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贡院院前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 发轫于隋朝,经唐代发展,宋代完善,元代中衰,明清鼎盛,至清光绪三十年废除,坚持了1300多年科举考试,在历史上发挥过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国外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时,全国性的科举考试在吏部南院举行,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一天,唐玄宗得知吏部员外郎李昻因指斥考生而遭到反唇相讥的事件后,觉得到国家遴选人才的大事,仅由一个五品郎中主持全国性会考是不行的。于是,下诏改由礼部主持中央级的科举考试,由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部长,从一品)负责,侍郎(相当于副部长,二品)任主考。同时,设置专门的考试场所,称为贡院。</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朝沿袭了元朝开始设立“省”的行政建制,除礼部设置贡院举行“会试”外,各省也在省城设置贡院,举行地方的乡试。省以下的府、州、县举行“进学”考试,只能设置“试院”,又称试舍,是不能称为“贡院”的。</p><p class="ql-block"> 在阆中贡院参观时,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子里:有清一代,为何全国各省中,惟独四川有成都和阆中两处乡试贡院?阆中是保宁府府衙所在地的县城,充其量只能设置“试院”,哪来的“贡院”?</p><p class="ql-block"> 在贡院,我的疑惑未解,回来后,查索了许多资料才得知:清初顺治三年,清军入川,连续遭遇明军残余和地方武装的抗击,只能偏守川北保宁府(阆中)等。一年后,顺治皇帝任命的四川巡抚(后改为总督)李国英及其军政机构赴任阆中。朝顺治八年,因“全川未靖”,四川巡抚衙门、四川布政使衙门等均驻节阆中的“川北镇总兵署”内(即后来的阆中川北道署)。阆中实际上成为四川的临时省会。到康熙初年迁至成都,阆中作为四川省城的时间将近20年。</p><p class="ql-block"> 其间,巡抚李国英在“百务未遑”之时,首先修复明末毁于兵燹的保宁府文庙,恢复府学,接着奏请在阆中设贡院,补充举行四川乡试,即顺治八年的辛卯科。此后与各省一样,先后举行了顺治十一年的甲午科、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顺治十七年庚子科。李国英曾上奏:“癸卯始试成都。”但到癸卯年,成都贡院尚未完工,四川乡试再度被拖延一年,故康熙三年(甲辰年)仍在阆中贡院补充举行了癸卯科。清初,在阆中的五科四川乡试,来自全省30余州县的考生共考取举人305名。阆中一地因率先恢复了府学,又占地利之便,中举高达54名。(历史上,阆中出过116名进士,状元4名,武进士17名)</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年之后,四川的乡试移至成都贡院举行。从此,阆中贡院被改作保宁府的“试院”,成为保宁府下属9州县士子“进学”参加岁、科两试(即院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四川有成都和阆中两处“贡院”的奇特历史原因。</p><p class="ql-block"> 可能因为处于“全川未靖”的特殊时期,有关阆中贡院的建造年代,查不到确切的记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下文所说的有“殿堂、前院、后院”等较完备规制的贡院,不会是在(顺治八至十七年)10年间建成的。有研究说,清初的阆中贡院,带有战时从简的性质,只是一座规模较小的庭院式建筑。后经嘉庆二十二年和宣统元年的两次修葺增建,规制才逐渐趋于完备。</p><p class="ql-block">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阆中贡院曾先后被改为学校和兵营。</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阆中贡院被改建为阆中县委招待所。1959年,阆中县委招待所为了扩建,拆除了贡院的后院和殿堂,只保留下了前院。因为"阆中县委招待所"的特殊地位,贡园所存建筑逃过了“文革”的劫难,有幸被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1986年,四川省文物普查队发现阆中贡院曾经是清代科举试场,将它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之出台了对贡院的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 2007年9月,总投资1000多万元,在阆中古城原贡院基础上的“阆中贡院”(川北贡院)的修葺、扩建工程完成。</p><p class="ql-block"> 新建成后的阆中贡院按照“国内最大科举博览馆”的思路和定位,分为贡院春秋、试场经纬、科举碑林、鹿鸣盛会、登科博览五大展区,共三堂(至公堂、衡文堂、会经堂)、三十二馆。</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新的阆中贡院是把有清一代日趋严整和周密科举制度物化为一座体量庞大的科举博物馆式的建筑群。具体而言,它分为考试区域和阅卷录取工作区域两大部分(前者古称“内帘”,后者古称“外帘”,由考区的核心“至公堂”后面挂的门帘分开。外帘官员称为“外帘官”,内帘官员称为“内帘官”)。考试区域建筑依次为照壁、牌坊、大门、龙门、明远楼、至公堂,两边则是成排的考棚(号舍);阅卷录取工作区域则有正副主考官办公的衡文堂,以及“分房阅卷”的若干小房间。两区域之间有空庭隔开。</p><p class="ql-block"> 贡院以丰富形象的文字、图标和人物造型等展品说明,考试区从举子入闱、搜检验身、入场发卷、答题交卷,到试卷糊名、誊录、对读、密封、加盖关防后传送等,都有严格程序,专职场官操作,在监试官和兵丁的严密监护下完成;工作区从考官阅卷、荐优卷,正副主考权衡定取,同样有严格的程序、周密的监护。</p><p class="ql-block"> 可见,贡院空间布局,运作程序,均为着确保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制度设计能顺利实施。这是我走出阆中贡院时的感受之一。</p><p class="ql-block"> 从另外的意义上看,新建的阆中贡院的属性,是当代,是博物馆。行走其间,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难免让人产生“观剧的错觉”。</p><p class="ql-block"><b> 高 峰</b></p><p class="ql-block"><b> 2023年12月26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贡院大门 大门柱联上联为:历诸生岁试,开四度秋闱,莲池巷,会经楼,龙门高矗雄蜀北——庚辰冬四川贡院修葺竣工,下联为:邻两级黉宫,毗双魁府第,学道街,状元坊,科举珍存耀阆中——邑人刘先澄撰联并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贡院大门 正门门联上联为:凭卷录优,不问寒门世族;下联为:出类拔萃,试看卿相白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贡院走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前院(左侧远处灰白色房屋是考舍,也叫“号房”)和后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官员工作区(“誊所”等和走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至公堂主考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贡院院前广场和照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贡院广场的青铜雕塑 阆中贡院广场上有一座用说文解字的方式铸造而成的大型青铜雕塑;《说文解字》:“阆,门高也。”即大门的意思。雕塑的正南方大编钟的正面是一个“良”字,编钟的前方左右两旁各有三条铜铸巨蛇(蛇是古代巴人的图腾),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阆”字。据说,青铜大钟高3.8米,重达6吨,巨蛇各重2吨,共用18吨青铜铸成。青铜雕塑于2010年12月23日安装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贡院右侧的优学园(古代书院遗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