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薛吉孟

夏雪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这里十里八村,提起薛吉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倒不是他有三头六臂,或有什么特异功能,或怎么富有,或有多大权势,而是他总是想在别人前头,更是别人只是想想,他却真的干了,而且还干成了。他是村里成年人中第一个买电脑的人,他是村里第一个把无人机开回家的人,他也是村里第一个……他思想前卫,他勇于实践,他是人们眼中的“潮人”。 </p><p class="ql-block"> 薛吉孟的“潮”基于他的勤奋好学。薛吉孟自小就聪慧。上学时,他就是好学生。他的作文作为范文多次在课堂上诵读,他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尤其是常常被指定为二胡“小老师”,班主任赵青贵老师更是把他视为得意门生。可惜的是,因时代、家庭等原因,他初中一毕业就回家务了农。但是金子总会发光。他当农民照样能干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好活计。别人奉行“庄稼活儿不用学,别人干啥咱干啥”,整天忙忙碌碌一身土,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他却看似优哉游哉、不慌不忙,但打下的粮食却比别人多。原来,他经常看书、琢磨、请教,买优种,施化肥,科学种田。父亲去世早,如果说木工活继承了父亲的基因的话,那一手好泥瓦活纯粹是自己勤学苦练摸索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薛吉孟的“潮”基于他热爱生活,与时俱进,永葆一颗年轻的心。他的“潮”,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紧跟时代,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很接地气。他现在住的地方,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屋的前脸上,镶嵌着大大的篆体“ 和顺”,既彰显着主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质,又昭示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门两边有意立了两个半圆形的柱子,并用当年最贵、最时兴的黄金色长方块瓷砖贴面,在午后的日光照射下至今仍熠熠生辉。这几处艺术范儿,当时不但在村里甚至附近村也是独一无二的,放到今天也不过时。他改造手扶拖拉机垒埂刮埝,操作简单,效果挺好。到城里用了抽水马桶,觉得挺好,便在家中很快整了一个。不想,因为没下水管道,三两天担一次茅不是办法,只好处于半弃用状态。不过,随着农村振兴的逐步推进,抽水马桶将很快进入农村千家万户。你不能说他是瞎折腾吧,只能说我们看的确实不远。</p> <p class="ql-block">  薛吉孟的“潮”基于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玩“潮”,首先需要钱。对此,妻子大力支持。她说:老公就这一个爱好,宁愿自己少穿一件新衣服也得支持。有了空闲,她便到附近的饭店帮厨,或到地里给人打零工。这不,电脑买回来并接了网 ,红白喜事的全套家伙置办齐整了,电动汽车开回来了,无人驾驶机也飞翔在了田间地头、村东村西。而薛吉孟呢?也很心疼妻子,多次劝说妻子不要太辛苦。妻子的生日到来时,他特意到几十里外的县城买来少女用的护手脸霜,妻子嘴里说着“瞎糟蹋钱,老太太啦还抹这个呀”,心里却是美滋滋的里格楞。只有在出门时,她才舍得抹一点。临了,还不忘抓住他的手蹭几下传个香;他生日时,一向节俭的妻子会买回一条二三百元的好烟。既然是好烟,就得细水长流省着来,抽时还得有十足的仪式感一一“啪”出烟盒+两腿交叉躺在摇摇椅上+一手夹烟一手端茶杯+双眼薇闭+妻子在场一一俨然一副十分享受的神态。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其乐融融,羡煞众人。连老天爷也眷顾他们,不多不少赐予一女一子,组成喜笑颜开的“好”字。有道是,不是一家人难进一家门。儿女也争气懂事。女儿在一家相当规模的企业当白领。儿子也是“潮”族一员。理发干的顺风顺水,却认为时间上、精力上吃不饱,便委托人经营,自己又与女朋友开了一个美容店 。看到别的地方搞烧烤很赚钱,立马投身其中。正风生水起之时,疫情突来,他很快意识到还得有一门手艺。不久,美牙业务开展起来了,生意还相当好,经常运城、西安两地来回跑不停。疫情期间,“小潮”把老两口接到运城,一句“只要咱们一家人在一起,吃糠咽菜也幸福”,感动的“老潮”和“潮妈”眼泪混着鼻涕泡往下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迟暮之年,亦是年少。而今薛吉孟尽管早已过了花甲龄,但依然“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他的“潮”事上,一有空闲,不是摆弄机械就是上网查看各类信息。愿他昂立“潮”头,迎“潮”而搏,勇做弄“潮”儿,好事如“潮”滚滚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