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之长老峰景区

金鱼

<b>丹霞山(5A)。</b>也称为中国红石公园,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和浈江区境内,是广东省面积较大的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它与鼎湖山、罗浮山、西樵山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山。每年11月底到12月左右,丹霞山成片的枫树会挂满红枫,与丹崖赤壁相映生辉,别具一番风韵。丹霞山是科学之山和文化之山。它由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是全世界1200处丹霞地貌中类型齐全、造型独特、景色优美、地质地貌十分典型的地区,所以也称之为"露天的地质博物馆"。同时景区内拥有世界上罕见的貌似神凝的阳元石、阴元石、双乳石、睡美人等景点,又使丹霞山有"天然的性文化博物馆"之称。此外丹霞山还有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特点,拥有舜帝南巡奏韶乐、女娲造人补天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景区拥有众多摩崖石刻和碑刻、80多处神奇的古山寨和岩庙、锦石岩的尼姑庵和广东十大禅林之一的别传禅寺,以及神秘的悬棺葬和岩棺葬,都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br><b>全天开放。</b>门票100元,48小时内有效,60岁以上半票。 <b>丹霞山索道缆车。</b>位于长老峰脚下,缆车口上到顶部是宝珠峰韶音亭。游客在做缆车的同时可以观赏到丹霞山的景色。上行票价39元/人。然后徒步下山。 2023年12月14日周四8:02分吃完早餐后,让民宿服务员叫车把我们送到丹霞山索道。8:11分到达索道。乘缆车上主峰,观日出揽胜景。 在丹霞山索道前留影。 丹霞山景区游览图。 8:17分排队等待缆车。8:30分到达缆车终点。 缆车向上行驶。 在缆车上向下拍的照片。8:30分到达终点。 在缆车上自拍。 <b>常绿针阔混交林。</b>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是华南地区典型的森林植被之一。此处针阔混交林中的针叶树为马尾松,常绿阔叶树,<div>种类丰富,主要有黧蒴锥、少叶黄杞、刨花润楠等。由于林下光线不足,喜阳的马尾松幼苗无法生存,而耐阴的阔叶树幼苗则可缓慢生长,马尾松衰老死亡后,林中会出现透光的"林窗",此时林下蛰伏的阔叶树幼苗会迅速壮大,填补马尾松留下的空缺。随着马尾松一株株老去,原本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会演变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iv><b>马尾松+木荷群落。</b>马尾松和木荷是华南地区常绿针阔混交林中的经典搭配。它们在森林演替的过程中执行着不同的使命。马尾松是先锋树种,常生长于山坡裸地,将贫瘠缺水的荒山改造为湿润肥沃的森林。当马尾松林成熟后,木荷等阔叶树开始在林中出现。在林下阴暗生境下,马尾松的幼苗难以存活,而更多阔叶树种逐渐进入,随着马尾松的衰老死亡,森林逐渐向常绿阔叶林演替。</div><div><b>原生马尾松群落。</b>常绿针阔混交林是我国南方山区的常见植被。在丹霞山长老峰顶上,保留着一片原生的常绿针阔混交林。在这片原始森林中,数百年的马尾松老树高度可超30米,同时还伴生有不少高大的木荷、黄杞、蕈树等阔叶树。在森林的下层则栖息有檵木、杨桐和鼠刺等多种灌木。