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游法兰西(10月24-26,丰特佛沃-巴黎)

水岸玫瑰

24日,丰特佛沃-勒芒-夏特尔,车程262公里,行车时间约3小时。 丰特佛沃修道院的自助早餐有两道比较特别的餐品,蒸蛋和腌鸭肉。蒸蛋是温泉蛋的风格,蛋白没结住,蛋黄是熟的,撒上调味料,一个个玻璃碗盖上盖放在保温盘上,煞是好看。腌鸭肉有点像火腿,但很有鸭味,有人喜欢有人烦。 朝阳映照着修道院的主体建筑,碧绿的草地承托着湛蓝的天空。 修道院是个封闭的社会,700年前建造的1.6公里长的高墙隔开了修女和外部世界。维系它的运转需要很多外部的资源,中世纪时修道院拥有田地(包括葡萄园)、池塘和森林,雇佣农民耕种打理,是非常富有的领主。爬上瞭望台,看下高墙外面的世界。秋天这里日出得晚,九点才看到太阳初升。 高墙与修道院建筑群之间有一个小山包,以修道院开创者达布里塞尔命名,从山坡上看修道院是经典的拍照角度。 中世纪的丰特佛沃修道院钟声配合每天的日程,非常讲究;大革命时期将铜钟全部融化去制造枪炮。如今修道院计划每年铸造一个新钟放在山坡上,以恢复以前的钟声,至今已经完成六座。第一座钟名为“埃莉诺”,由当代艺术家Barreau Charbonnet设计,由诺曼底的工厂铸造,完成时间和2019年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差不多。据介绍,外围护栏的灵感来自钟声声波的球形传播,格栅的形状则是受到修道院周围民居百叶窗的启发。 “埃莉诺”铜钟重313公斤,音高为中央C(Do4)。 听下“埃莉诺”和她的朋友们美妙宏大而和谐的声音。 教堂中的光影数百年如故,我们这些过客再到访一次,算是告别。 景区门口的建筑是丰特佛沃当代艺术博物馆。 大门内的外院(左上)和门外的广场(左下和右图)。 中午在去勒芒的路上,享用中式自助餐,这次有经验了,先去配齐炒菜的材料等大厨炒菜,这家店的厨师多一些,所以排队等候的时间不长。 下午抵达美丽的萨尔特河畔的勒芒市。勒芒是卢瓦尔河大区萨尔特省的省会和人口最多的城市,在巴黎以西大约200公里,是巴黎前往布列塔尼地区的必经之路。勒芒历史悠久,古罗马时是防御蛮族入侵的阵地,中世纪见证了金雀花王朝的诞生。其“勒芒24小时耐力赛”已有百年历史,闻名世界。 古罗马高卢人在3世纪晚期就在勒芒建城墙,环绕勒芒老城1.3公里的古罗马城墙保存完好,只有伊斯坦布尔有长度与之媲美的古罗马城墙。每年7-8月晚上城墙会亮灯。古城墙不仅坚固持久,而且有着美丽的花纹,勒芒的轻轨(下图)采用了与之匹配的颜色,可惜大巴驶过城墙时有点快,还有车窗玻璃反光,只能看个花脸城墙。 勒芒大教堂建于11-15世纪,供奉4世纪第一位将基督教带到本地的主教圣于连,以其罗曼风格的中殿、高哥特式唱诗堂、丰富的彩色玻璃和东端壮观的分叉飞扶壁而闻名。外侧的飞扶壁独特的分叉设计,呈现出异常茂密的砖石森林,具有不同寻常的优雅和精致。2023年11月30日,法国一家旅游APP(Henoo)宣布,网民投票选出勒芒大教堂为法国最美大教堂,不过有很多人持不同意见。陶嘉为自己有先见之明将其纳入线路之中而沾沾自喜。 大教堂的东端原来紧贴古罗马城墙(上图),1217年教堂东扩,法王菲利普·奥古斯特(1165-1223)批准拆除古罗马城墙,新建主教围墙(下图)。 除了一点粗糙的泥墙和一个塔基之外,中世纪的城墙现在已经不见踪影,而2018年在教堂东端发现了被挖壕沟抵御蛮族的泥土掩埋了800多年的古罗马城墙,成为那年的考古重大发现。 讲解员Nathalie在一小段复制的城墙前解释古罗马人如何造墙。红色的石头含铁,白色的石头含钙,都是附近的产出,用石灰和砖粉制成的混凝土粘合,几排石头之间用砖块隔开,整齐坚固,颜色鲜艳,图案美观,古罗马人的手艺值得称赞。 