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课堂上,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的思维表现更活跃,思想的表达更多元,课堂的生成更精彩。在数学课上,怎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说,学生对怎样的学习方式更感兴趣呢?我一直在思考……</p> <p class="ql-block"> 先从学科目标开始。</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新课标中提出数学学科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三会: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p> <p class="ql-block"> 这三句话其实对应的是抽象推理和模型,那么把它进行具体的描述其实也是可以分为三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四基、即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是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融合性的解决问题。这个体会联系他,包括知识之间的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以及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这一种关系,从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是让孩子对数学具有好奇心,求知欲,了解我们数学学科的价值,欣赏数学的美,提高兴趣。也就是说,涉及到了情感兴趣,习惯精神。那么这三大块的融合就是我们数学学科的素养。</p> <p class="ql-block"> 回到单元目标上,我举一个单元的例子来说明人教版一年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这个单元他有三个目标: </p><p class="ql-block"> 1.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认、读、写整时;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p><p class="ql-block"> 2.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眼就能发现目标涉及到了四基,涉及到了情感,兴趣,习惯和精神。那么从三会的视角去进行具体化的分析,也就是说,从学科目标转过头来审视本单元目标,就会发现,首先是观察、观察钟面;其次是思考,思考钟面表示的到底是几时,时针分针有什么样的特点?最后是表达,表达在某个时间,我们会在干什么?这就是一种时间的观念,如果从“四基,解决问题,情感”等角度细化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里面感受到的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联系是相对少的,可能因为他在第一学段,所以对于孩子应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目标要求就比较少。</p> <p class="ql-block"> 基于这样的分析,老师就要想了,什么是儿童喜欢的方式,如果这一块比较少,是不是需要给学生补充上?能不能补充儿童力所能及的一些知识,从而使他们学得更加的立体、丰满?</p> <p class="ql-block"> 一二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和思维特点,在认识概念,理解计算,解决问题中都离不开直观的支撑,从学科目标审视下来,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什么?什么是儿童喜欢的方式?我怎样让他们力所能及的去解决数学的问题,去感受数学的美好?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的丰满又立体。</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样的思考,在这个单元里,我设计了两次探究性作业,第一个探究性作业,学生认识诊室后,在钟面上拨3个时间,介绍他是几时?怎么看出是几时的?然后说说在这个时间,你在干什么?</p> <p class="ql-block"> 在认识整时之后,孩子已经能够观察钟面,然后结合生活经验也能描述。但这个时候让他们画出整个钟面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就让他们用小视频讲述的方式来认识,在这个过程里,不同的孩子体现不同的水平,有一些孩子一本正经的介绍3个整时,还有一些孩子会突破整时,出现介绍几时半、几时几分这种情况,这就是探究性作业给孩子的空间,不同能力的孩子就去达成不同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整个单元学习之后,我设计了第二个探究性作业,画钟面,画一天中我最喜欢的时间,然后表达在这个时间在做什么?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会画钟面草图。</p><p class="ql-block"> 怎么画钟面呢?我做了这些步骤:首先我在课堂上先教学生“悬空画中面大法”,所有的小朋友举起右手,利用一首自编的儿歌来画这个钟面。</p><p class="ql-block"> “先画一个大圆圈上一点、下一点、左一点、右一点中间还有两个点点点点……1.2.3.4.5.6.7.8.9.10.11.12最后还有两根针,一根长叫分针,一根短叫时针”。接着落实到这个纸上去,让孩子在画中面草图,有些小朋友画的比较均匀,有些小朋友画的就很不均匀,这时我们就可以在小朋友都画完之后进行评价,再把12个数字标上去,通过手势画再到纸上画,再到相互的评价,每个小朋友就能慢慢地跟着儿歌,把一个钟面给画出来,最后进入自己设计的环节,画好看的钟面画,一天中你最喜欢那个时间,旁边在画这个时间做什么事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就在课堂上进行创作,左边这幅作品中,孩子将钟面设计成了不同的平面图形的样子,右边这幅作品孩子带着从幼儿园开始的习惯,将钟面设计成了卡通的动物形象,真是让我感到惊叹,所以在课堂上同样的时间里,我们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作品,但他们都有共同性,这些钟面草图上都正确的表达出了它是几时,然后也在旁边画出了孩子在这个时间里在做什么,通过两次探究性的作业,我们就让孩子在《认识时间》这个单元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每一单元里,我们通过探究性作业都可以达成这样的目标,因为探究性作业就是让孩子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工具回答这个有弹性空间的探究问题。