近20年松材线虫的入侵,不少马尾松接连感染死亡,尽管在护林工作者的努力下,虫害感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形势依旧严峻。<br></div></div> <b>丹霞山塔墓群。</b>位于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内,毗邻瑶塘村,含锦石岩普同塔、佛日峰塔墓、宝珠峰塔墓、丹霞普同塔、张天窝和尚塔墓、朱道人墓、今辩乐说和尚墓,均建于清代。丹霞山的墓葬主要以宗教墓葬为特色,采用当地常见的红砂岩,多为楼阁式石塔,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前建有墓碑、享堂,塔周围有红砂岩条石砌筑的护墙,塔前建有地坪。墓塔平面型制或为四边形,或为六边形、八边形,大小各异。塔身均刻有石刻,设有墓门,塔身线条直畅、习练、齐整,表面洁净,运用佛教常用的火焰纹、莲瓣、祥云等装饰花纹,具有较高的建造工艺。丹霞山塔墓群是丹霞山重要宗教活动场所-别传寺、锦石岩石窟寺众多师徒住持圆寂后存放骨灰之处,且分处不同之地,相隔较远。墓塔塔前所刻碑文,记载了塔主相关的宗教事迹或理想抱负,彰显着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该塔墓群历史价值较高,对研究丹霞山锦岩禅寺、别传寺宗教发展及当地人文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清代佛教发展、佛教组织的内部结构、寺庙佛塔瘗葬制度等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建筑学价值。保护范围总面积为273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范围总面积为25547平方米。<div><b>乌冈栎。</b>是一种喜好崖壁和山顶生境的灌木或小乔木。在丹霞山分布有华南地区最大的乌冈栎种群之一。在长老峰上,不时能见到许多叶片浓绿且树形盘虬的乌冈栎老树,宛如出自园艺大师之手的盆景。乌冈栎生长速度极为缓慢,树干直径10厘米以上者即可能需要一百余年才能长成。但正是这缓慢的生长速度,造就了其异常坚硬的木材。在保护区内乌冈栎受到了严格的保护,盗伐被严厉禁止,人们也得以在未来能继续欣赏到这种美丽的树木。<br></div> 森林。 <b>山顶灌丛。</b>灌丛以乌饭树、乌冈栎占优势,常见种还有映山红、枝穗山矾、厚皮香、密花树、北江荛花、飞龙掌血、千里光、檵木、丹霞梧桐、石楠、斑子乌桕等,草本植物有珍珠茅、淡竹叶等。<div><b>绿海丹山-东部群峰。</b>丹霞山东部群峰发育良好的亚热带次生雨林。万顷林海上,干峰耸峙,丹崖壁立,形成了绿海丹山峰林景观。它们的排列基本上受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断层控制,虽山峦起伏,但却组合有序,构成疏密相间的丹霞群峰景观。</div> 丹霞山长老峰景区景色。 <b>丹霞山长老峰景区景色。</b>因雾气拍摄的不是很清楚。<div><b>虹桥拥翠。</b>位于海螺峰与宝珠峰中间的背山谷地。这里有四米长的巨石,势如长虹,又平整如桥面,是由海螺峰去宝珠峰的唯一通道。"桥"的两侧,一边下临深壑,一边连着山崖。连着山崖的一边杂树繁生,葱茏翠郁,清幽奇秀。<br></div> 丹霞山长老峰景区景色。 丹霞山长老峰景区景色。 <b>雪岩寺与石乳泉。</b>雪岩寺于明末辟为佛寺,东南向,窗棂几案,皆为石置,且镂以花纹。岩顶悬崖,摩崖有清康熙丁丑(1697)"雪岩"、乾隆甲戌(1754)"纵目"。现存主体建筑均为晚清、民国时期重修,有左右山墻(开有拱门)及正面墙壁(菱形雕窗),均以红砂岩砌筑。寺前有两石柱支撑,寺右大明岩前有石乳泉、泉池两盈,池边摩崖"石乳泉""石乳泉记"及"龙王阁香灯租记"碑刻。