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巢氏是人类文明先祖,他是部落首领,或者是部落的名称。本文从三个视野(①人物档案②历史探源③考古发现)来探讨这个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①人物档案</p><p class="ql-block">档案</p><p class="ql-block">姓名:有巢氏</p><p class="ql-block">性别:女或男</p><p class="ql-block">所处时期:旧石器时代早期</p><p class="ql-block">世系传承:来自于盘古之后的前三皇时代(天皇氏望获传世18000年、地皇氏岳鉴传世18000年,人皇氏恺胡洮又名泰皇氏或居方氏传世150世45600年,提挺氏传32世,通姓氏传35世,有巢氏之父是通姓氏之35世孙。)</p><p class="ql-block">出生地及活动区域:或出生江南巢湖一带,后迁山西石楼山一带 ,或出生在苍梧,立都河南舞阳,或生活在山东 、四川 、内蒙古 、云南 、湖南 等地。</p><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人间成长或天降圣人</p><p class="ql-block">改革成就:(衣)袭叶为衣、(食)食果为粮、(住)建造房屋、(葬)发明土葬、(婚)族外通婚</p><p class="ql-block">历史地位:部落首领、中华五氏第一、中华第一人文始祖</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庄子·盗跖、韩非子·五蠹、礼记.礼运、通志、太平御览等</p><p class="ql-block">要给至少十多万年前的人建立一个档案,小包萝觉得除了更多的想象就是附会,再有只能是胡扯了。就是最早对有巢氏有记载的庄子,也与有巢氏有数十万年的时间距离了,是不可能有十分准确记载的。</p><p class="ql-block">但看《庄子·盗跖》的记载,这个在中国古代以最奇想象著称的人,说的到很客观。"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庄子说了,我听说啊,古时候野兽多而人有些少,于是大家为了逃避野兽的侵扰,就会住到巢穴去。而且大家每天的生活,就是白天拾野果子,晚上跑到树上的巢里睡觉。于是别人看见这一群晚上跑到树上睡觉,白天下去拾东西人们,就把他们叫有巢的人了。应当说庄子的这种记述还是很客观,很附合当时的情形的。</p><p class="ql-block">古猿们的乐园森林被大火烧了后,他们就只能跑到地上来,直立行走就是这样开始的。可一直生活在森林中的他们,并不具备在陆地上同各种野兽争霸的能力,反而常常受到野兽们的伤害。体格不是最强壮,但头脑不笨的他们自然会想办法逃避野兽们的侵扰,而找个地方藏起来,住的安全些则是可能的。最初他们可能找到的是一些山洞之类的藏身之处。这地方虽然好找,但还是避免不了野兽侵扰,而且野兽来了跑都没地方跑。看来山洞不是最好的住处。</p><p class="ql-block">来自大森林,善于攀爬的他们会见过鸟筑巢,也自然会联想到这种方式,于是聪明的猿人们会有在树上构木为巢的想法。在付诸行动的过程,有些猿类会表现的特别聪明,构筑的巢穴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也就会成为别的猿类仿效的对象,也会因此受到大家的尊崇。而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有猿类的地方会很多,每个地方也会有特别聪明的猿们。这或许就是有巢氏的出生地,活动区域十分广泛的原因,大家都有共同的对于巢居生活的记忆,自然也有对那些优秀猿们的记忆。这些记忆汇集在一起,这些优秀的猿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有巢氏。至于有巢氏所指的那个最优秀的猿,则是我们无法确定的。不过,巢是越建越漂亮,越建越坚固了,而且树上终是不方便,也就移到了地下。而已有了石头这种武器和对火的控制,让他们也不太怕一般的野兽了。大家开始在地上安心生活了。</p><p class="ql-block">以至有些猿类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叫巢了,比如巢地,巢国等。有了这种群居以后,人们总是乐意把自己的祖先看成一个杰出的存在,于是那些曾是最优秀的猿得到了崇拜,而被口口相传成为祖先,在我们后人的口中,他就成了有巢氏。再往后,这个最优秀的猿就越来越神化而成为一个圣人般的存在。我们不只把构木为巢算在他头上,而且把袭叶为衣、食果为粮、土葬族外通婚这些把人与动物彻底区分开来的伟大创举全算在这个被称为圣人的有巢氏身上。于是,他成为我们五氏之祖,成为我们中华人文始祖第一人,成为中华文明的领航人。这些都并不牵强,而是合情也合理的一种想象。因为在有巢氏身上寄托了我们太多美好的向往,他是中华文明源头代表。</p><p class="ql-block">从猿类的普通群居要到氏族出现,必然要有血缘家庭的出现,而且最早的母系氏族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所以如果把有巢氏看成是旧石器早期的文明代表,他是男性的可能性大。因为母系氏族还没有到来。加之这构木为巢也是个体力活,男性们更有优势。至于说他的世系传承,则只能是我们的一种美好的一系传承的愿望了,而当不得真。还有把有巢国看成一个史前文明最为辉煌的一章,甚至认为在猿人智力水平都还低下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在衣、食、住,葬婚上都做出如此多的重大改革,而让人类彻底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举动,是人类所不能完成的,而必是一个最高等的文明,甚至是域外文明的功劳,或是天降圣人作的结果,则都有些过于想象的成分了。</p><p class="ql-block">集万千优秀先祖的智慧而加于一人身上,本就是神话产生的一种方式,让我们民族在从猿向人类迈进的第一步就出现一个以有巢氏命名的英雄,只能算是我们的一种美好寄托。事实上,有巢氏与而后的燧人氏,与此后的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们最大的不同,则是他们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巢与燧更多是一种历史贡献,一种伟大发明结果的代称,所以更多为一种群像的代表,而难以具体到一个人身上。