高高的东端哥特式建筑是13世纪以后建造的,而这一段低矮的中殿则是11世纪的罗曼式建筑。 从内部看,中殿的罗曼拱顶(左图近段)和东端祭坛上方的哥特拱顶(右图)的风格之分一目了然。 教堂西门右侧是欧洲最古老的彩绘玻璃,制作于11-12世纪,描绘圣女和使徒陪伴基督升天。为了研究和修复,中间两排玻璃曾被拆下送到巴黎卢浮宫5年。 西门上方的彩绘玻璃制作于12世纪,是圣于连的传记连环画。左图墙上依稀可以看到14世纪的壁画。 当年的工匠用各种方式留下自己的签名。 大教堂西面角有一块奇石,被当地居民称作是“勒芒的肚脐”,是圣地,因此大教堂便紧挨着巨石建造,Nathalia说摸一下石头可以愿望成真。 东端的圣母教堂拱顶上有1377年绘制的47位音乐天使,非常华丽,可惜这里正在维修(左图是教堂口的围帘)看不到了,右图是从网上搜的。 勒芒大教堂是法国最长最高的大教堂之一,总长度达129米,哥特式部分最高处为34米,Nathalia说20年前她曾经攀上250级台阶到顶端。 左图是文艺复兴风格的管风琴,制作于1529年。15世纪的建筑技术已经如此高超,可以让大玫瑰花窗(中图)占高大的北墙的大部分面积。患有精神病的法王查理六世(1368-1422)曾在某个夏天因发病在凉爽的教堂获得救治,因此特许教堂使用百合花图案装饰(花窗下方的四个石雕百合花柱头)。右图下方的浮雕描绘了国王获救的场景,上方下跪者是圣于连。 1128年,15岁的缅因和安茹伯爵若弗鲁瓦五世(Geoffrey V,1113-1151)在这座教堂娶比他大10岁的英国国王亨利一世的女儿马蒂尔达为妻。若弗鲁瓦五世(左图是12世纪制作的陶瓷画像)因以金雀花(右图)为帽饰而得绰号“金雀花”。1133年,他们的儿子亨利二世在勒芒出生。1154年,亨利二世成为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第一位国王。<br> 金雀花王朝的版图不仅包括英格兰和爱尔兰一部,还包括现在法国的安茹、诺曼底、布列塔尼和阿基坦等地。 大教堂东端南侧有个圣女贞德小教堂,彩绘玻璃是1920年制作的,颜色比古老的作品更鲜艳。正中部分描绘的是圣女贞德的生平,有趣的是左面黄色圆圈中,工匠将自己的故事也画了上去,他的儿子在就像圣女贞德一样为祖国而战,一战中身穿军服在法兰西三色旗前宣誓出征最后牺牲。 17世纪的陶土雕塑已经完全摆脱中世纪的呆板,圣母和圣子精细的头发和自然的衣褶,人物脸上的光芒,都体现出当时艺术的风尚。 中殿南部过道外是早期哥特式大门(约1150年),原来是彩绘的,夏天会用灯光演示彩绘效果。陶导说今天晚上我们到夏特尔大教堂就能看到这种演示。 门楣上有十二名福音传道者,上方是杏仁核中的基督,周围环绕着四个传福音者。两侧门柱是圣彼得和圣保罗,其外侧各有四个旧约人物,雕刻为早期哥特式风格。拱门上部是基督生平场景,其中一些画面人物被挤得弯下了头,可能是当时的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p class="ql-block">韦傲宇教授应陶嘉邀请从巴黎赶到勒芒,在从勒芒到夏特尔的大巴上为大家开讲座,谈他个人对法国文化和文明的总结。主要内容归纳:法国的哲学来自希腊罗马,法国的法律来自巴比伦法典与罗马法,法国的数学来自埃及与希腊,法国的建筑艺术来自两河文明,波斯,埃及与希腊罗马,法国的绘画来自希腊罗马意大利与佛拉芒画派,法国的音乐来自意大利奥地利与德国西班牙,法国的宗教来自于犹太教与基督教,法国的语言来自古希腊语与拉丁语,法国的近代科技部分来自阿拉伯世界,现代科技成果相当一部分来自英国意大利美国德国荷兰比利时俄罗斯日本韩国,这一切都不源自法国却都成为法国文明法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法国文明与文化是开放的、多元的,批判性吸收并综合发展了人类文明成果的文明与文化,这样的文明与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与文化,具有普世价值的意义。