保护范围以雪岩寺本体为单位东至"纵目"石刻以东10米,西至"石乳泉"以西15米,南至道路外沿,北至山体,面积1637平方米。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线为起点,向东延伸30米,向西延伸60米,向南延伸2米,向北沿山体走势控制,包括周边山体、石板路、观景平台等部分。面积9468平方米。 <b>雪岩(大型扁平洞穴)。</b>雪岩位于丹霞山海螺峰东侧基部,为一个大型扁平洞穴,由较软弱的块状砂岩风化而成。红色砂岩中有许多看似雪片的灰白色圆斑,故名雪岩。明未崇祯年间,这里就被开辟为佛寺,于民国后期荒废。<div><b>雪岩寺的伴人植物。</b>丹霞山有众多寺庙道观,古往今来,一代代僧人道士在居所附近种下带来的苗木,形成了独特的伴人植物群落。以此处的雪岩寺为例,附近的女贞和香椿古树并不产于本地,皆为引种而来。寺庙门前的枫香、拐枣和白桂木同样为古代僧人所植,如今已成古树。此外丹霞山海拔较低,并没有野生的毛竹生长,但在雪岩寺附近却有一片茂密的毛竹林。据推测这些毛竹也是古代僧人引种而来的。<br></div> 原始森林和指示牌。 留影。 留影。 爱心台。 <b>长老峰山顶的亭子"观日亭"。</b><div><b>长老峰远眺丹霞峰林。</b>丹霞山地质公园是一处发育到壮年期的丹霞地貌区,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不同体量的崖壁,组合成了丹霞山群中的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各种地貌形态。总体变现为峰林-峰丛式结构,其山石高下差参差疏密相生,群峰林立,组合有序,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宛如一方红宝石雕塑园,故被称为"中国红石公园"。<br></div> 丹霞山群峰。 <b>鸟瞰丹霞群峰。</b>丹霞山是一处发育到壮年期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680多座石峰组成的丹霞地貌峰林景观,呈现出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各种地貌形态。群山高低参差、疏密相生,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宛如一方天然的红宝石雕塑园,得名"中国红石公园"。<div><b>寄生植物。</b>在观日亭附近发现乌冈栎的枝条上好像"嫁接"了其他植物的枝条。这些"嫁接"枝条的叶片柔软且密被锈毛,与乌冈栎的叶片格格不入。实际上这是一种寄生现象,寄生者多为锈毛钝果寄生,偶有无叶的棱枝槲寄生。这些寄生植物从寄主吸收营养,不过仍能自主进行光合作用。这些寄生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也非常有趣。它们的果实美味可口,常被鸟类取食。但由于果肉异常粘稠,鸟类不得不将带种子的鸟粪"蹭"在树枝上。黏在树枝上的种子则快速萌发,伸出吸器钻进树皮,开始寄生的生活。<br></div><div><b>灰色圆斑。</b>丹霞山岩石发红的原因是它们主要形成于地表氧化环境,岩石中含有较高的赤铁矿所致。此处红色崖壁上布满灰色椭圆形-圆形斑点,直径为1-20厘米。与灰色圆斑相比,红色砂岩具有高Fe3+、低S的特点。灰斑处本来也是红色砂岩,在局部地势低洼处,停滞的水渗入砂岩形成多个管状和柱状渗水带(还原环境),Fe被还原为Fe2+,结果红色砂岩局部被"漂白"成灰色砂岩。<br></div> 留影。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b>双"囍"台。</b>位于丹霞山长老峰东侧崖壁,2009年8月发现并命名。因栈道观景平台西侧崖壁有一个貌似"囍"字的天然"刻槽"而得名。"