</p><p class="ql-block">但在数十万年,或百万年前于猿向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以有巢氏为代表的人类在衣、食、住,葬婚等方面的改革,其意义怎么评价不为过。“有巢氏是巢居发明人的称号,也是华夏先民所生息的时代名称。有巢氏率领大家走出洞穴,引导人类为脱离动物界而迈开了第一步 ,是觉醒最早的原始人之一。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页是最初脱离动物,而有巢氏的功德具有导引全人类文明进步的划时代意义。”</p><p class="ql-block">有巢氏做为最早的一批优秀先民代表,无疑是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步,也成为中华文明最早的源头。我们的文明就是从有一个栖身的巢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②历史探源</p><p class="ql-block">有巢氏,又称“大巢氏”或“巢皇”,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 。关于有巢氏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据《庄子·盗跖》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另据《韩非子·五蠧》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p><p class="ql-block">秦汉以后,关于有巢氏的记载层出不穷,并不断延伸和扩展,逐渐演化为“三皇”之首。北宋李昉《太平御览·皇王部四》载:“有巢氏已降至黄帝,为三皇,号中古”。南宋郑樵《通志·三皇世谱》载:“有巢氏,谓之始君,教民巢居”,并将燧人氏视为有巢氏之子,伏羲氏和女娲氏视为有巢氏之孙。</p><p class="ql-block">有巢氏并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指一个延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氏族部落。有巢氏的贡献在于教会族人隔空建屋、袭叶为衣、食果为粮、发明土葬、族外通婚等。这些发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发明和创造的。那么有巢氏部落最早可追溯至何时呢?</p><p class="ql-block">有学者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由巢居、穴居进化到地面房屋的演化过程,进而指出有巢氏发明的“巢居”应该很早,大约可追溯至距今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并用云南元谋人遗址未发现洞穴来佐证巢居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我认为有巢氏发明的巢居并非是穴居之前的巢居,而是地面房屋的一种,南方的干栏式建筑就是其原型。这种干栏式建筑和北方的半地穴式建筑都是距今一万年前才出现的地面居住房屋,因而有巢氏应该指的是距今一万年前,南方地区最早摒弃穴居方式而在地面建造干栏式建筑的族群。</p><p class="ql-block">有巢氏最早出现于距今约一万年前的南方地区,那么具体居住在什么地方呢?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七种观点:一曰安徽,二曰山东,三曰湖南,四曰内蒙古,五曰云南,六曰四川,七曰苍梧。其中有巢氏祖籍在安徽巢湖的说法占据主流,原因有三:</p><p class="ql-block">其一,安徽巢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人类遗迹最为丰富和文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安徽发现的和县人和银山人,距今已有30-20万年。后来又在巢湖附近发现了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薛家岗遗址和凌家滩遗址,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许多和有巢氏有关的文物,其中一枚“玉制杉树雕塑”最具代表,表明凌家滩先民非常崇拜树木,他们很可能就是早期的有巢氏部落。</p><p class="ql-block">其二,历史文献中有很多有巢氏活动在安徽巢湖地区的记载。尧舜时期,有巢氏部落已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族群繁盛的部落群,其中的一支在巢父的率领下,参与帝尧的陶唐氏政权,后来隐居山东,成为北方有巢氏部族的鼻祖。而留在巢湖的有巢氏,后来被夏禹分封而建立巢国。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巢氏,有巢氏之后,尧时有巢父,夏商有巢国,其地在庐江,子孙以国为氏”。庐江即安徽巢湖附近,说明郑樵也支持有巢氏祖籍在安徽巢湖的观点。</p><p class="ql-block">其三,有巢氏最主要的贡献是发明干栏式建筑,而干栏式建筑主要适用于南方地势低洼之地,目前我国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就发现于靠近安徽巢湖地区的浙江省。1978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该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证明了“禽兽多而人民少”的现象,而且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干栏式建筑,佐证了安徽巢湖地区及周边地区是有巢氏部落策源地和主要居地的假设。</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这样复原有巢氏部落的发展轨迹。