</p> 傍晚抵达夏特尔镇,本地出生的玛索将军(François Séverin Marceau-Desgraviers ,1769-1796)是法国大革命时的英雄,年仅27岁便牺牲。他曾机智地保护了夏特尔大教堂不受暴民破坏。 晚上在下榻酒店(Hotel & Spa Le Grand Monarque Chartres)附近的餐厅举行告别晚宴,因为两位团友因为工作明天就要离团。 前菜是烧带子配胡萝卜丁,配香槟酒;主菜是小牛肉火腿酥皮卷,配红酒;甜点是酥皮千层饼,有点像拿破仑。 晚餐之后到夏特尔大教堂前的广场欣赏灯光秀。 灯光秀以大教堂为屏幕和背景,演示教堂的建筑过程、宗教、社会、政治历史,动画活泼有趣,内容详实,配上美妙的音响效果,这是一段描述建筑过程的视频,实在不舍得剪辑。 25日,夏特尔-尚蒂伊-巴黎戴高乐机场酒店,车程160公里,行车时间约2小时15分钟。 上午参观此行最高光的景点,夏特尔大教堂。原址之前造过4次教堂,最后一座在1194年被大火焚毁。夏特尔镇从10世纪开始一直是天主教朝圣的重要场所,供奉圣母玛利亚在怀着耶稣时所穿的衣服,因此非常富裕;同时早在大学出现之前就是欧洲中世纪学术中心之一,因此人才济济,有了这两个因素,只花了20多年就完成了现在这座哥特式建筑的伟大杰作。它是法国1979年第一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址。<div><br></div> 讲解员吉尔·佛雷松(Gilles Fresson)是对夏特尔大教堂怀有深刻感情和做过深入研究的历史学家,曾经发表4000篇有关大教堂的文章,并经常在媒体上介绍这座著名的教堂。 13世纪,教堂中殿地上做了世界唯一的教堂内迷宫,直径超过40英尺,总长超过261米,相当于整个西门玫瑰花窗的大小,而永恒的基督正好位于迷宫中央。每年大约2月底到11月1日期间的周五下午2点到5点,大教堂会移开座椅,让朝圣者沿着迷宫小道行走,体验人生的漫长和曲折。右图是礼品店里的迷宫俯视图纪念品。 夏特尔大教堂是当时欧洲最高的教堂,既坚固又优雅,进入高达37米的殿堂之后,人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向上,望向神的方向。20世纪末大教堂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洁、修复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了3/4。左图是清洁完成焕然一新的中殿,右图是尚未清洁的侧廊,保存着中世纪的古朴昏暗。部分民众对这个工程有异议,完全不能接受这样一个全新的面貌。 中殿两侧,地面到圆拱的高度与上层的高度相同,侧廊上方狭窄的拱廊和巨大的高侧窗是本教堂的技术创新,高侧窗的巨大重量需要飞扶壁的强力支撑,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支撑侧廊的柱子群以带圆柱的角柱和带角柱的圆柱相隔建造,给巨大的中殿空间带来特殊的韵律。 教堂中南北西三个方向建造了大型玫瑰花窗,以著名的夏特尔蓝,营造出“天堂般的耶路撒冷”。左图是西门上方的,中央是基督,周围描述最后的审判场景。