囍"字高约5宽约3米,由丹霞组锦石岩段砂岩表面反复热胀冷缩和流水作用造成的差异风化而成。 丹霞山景色。 <b>丹霞山景色。</b><div><b>天柱石石柱群。</b>天柱石又称为蜡烛石,相对高度42米,底部直径5-6米,与望夫石、穿窿岩、紫玉屏等构成石柱群,沿着近东西向的断层分布。断层通常会被侵蚀成沟谷,几条断层可将山体切为石墙。如果石墙部分崩塌,石墙变为断续延伸,进而剩下孤立的石柱。石柱最后也可能因为风化剥蚀而坍塌消亡。天柱石基部风化严重,存在崩塌的危险。<br></div> <b>丹霞梧桐(梧桐科)。</b>乔木,嫩枝圆柱形,青绿色,无毛。蓇葖果开裂,果瓣卵状披针形。本种以叶近圆形、全缘、无毛,圆锥花序顶生,花紫色,花萼5深裂,而区别于本属其它种。丹霞山特有种、特征种。南岭地区仅局限于丹霞山,为狭窄特有种,但在丹霞山范围形成泛境分布,谷地、山腰、山顶均产,反映了物种形成与生物地理、生态地理现象密切相关的特殊分化过程。国家工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极危种。<br><div><b>崖壁植物介绍。</b>丹霞山境内出露有多处红色岩壁,因缺乏土壤层,使得大树和灌木无法生长、但却成为一些草本植物的绝佳生境。如兖州卷柏、紫背天葵、北江铁线蕨、蔓茎堇菜等,能耐贫瘠的砂砾者岩和缺水环境,可以良好地生长在岩壁上,同时也是改造者层的先锋植物。当砂砾岩土壤中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营养元素后,其它的植物类群就可以陆续进入这一区域。典型的伴人植物,如阳生性的先锋植物金丝桃、黑莎草、淡竹叶、玉叶金花等常分布于岩壁区路旁。<br></div> 山坳中的建筑。 福音峡。 福音峡。 <b>圆盖阴石蕨。</b>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株高达2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蓬松的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基部圆盾形,淡棕色,中部颜色略深。叶远生;叶片长三角状卵形,长宽几相等,三至四回羽状深裂;叶脉上面隆起,下面隐约可见,羽状,小脉单一或分叉,不达叶边。叶革质。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近圆形,全缘,浅棕色。<div><b>虎皮楠。</b>虎皮楠科虎皮楠属。乔木或小乔木,高5-10米,叶纸质,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叶背通常显著被白粉,网脉在叶面明显突起。雄花序长2-4厘米,子房长卵形,被白粉。果椭圆或倒卵圆形。花期3-5月,果期8-11月。<br></div><div><b>紫果槭。</b>槭树科槭属。常绿乔木,常高7米。树皮灰色或淡黑灰色,当年生嫩枝紫色或淡紫绿色;多年生老枝绿色或淡绿灰色。叶纸质或近于革质,卵状长圆形稀卵形。花3-5朵,伞房花序,淡白色或淡黄白色。翅果嫩时紫色,成熟时黄褐色,小坚果凸起,无毛。<br></div><div><b>龟裂地貌。</b>在蘑菇亭附近,砂岩表面上密集分布着多边形裂隙,它们错落有致,以四边形、五边形居多,形似龟背,是风化作用的结果。它们一般发育在岩石颗粒较细、泥质含量较高的砂岩表面,向下延伸十厘米左石。<br></div> <b>粉单竹。</b>禾本科簕竹属。秆高3-7m,径约5cm,顶端下垂甚长,秆表面幼时密被白粉,节间长30-60cm,每节分枝多数且近相等。中国南方特产,分布于广东、广西和湖南等地区。<div><b>龙须藤。</b>豆科羊蹄甲属。藤本,有卷须;嫩枝和花序薄被紧贴的小柔毛。叶纸质,卵形或心形。总状花序狭长,腋生,花瓣白色。荚果倒卵状长圆形或带状,扁平、种子2-5颗,圆形,扁平。花期6-10月,果期7-12月。