距今一万年前,安徽巢湖地区禽兽横行,当地穴居的有巢氏部落率先别出心裁,发明了在树上结庐而居的技术,从此使族人摆脱野兽的困扰,族众日渐繁衍,并向四周扩展,距今七八千年前,扩展至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四五千年前,帝尧成为北方华夏部落首领,有巢氏一支在巢父率领下北迁至山西,参与帝尧政权,后来又迁居山东,这支成为北方有巢氏部落的源头。</p><p class="ql-block">安徽巢湖的有巢氏在夏商周时期建立巢国,亦称“南巢国”。夏桀鸣条战败后,所逃的“南巢”就是安徽巢湖的“南巢国”。南巢国延续一千五百多年。春秋后期,随着吴国的崛起,巢国在吴楚两大强国之间徘徊。公元前518年,吴国灭巢国,据《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载:“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p> <p class="ql-block">③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翦伯赞在《先秦史》中将有巢氏归人类初始时代。他说:“人类最初从兽类中分离出来,就是因为人类知道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开始了劳动创造。所以传说中之有巢氏时代的原始人群,他们虽然刚刚带着自己起源的痕迹,走进中国历史之蒙昧时代的下期,但因为他们已经挺身直躯,站立在大地之上,所以他们也就开始了人类社会之最初的劳动创造。有巢氏时代的原始人群虽然已经知道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但所谓工具也不过是石块和木棍而已。这时代的人类之劳动创造,考古学家称之日早期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他又在注释中进一步论曰:“考古学家把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依其制作技术之发达程度,划分为早、中、晚三期,这与历史上蒙昧时代之下、中、上三时期的社会经济内容是相适应的。所以特征为蒙昧时代下期之有巢氏时代的文化,是早期旧石器时代的文化。”</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有一件蜚声中外的国宝级器物《班簋》。西周穆王时期毛伯所作。《班簋》铭文中,有“秉、繁、蜀、巢”四个国名,其中的“巢”就是有巢氏后裔所建方国--巢伯国。《班簋》内底铭文198字,这一史料与秀丽的文字在中外考古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p><p class="ql-block">《论有巢氏功德暨古巢国演延》:“有巢氏”是“圣人”而不是“神祗”,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第一圣祖。…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把“有巢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来研究,让整个人类世界进一步领略与赞赏中华文化的深邃性、科学性与创造性。”</p><p class="ql-block">遗址考证</p><p class="ql-block">1973年在河姆渡遗址的第一期发掘中,木构建筑露头于第四层中部,出土的木构件总数达一千件以上。正与韩非子所说的:“有圣人做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相吻合。所以有史学家认为“河姆渡人”就是“有巢氏之民”,河姆渡地区就是“有巢氏国”的中心区域。1994年4月至7月中句在河姆渡眷架山进行考古发掘时,从出土文物迹象分析:先民死后尸体用火烧烤后将遗骨放入罐内,再入土安葬,带有“古代火葬”的形式...与《路史》“有巢氏条:民之葬者...于厚衣之薪。焚而瘗之,不封不植也.掩孤而已。”的记载相一致。</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随着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凌家滩遗址自1985年被发现后,通过发掘过程及出土文物分析,足以佐证凌家滩遗址是已存在政、军、神三权的有巢氏部落中心。</p><p class="ql-block">凌家滩遗址自1985年被发现,经过文物考古部门的五次大规模发掘,认定遗址其年代距今5500—5300年之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经遥感测定,凌家滩遗址的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现了大型祭祀,红陶块砌成水井和建筑遗迹,以及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足以佐证,凌家滩遗址是已存在政、军、神三权的有巢氏聚落中心。</p><p class="ql-block">20世纪90年代,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方克逸主编《巢湖》人物篇明确记载:有巢氏“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2006年,巢湖籍学者宁业高研究员、钱玉春副研究员,合著的《中华始祖有巢氏论纲》,通过当代考古文物考证古今文献,论证巢湖流域是有巢氏生籍地望。2007年,凌家滩遗址第五次考古发掘,发掘领队张敬国研究员从M23墓葬所出土的300余件丰富文物分析,墓主人当是聚落中心的神权领袖。在远古时代,血缘氏族是人类从原始人群转变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族民对先祖充满缅怀心理和崇拜意识。据此足以佐证:凌家滩的先民就是史料所记载的有巢氏,凌家滩遗址就是有巢氏时代的聚落中心,有巢氏的生籍地望就在巢湖流域。</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三皇”系列之有巢氏:华夏第一人文始祖的历史探源 作者慕容晓毓 百度词条</p><p class="ql-block">伟大的巢——有巢氏的来龙去脉 作者苞罗 百度词条</p><p class="ql-block">第三章文字来源:节选自抖音百科“有巢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