右图是南端的,比西门的晚建10年,愈见轻盈,描述的是启示录中的最后审判,下方的五个柳叶型窗中是圣母和四位圣徒。大教堂共有13世纪建造的176扇花窗,大多数完好保存至今。据介绍二战期间曾经将玻璃拆下保存,以防被炮弹震碎。<br> 这是网上下载的南端大花窗的细部,可以见到中央端坐的基督,周围的天使和手持乐器的圣徒。 左图是东端祭坛上方的彩色玻璃,中间一组是当地面包公会捐献的,所以最下面一格是做面包的情形,依次往上是天使报喜、互访、圣母和圣子,体现本教堂崇拜圣母的主题。右图描绘了1594年波旁王朝第一任国王亨利四世在此登基加冕的情形。这位国王为了继位,从新教胡格诺派改宗天主教,在他的统治下法国终止宗教战争,实现复苏,但他最后还是被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 圣殿区下方的石柱在18世纪用巴洛克风格重新装饰。 主祭台是1994年由一位来自格鲁吉亚的工匠用银和水晶制作,试图让新材料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 唱诗堂与侧廊之间的巨型石砌屏风,被称为“唱诗堂之塔”,是本教堂的特色之一。 石屏始建于1514年,高7米,长100米,有40个雕刻场景讲述了圣母和她儿子耶稣基督的故事,最后一组于1716年安装。教堂委托了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其中有为凡尔赛宫雕塑的艺术家。 大教堂的西南门被称为王家之门(Royal Portal),共有三个拱顶大门,门上和两侧的雕塑大约在12世纪中期完成。 正中门拱中是庄严的基督(前一图),门侧的雕像柱是旧约中耶稣的皇室祖先国王和王后,罗丹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庄严”的雕塑,不过国王尤其是王后的面部表情十分和蔼可亲,只是身体比较庄严而已。 右门拱顶是圣母主题,描绘报喜、探访和诞生的场景。 北门建于1210年至1225年,拱门上描绘的是基督创世,门柱上是安妮怀抱年幼的圣母玛利亚,左右拱门上雕刻着与12个月相应的星座和人类的各种活动。 雕塑风格开始从哥特向文艺复兴过渡。 南门建于1205年至1215年间。 拱门雕塑的主题是跟随基督的使徒(中门)和信仰的见证人(左右门)。 当天傍晚有团友要赶飞机,下午还有一个景点要去,所以午餐必须要快。陶嘉本来想给大家发餐盒在车上吃,后来认为这样做会砸了他的牌子,因此选了一家海鲜餐厅,安排大家吃一道式法国青口。 每人发一大锅青口,看上去足足有两斤,这个黑色的容器是装壳用的,豪气吧?有团友吃不完的,开始还很欢迎分享,到最后也实在有心无力了。这位是一路为我们服务的司机Dominique,他说西班牙语和法语,可是英语不太好,大家交流靠翻译软件,弄得好像都是哑巴一样。他技术高超,服务态度好,中间有两天因为当地法律规定必须休息两天,临时换了两天司机,他仍然开着小车一路跟着大巴,有需要时就帮忙,非常敬业。 团队行程的最后一个景点依然保持高水准,是巴黎郊外的尚蒂伊城堡。 城堡最初是军事建筑,控制着从巴黎到森利斯的道路。14世纪开始先后属于不同的贵族,包括14世纪佛朗索瓦一世的发小蒙莫朗西、17世纪法王堂弟大孔代,18世纪末代法王路易菲利普之子奥尔良的亨利。 大门口是19世纪制作的安尼·德·蒙莫朗西(ANNE DE MONTMORENCY,1493-1567)的骑马雕像。安尼是弗朗索瓦一世的发小,1522年晋升为法国元帅,历经三朝,是身经百战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继承城堡之后对其进行了翻新,并建造了小城堡、庭院和七座小教堂(其中三座至今仍在)。 