<br></div> 蘑菇亭。 <b>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针阔混交林。</b>丹霞山地区是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针阔混交林的北界。乔木上层优势种有马尾松、木荷、秀丽锥、南酸枣、少叶黄杞和黧蒴栲等;下层优势种有刺相、乌冈栎、乌药、赤楠、杨梅叶蚊母树等。灌木层多为山茶科、茜草科、野牡丹科和大戟科科植物。草本层主要是狗脊、苔草、山姜和淡竹叶等;层间植物发达,常见的有鹰爪、瓜馥木和紫玉盘等。<div><b>南亚热带暖性针阔叶混交林。</b>该群落以马尾松为建群种,与多种阔叶树混交形成风景林。乔木层除马尾松占优势外,尚有少量木荷、虎皮楠等先锋阔叶树种,以及常见还有山茶、白花檵木、绒毛润楠、网脉山龙眼、两广杨桐、少花桂、山矾和雅榕等。灌木层以桃金娘为优势种,野牡丹、杜鹃等为常见种。草本层以芒萁占优势,常见的还有黑莎草、细毛鸭嘴草和蜈蚣草等。藤本植物主要有小叶买麻藤、念珠藤和玉叶金花等。<br></div><div><b>华南十大功劳。</b>小檗科十大功劳属。常绿灌木,高约2米。茎直立,少分枝。羽状复叶,边缘各具2-6个大齿。总状花序丛生枝顶,花疏松,下垂,淡黄色。浆果近球形,蓝黑色,被蜡粉。花期1-2月。果熟期5-6月。<br><b>见血青。</b>兰科羊耳蒜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发达,圆柱形。具叶3-5枚。叶卵形至长圆形,全缘,基部鞘状抱茎。总状花序疏散,花瓣线形,唇瓣紫色或紫红色。蒴果纺锤形。<br></div>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丹霞山景色。 <b>翔龙湖-阴元石-卧龙岗游览区。</b>翔龙湖位于长老峰南侧,因其湖面轮廓酷似一条腾飞的青龙而得名。龙首、龙角、龙须、龙身、龙爪、龙尾一应俱全,故取名翔龙湖。周围群山高崖与湖水组合为丹山碧水天然画卷。自然景观有三涧、六峡、九洞、十八峰。沿湖有龙角山、龙须涧、九龙峰、仙居岩、雾隐岩、玉带桥、熊猫石等景点20多处,山崖上古今龙纹石刻比比皆是,沿汇龙溪上玉女台,有著名的阴元石(高10.4宽4.3米)。仙居岩道观是为纪念张天师降白虎、救青龙而建。卧龙冈地处原始森林边缘,植被完好,奇峰林立,有爱情谷、天柱石(东方女神、定海神针)、望郎归、宝塔峰、僧帽峰、金城寨、大石岩、弥勒大佛(猿人石、悟空石)等奇特景观。<div><b>阴元石植被景观。</b>在阴元石的观景平台上,可以观赏到一片保存良好的沟谷常绿阔叶林。这片森林具有植物种类丰富、优势种不明显、树冠不整齐、层间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等特点,表明此处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乔木层的树种以壳斗科乔木为主,包括黧蒴、紫玉盘柯和青冈等。其他常绿阔叶树种有杜英、拐枣,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白桂木。草本层中蕨类植物丰富,有金毛狗、乌毛蕨、狗脊蕨等。林间藤本植物有龙须藤、小叶买麻藤、藤黄檀等。<br></div><div><b>阴元石(竖向侵蚀洞穴)。</b>阴元石为丹霞山又一奇特的造型地貌,与阳元石遥相呼应。上部为红色砾岩,下部为红色砂岩。地下水沿砂岩中的垂直裂隙渗流,冲刷形成竖向洞穴。洞穴又经风化与坡面流水的改造,从而形成了如今的面貌。岩石高4.5米,下部最宽5米。竖状洞穴高3宽5-30厘米。<br></div><div><b>阳元石与阳元山。</b>阳元石是一个神奇的象形景观,但在地貌学家眼里也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石柱罢了。