孩子在回答的过程中,就会体现出他个性化的表达,体现他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我其实利用一张a4纸空白的空间,逼迫孩子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完成一种可见的学习,以此孩子的思维路径,孩子的思维方式,孩子的思维结构就呈现出来了。只有思维被看见,教师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整个过程思维可见还是有助于孩子自我反思,特别到了中高年纪,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部描述出来以后,就会展现自己的反思,有助于孩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而我们也能够清楚的探知到他们的认知状态,从而给予针对性的指导。</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看一个单元二年级上册《米和厘米》单元,我们都知道测量等相关的计量单位需要大量的活动支撑,在这个单元里面涉及到单元目标比较多。从三会的视角先想一想,观察什么?原来要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要会观察尺子,要会得到估测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那思考什么呢?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要会表达什么?要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要能够感受这个结果,要把最后测量的结果清晰的进行表达。这是我们从学科目标去审视单元目标的要求,然后把它具体化。比如“画可爱的手”这个探究性作业。学生认识了李米之后,要求他们把左手印下来,不同的小朋友画出了不同样态的小手,然后让他们标出手指长宽的大概数据。比如“画纸米尺”探究性作业,我们买来纸米尺工具,然后让小朋友就1厘米1厘米的标注在每10厘米涂上颜色,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根纸米尺。画的过程中,小朋友就对一米和一厘米的长度有了深刻的理解。然后我们用纸米尺的测量所有的物品,一本书一扇门,自己的身高……孩子们在测量的过程还会说“刘老师让我们10厘米涂成一种颜色,这种测量就特别方便,本来36厘米,我的1厘米1厘米的去数,有了纸米尺后,我一看3段多6厘米,一下明白了,36厘米有多长。”这不、分米的认识也蕴含进来了。然后,我们又用纸米尺测量了身体,把任何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描述,孩子们测量了身体,测量了物品,就把它们表达出来,知识在活动中加强了连接。在《厘米和米》中,我们用身体尺,在《认识角》中,我们利用我们的身体角。课堂中笑声不断,知识更新不断!画可爱的手,你想设计成什么样子就设计成什么样子。如此一来,孩子们学习兴趣也更加的高昂。</p> <p class="ql-block">“画画”看似跟数学课堂毫无关联,却是低年级孩子表达思维过程的有力工具。学完《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计算》设计出一份探究性作业:一张a4纸对折平分成四份,给出四道算式:31-19= 22-8= 83-57= 100-35= 让孩子用作画的方式表示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孩子们有的作品简单清晰,用最简单的“划去”表示减掉。有的从简单到复杂,四个算式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起初还是“划掉”到最后就成了文字描述孩子,因为数据表达找到了更合理简洁的方式。有的更加复杂。故事编创图文结合。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清楚的了解孩子的思考过程和思考深度,最后这些作品都回归了最简单的线段图。在校学生,学生经过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表达过程,用最方便简洁的方式分析和思考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简洁美。</p> <p class="ql-block"> “画数学”需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起步必须慢慢来。当谈话当堂学,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模仿,展示,交流,点评中慢慢走向自我的个性化理解,走向创新性表达,把数学计算变成有趣的连连看游戏。孩子们在模仿中收获新知,逐渐有了更多的创新。“画数学”可以用到哪里呢?可以是新手中帮助孩子理解算力或是分析较复杂问题的提议,比如在8+17= 的教学中,用“连连看”的作图形式帮助孩子理解。比如“求比一个数多几(少)的数是多少”时,用线段图帮助孩子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画数学”也“可以用到复习中,形成一张张有趣的知识图”形成思维导图。“画数学”思维导图是立足于孩子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有经历,有感悟,才能有话可说,有图可画,借生活故事比喻关联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举例。鼓励学生形成一定的自我表达逻辑,让个性化的作业成为个性化的作品。鼓励可以用趣味性、比拟,调侃、好看的插图等等,把作业当做情绪释放、思考绽放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起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让我们的孩子也学得更有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