这是孔代博物馆保存的安尼的画像。 下一位拥有尚蒂伊的重要人物是孔代家族的大孔代(le Grand Condé,1621-1686)。他是法国军事家和政治家,17世纪欧洲最杰出的统帅之一。大孔代请来凡尔赛的园丁改造花园,法国时尚人士和知识分子如拉方丹、法耶特夫人和莫里哀等著名人物经常光顾这里。后来的奥马尔公爵所建立的博物馆以孔代命名。这是孔代博物馆保存的大孔代半身塑像。 奥马尔公爵亨利·德奥尔良(Henri d'Orleans, duke of Aumale,1822-1897)是最后一任法王路易·菲利普的儿子,他1830年从孔代家的堂叔那里继承了尚蒂伊。随着波旁王朝的倒台,他流亡英国23年,期间搜集了手稿、古旧书、油画,还购买了他的岳父意大利那不列斯王子买进的意大利油画。回到法国后,重新修建了大革命后被摧毁的城堡。将部分房间建为“孔代博物馆”。奥马尔公爵丧妻,两个儿子早逝,没有了继承人,于是将尚蒂依城堡及藏画悉数赠给法兰西学院,并立下遗嘱禁止改动藏品的陈列方式,禁止将藏品外借,现在是仅次于卢浮宫的法国古画藏量第二的博物馆。 大门口两侧的雕塑有点米开朗琪罗的风格。 地砖上的波旁王朝纹章显示这里是王室成员陵墓。 尚蒂利城堡是法国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奥马尔公爵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藏书家,这间图书馆由19世纪末建筑师Honoré Daumet设计。 1850年左右,在流亡英国期间,奥马尔公爵继承了其岳父波旁-孔代王子的丰富藏书,并在欧洲各地大量收购最古老的、稀有而珍贵的书籍。最珍贵的是中世纪哥特式泥金装饰手抄本《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翻开的这一页是四月,上半部呈圆形,配合主题的时间画出当月的星座与罗马神话所代表的天神,下半部是橄榄绿色的风景,画有弯曲的和锯齿状的传统形式的山区。贵族穿着的华丽服饰被拉长在地面上,人物身材比例接近九头。真品已经很脆弱,不能展出,橱窗中为复制品。<br> 天花板周围装饰着奥尔马公爵战友的纹章。 尚蒂伊收藏的古装手稿和书籍,其数量和质量仅次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位居法国第二。 孔代套房外间,白色和金色面板的装饰是早期洛可可风格的典型。 <p class="ql-block">这是大套房中最宽敞的房间战役厅,展出11幅画作,展示大孔代的主要军事成就。</p> 雄鹿厅建于19世纪末,有格子天花板,用作接待室和餐厅。狩猎是这里常见的装饰主题,墙上有8条挂毯,其中之一是16世纪著名挂毯《马克西米利安狩猎》的17世纪复制品。 这间小小的名为看台的房间,其名称暗示与乌菲齐美术馆联想,呈现了艺术史的全景:分别展示文艺复兴(包括弗拉·安吉利科、波提切利和提香)、17世纪和18世纪的法国和荷兰画派(包括普桑、凡戴克和华托)、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安格尔)和浪漫主义画派(德拉克洛瓦)。这幅法国18-19世纪著名政治家塔列朗(Talleyrand,1754-1838)的画像,是荷兰学院派画家阿里·谢弗(Ary Scheffer, 1795-1858)的作品,他出生于荷兰,但一直在法国作画,最后加入法国国籍,其画风被称为“冷古典”。 更小的“避难所”Santuario厅展出的是孔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拉斐尔(1483-1520)的《三美神》(左图)和《奥尔良圣母》。