最初它与阳元山岩墙相连,仅被节理切割,随着流水侵蚀、崩塌和风化作用不断进行,节理持续扩大,最终使阳元山与阳元石逐渐分开,在长期风化打磨下,形成了圆润的石柱形态。根据本区山体抬升和剥蚀速率,地貌学家推测阳元石大约"屹立"了30万年。<br></div><div><b>行成过程</b>。红层逐层堆积、压实成岩→构造抬升,形成节理→岩块崩落,流水侵蚀→风化塑造形成阳元石。<br></div> 丹霞山景色。 <b>阴元石。</b>阴元石位于翔龙湖游览区。石高10.3宽4.8洞高4.3米,最宽处75厘米,从其形状和颜色看都酷像女性生殖器。这块石头纯属天然,这种景观在地貌学上称为竖向侵蚀洞穴,是因为流水沿着岩石内部的裂缝慢慢侵蚀逐步掏空形成这样的世界奇观。这怪石有锦江为屏障,有庄重的长老峰护持,浓荫密林之中,1998年才被砍柴的农夫发现。现在辟为旅游景点,去看这隐密的圣地,也要泛舟涉水,走到坎坷的林荫小径尽头才能饱览真容。 <b>深度深入的体验:卧龙冈-宝塔峰4号线。</b>"孤留一柱撑天地,俯视群山尽子孙"。卧龙冈-宝塔峰线全程5500米,游程4-5小时。是深度体验丹霞山无人区原生态风光的首选。主要景点:蝴蝶谷、卧龙冈、天柱石、野猪峡、黄沙坑、猿人石、宝塔峰、玉屏岩、恐龙岩等。经翔龙湖尾进出。半程小环线湖尾-蝴蝶谷-野猪峡-天柱石-卧龙冈-湖尾,游程2小时左有。大环线为全程游览。<div><b>卧龙冈森林生态科考线路植被介绍。</b>丹霞山位于南亚热带的北缘,原生植被具有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征。这是由于南岭山脉对北方南下寒流形成阻隔,以及本地区的海拔高度不高,地势陡峭,河谷深切,且岩石的暴露面大,在其沟谷地带形成水湿条件极好的相对封闭的小气候,强化了局部的辐射热,因此丹霞山地区沟谷夏干热,冬湿暖,使植物群落比同地区的常绿阔叶林有更大比例的热带成分。<br>在卧龙冈长达约5公里的森林科考线路中,不但有神奇的弥勒佛、天柱石、望郎归、宝塔峰、玉屏峰、僧帽峰、长老峰等诸多风景可以观赏,植物群落也非常丰富,林木自然整齐、苍翠茂盛,林内树影婆娑,老与幼、高与矮、通透与郁闭、明快与柔和,都给人迥异的感受。景区内植物季相变化明显,四季景色各异,观花、观果、红叶等物种丰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原生态景象。地势则以沼泽-山麓-沟谷-山峦-岩缘-沟谷的序列分布,海拔高差在80-280米之间,植物则以纯孝顺竹林-湿地多种植物花卉组合生态-亚热带丛林藤影-南亚热带沟谷乔灌混生景观-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群落-纯阔叶混交林-岩缘蕨类-岩壁边缘大型藤本层-继生性单竹林-南亚热带沟谷生态群等序列生态景观相互交替。在不同季节漫步游览此路线,可以一睹上千种不同植物的芳容,尽情欣赏藤萝拂动、鸟叫蝉鸣、翩翱蝶舞,令人心旷神怡。卧龙冈森林生态科考线路全长4600米,从九龙亭码头,翔龙湖湖尾,经卧龙冈-宝塔峰至阴元石,途中可观赏到天柱石、猿人石、僧帽峰、宝塔峰、望郎归等著名景点,全程需用时3-4小时。<br></div> <b>蝴蝶的生活史。</b>卵→幼虫→蛹→成虫。蝴蝶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的外表和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它们的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各阶段的长短因种类、温度和气候差异而有所不同。雌蝶通常将卵产在幼虫吃食的叶子下面,以防止天敌及日晒雨淋。幼虫孵化出后,进食大量植物叶片,经历几次蜕皮后成熟化蛹。蛹成熟后,成虫从蛹中破壳而出,待翅膀舒展开后,就是"翩翩起舞"的蝴蝶了。 <b>丹霞山观蝶小径。