么看待别人对这荣誉的称呼?<br> 他朗地笑了一下,自嘲自己早已不是少年了,幽默的开玩笑道,“天才少年”今年已经48岁了,我们只能说他是“天才老年”了。接着,他语重心长地说到:“也许你觉得,你位居高位,是名誉满天的科学家,或者说你是一个顶级的软件专家;但事实上,你在华为或者是其他顶级的企业中,你会认识到更多比你更出色的人。所以不存在你觉得自己很优秀。‘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认为不管什么时候你被人们称为天才的时候,你都得知道你根本就不是天才,这个世界上有的是远比你更优秀的天才。”<br> 这个时候,想到近几年收获大批关注的少儿编程教育,以及其引起的关于是技术普及的必然趋势,还是压制孩子的天性的争论,面对这样的一位计算机专大咖,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br> 他认真地回答道:“我从来不支持让孩子们去过早学习太过超前的知识,在小时候,大家应该要有更多、更广的见识。我希望大家从小知道的事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那些所谓的编程这样的技术,提前学习也只是浅入浅出,甚至会淡忘;若是经过编程教育后形成固有思维模式,长大之后就可能展不开你的思路。对于计算机,许多知识与应用都需要放飞你的思维。所以我还是建议你们更多的去见识这个世界,与其太多的去深究源代码怎么写,不如让你去知道什么是大模型以及它的应用会给你带来什么、不如让你去了解什么是超系统,什么叫应用程序,了解他们的概念以及概念如何运转。当你见识广了,大家就会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所以我极其反对小时候去参加包括数理化各种训练班呢,我个人认为都是揠苗助长。”听完他的话,我茅塞顿开。<br> 不知不觉,采访很快就要到尾声,看到仍在图书馆努力学习的同学们,不由得思考起了未来的专业之择,我想,这样一位冠以美言的计算机专家有何不能对计算机专业心存兴趣或有所好奇的鹭中学子们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于是我向他提出关于计算机专业的建议。显然这一问题问到了张博士擅长的领域,他开始滔滔不绝讲起来:“未来的潮流之一就是就是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它一定要用很多计算机的知识。也就是说,如何让人工智能变成产品服务于全球,是一个有关计算机研究和软件开发的事情,同时人工智能本身它是个算法的事物,他们与计算机之间都一定的相关性,所以从事计算机专业有很大的前景。<br> “如果你们想从事计算机这个行业,中国现在有比较多的机会。以前美国跟中国的有技术沟通,我们可以用到最好的美国技术,所以以前我们可能不太会去做高性能计算,因为计算机都有国外足够的技术保障,以至于半导体行业已经在过去的20年快消失殆尽,但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快消失的半导体行业又逐渐抬头。这就意味着你们这代人毕业之后计算机可运用的行业非常广泛。<br> “所以不管硬件软件还是计算机这些行业,都有很多的空间让大家去走。如果大家决意要走这条路的话呢,我建议大家往底层走一点,不要太多去涉及应用软件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做一个微信小程序,这是种应用软件,做这个是没什么必要的;但如果你们去做商务系统、数据库,这是底层框架,是偏底层的应用,我觉得这才是你们未来要去走的路线。”<br> 听完张博士指点迷津的话语,采访也到了尾声。在张博士的身上,崇尚气节,建功立业的鹭中校训熠熠生辉。“今天你为白鹭洲骄傲,明天白鹭洲为你骄傲”这句话也似乎得到了印证。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采访人/高二(2)班匡慧林 高二(2)班黎道鸿</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高二(11)班罗航 高二(11)班吴佳欣</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高二(2)班匡慧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