对于前者,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评论说:画家把自己训练成希腊派,在这幅画里,他模仿一座令人崇敬的古代群像,不知不觉地保持了希腊杰作的节奏、优美和匀称。后者作于1506年,属于拉斐尔早期画的圣母。圣母脸容亲切,洋溢着一种天伦乐趣的情调,幸福地逗弄着自己心爱的婴儿,其服饰形象体现出平易近人的世俗性。 <p class="ql-block">画廊是孔代博物馆的中心。19世纪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很难适应:绘画根据大小形状排列,没有时间顺序,挤得满满的,没有说明标牌,但可以看出奥马尔公爵的个人品味。</p> 画廊一共展出85幅画作,其中包括被誉为法兰西绘画之父的普桑(1594-1665)在1628年画的《无辜者大屠杀》(中间的作品)。圣经记载,希律王听说犹太之王诞生,下令将 2 岁以下的小孩全都杀掉。这幅画描绘了罗马士兵奉令屠杀刚出生婴儿的情景。<br> 另一端的圆形大厅里有一幅《洛雷托圣母像》,一直被认为是复制品。1976年对画作进行修复时,发现一角有数字133,与罗马博尔盖塞收藏的拉斐尔原作上的数字相对应,因此认定其为拉斐尔真迹。圣母正在往儿子身上蒙面纱,唤起耶稣悲惨命运:面纱传统上象征着基督的裹尸布。 <p class="ql-block">隔壁是克洛埃厅,收藏了90幅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包括佛朗索瓦一世的宫廷画师让·克洛埃(1480-1541)和他儿子弗朗索瓦·克洛埃绘制的16世纪法国的所有国王和王后。这幅是1515年刚登基的弗朗索瓦一世。年轻的君主看起来平静而坚定,穿简单的赭色紧身上衣,既没有戴王冠,也没有佩皇家徽章。</p> 左图是奥马尔公爵年轻时的半身塑像,右图是他年老之后丧妻丧子孤苦终老的样子。 奥马尔公爵喜欢骑马,尚蒂伊有法国最大的马术博物馆。 马术博物馆很大,养了很多马,游客可以骑,但没时间参观。 尚蒂伊庄园占地7800公顷,有大片绿地、森林和水面,风景优美,可看之处很多,无奈时间太紧,只能匆匆告别。 今天部分团友去机场,有的是这个航站楼,有的是那个航站楼,部分团友住机场附近,部分团友住巴黎城内,难为陶嘉和司机一遍一遍地绕着机场开,终于把大家送到要去的地方,快速而留恋地在车上车下告别。我们这个小队一共六人,四人住绿色Ibis,两人住红色Ibis,相隔一条马路。对面就是地铁RER快速线的机场站,还可以免费去航站楼,非常方便。晚餐随便凑乎了一顿。 26日,Ibis简单早餐。这次法国之行的最后一个景点是橘园。在巴黎见韦教授时他再三推荐,于是当时便预订了门票,今天傍晚的航班,上午可以进城看展。 清早进巴黎,途经协和广场,这里正举行2023年橄榄球世界杯庆祝活动。远处那个从埃及来的方尖碑尖顶金光闪闪的擦得真亮啊。 路过西岱岛,有时间看看巴黎圣母院的修复现场。当局在对面搭建了一个看台,游客可以坐着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为解游客不能靠近欣赏之憾,一座圣母院中拆下的圣母雕像立在观众席前的金属柱子上。 <div>从1895年到1926年去世的三十年里,莫奈在他位于诺曼底的吉维尼庄园著名的睡莲池和白睡莲中找到了灵感,创作了250多幅油画,其中40多幅是大画幅。1916-1926年期间他画了一套八幅《睡莲》,送给法国政府专门放在橘园展出,纪念一战结束后的和平生活。</div> 莫奈在在莫奈创作这些巨作期间,深受日渐恶化的白内障之苦。光影在他的视野中,似蒙上一层阴翳,却也创造出缥缈与梦幻的效果。 