</b><div><b>崖壁植物。</b>丹霞地貌的基质主要为含铁的红色砂岩和砾岩碎屑组成。岩层往往呈水平片状排列,岩层之间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缝隙。在缝隙中保存少许的土圾和水分。成为少数耐旱植物的栖息地。如嗜钙植物铁线蕨;莲花状的还魂草;厚革质的石韦;有块茎的淡竹叶和麦冬;开花鮮艳的唇柱苣苔和旋蒴苣苔;耐旱的灌木如满山红、映山红、紫果槭及草本黑莎草等。<br></div> 丹霞山景色。 走到九龙亭坐游船, 九龙湖。 11:41分坐船游九龙湖。 翔龙湖景色。 翔龙湖景色。 翔龙湖景色。 翔龙湖景色。 翔龙湖景色。 翔龙湖景色。 翔龙湖景色。 翔龙湖景色。 <b>锦江画廊水上游。</b>丹霞锦水秀,竹筏悠然游。丹霞山竹筏位于锦江石下村头至牛鼻桥头河段,游程约8公里,是丹霞山锦水与田园纯落组合最完美的河段。沿江环境优雅,意趣盎然,岸线蜿蜒曲折,景观丰富,山水两种典型景观在这绵长的空间内恰到好处的融合、交汇,最优化地反映了"山水丹霞"的山水交融的特质,烘托出丹霞的灵气与魅力所在。乘筏漫游可以欣赏到丹霞山腹地美丽的田园风光。古色古香的古村寨、唯妙唯俏的姐妹峰、拇指峰、上天龙、观音山、田螺山、以及长沙背、牛鼻深切曲流等奇景。<br><b>丹霞山姐妹峰之谜。</b>姐妹峰位于锦江下游,山峰上的垂直节理发育良好,裂谷达到几十米。山体内部更是扑朔迷离。姐妹峰迷宫峡谷有埋藏宝藏的传说,多年来不时有人前往探秘。置身其中,仿佛走进神秘的丹霞迷宫;置身山体内部,随处可见地质、自然和人文景观之谜。神奇的小石柱、奇妙的地下森林、裂隙之间古老的木构架无不体现着迷宫山的自然之美,诉说着迷宫山人类活动之久、历史之长,处处又都透着神秘的气息。<div><b>候船码头。留影。</b></div> <b>钻孔。</b>利用钻机从岩块上获得岩芯样品,评价岩石的工程质量强度,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结构信息直接、真实可信的优势。岩芯样品可用于测定岩石的风化层厚度,通过室内实验获得其基本物理和力学参数,进而判断岩体的力学强度,评估岩体稳定性。<div><b>地质灾害防治。</b>红层中发育直立或高角度贯穿节理和裂隙,岩层底部风化掏蚀后,临空上覆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形成危岩体。这些危岩体需要及时调查和治理,以消除对游客及景区的潜在危险。此处本来为一个由卸荷节理引起的危岩体(A),经过治理后消除了潜在危险(B)。<br></div><div><b>龙须藤。</b>豆科羊蹄甲属。落叶藤本,单叶互生,叶片阔卵形或心形,适宜长江流域以南作为绿篱、墙垣、棚架、假山等处攀援、悬垂绿化材料。该种木材茶褐色,纹理细,横断面木质部与韧皮部交错呈菊花状,称为"菊花木",供做手杖、烟盒、茶具等之用。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br></div> <b>翔龙湖。</b>原为丹霞山林场的水源地,空中俯瞰湖面形如翔龙,故此得名。翔龙湖东北侧的码头与仙居岩道观之间被北东走向的断层切割,断层东侧的山势极为险要,危岩耸立,巨型岩块随时可能崩塌。翔龙湖畔和湖中的熊猫石、官帽石及玉带桥东侧的巨石等都是以前崩落的巨石。<div><b>翔龙湖游船码头。翔龙湖-阴元石。</b></div><div><b>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丹霞山-我在翔龙湖等你。</b></div> 丹霞山景色。 留影。 11:58分丹霞山长老峰游玩结束。 长老峰游玩结束。 长老峰游玩结束。 <p class="ql-block">来段爬长老峰的视频。</p> 翔龙湖游玩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