《云朵》,高2米,长12.75米。画家成功地描绘出天空中露水般的云朵,将平静的池塘当作一面巨大的镜子。 《清晨》,高2米,长12.75米。无数的睡莲、柔和的晨光、巨大的构图带领观众进入两个展室的连接处。 《绿色倒影》,高2米,长8.5米。这幅作品专门描绘吉维尼池塘的水。不仅排除了任何地平线,而且故意忽略了岸线。用水面上的睡莲花和叶子显示水面。 《夕阳》,高2米,长6米。这一幅构图位于展室的最西面,是整个橘园中最自由、最华丽的一幅。大胆的触感和色彩描绘出天空和水生植被的倒影,特别受20世纪抽象主义画家推崇。 《树木的倒影》,高2米,长8.50米。以绿色和深蓝色调融合少许紫色,水面上柔软的柳枝环绕着池塘。粉红色和白色睡莲与水面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明亮早晨的柳树》,高2米,长12.75米。在同一房间还有一件风格非常接近的构图《清晨的垂柳》,这两部作品都以广阔的水域和两棵粗壮的树干为标志。这幅画的水面反光展示了一个乳白色的天空。 超长的《两棵柳树》,高2米,长17米。位于第二展室的东端,是整个橘园中最大的展品。无焦点描绘池塘的全景,只有两棵细长的树干点缀着画面的边缘。墙壁的椭圆形加强了沉浸的体验。当时等不到完全没人的时刻,只好分而拍之。 《清晨的垂柳》,高2米,长12.75米。切割了树木的顶部,仅勾勒出池塘的河岸部分,模糊了空间地标,通过垂直线打断过度延伸的构图。 莫奈的笔触很值得玩味。 莫奈要求观众以“和平的冥想”状态来欣赏他的睡莲作品,展馆也贴出告示要求观众参观时保持安静。无奈人实在太多,比较嘈杂,达不到画家的要求。 最后的最后,Sarah又去了心心念念的国家中世纪博物馆克鲁尼博物馆。 博物馆一部分建筑是1世纪晚期古罗马的浴室,另一部分是克鲁尼修道院院长的住宅。 在博物馆外能够看到古罗马的建筑痕迹。 这套六幅《淑女与独角兽》挂毯是16世纪法国一个贵族家庭委托织造的,备受美誉,被称作中世纪的蒙娜丽莎,法国的珍宝。1841年在一座中世纪修道院中被发现,19世纪以来多次修复,很少借展。在乔治·桑和诗人里尔克的作品中都被提及,其复制品还出现在《哈利波特》电影中。这下终于看到真迹了,法国之行真是很圆满。 下午回到酒店取行李,然后直奔机场。 再见,美丽的法兰西! 搭乘汉莎班机在慕尼黑转机,次日下午抵达浦东机场。 这次行程前后历时20天,在法国深处旅行,虽然几乎每天要搬酒店,但行程安排比较合理,每天行车时间和参观时间交错进行,另外大巴状况优良司机技术高超,驾驶平稳,并不感觉十分劳累。每次看完景点回到大巴上,插上充电线,有一种回家的感觉。<div>陶嘉精心策划的线路景点选择很用心,前后呼应,衔接紧密,回来整理慢慢照片和资料,更体会到这一点,感觉完成了一次法国中世纪历史文化高级研学课程。<div>出发前很多朋友警告我们,巴黎治安不好,人身财物难保安全,一度非常困扰。但是到当地的体验并没有这么严重,正如一位老同学提醒的,只要保持警觉,保持低调,不会有问题的。在巴黎我们每天坐地铁、逛街,晚上也有晚归,基本没有感觉安全问题。</div><div>三年多没有到欧美旅行,有点担心地缘政治影响下,华人是否会受到不公正待遇。三周中我们在路上、商店、餐厅遇到的法国人依然比较友好。只是这些年国内无现金支付之普及,让我们有点不适应使用现金和刷信用卡的日子。另外行程中遇到降温,但酒店的暖气基本不工作,最后在丰特佛沃得到的答复是国家要求节约能源,看来欧洲的能源还是有点问题。</div><div>本系列六集美篇详细记录了此次行程的点滴,以作备忘。其中部分照片来自团友,极少部分来自网上,特此致谢。</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