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武漢東湖黃繼光連 文/ 胡 國增

隨緣(Hu Guozeng)

<p class="ql-block">一、林彪100號</p><p class="ql-block"> 有九州通衢之稱的武漢,被長江、漢水橫貫其中一分為三,形成了漢口、漢陽、武昌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漢口永清路20號大院,當年叫永紅路,是原武漢軍區後勤部所在地,如今是軍委後勤保障部武漢後方基地。</p><p class="ql-block"> 進大門右前方是一幢三層乳白色大樓,武漢人稱「林彪大樓」。樓房為雙面結構,相當堅固,中間走廊極寬,寬得甚至能將汽車開進去。由於名氣與堅固同在,大樓至今豐潤猶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林彪大樓</p> <p class="ql-block">林彪大樓</p> <p class="ql-block">  左前方也是一幢三層大樓,但外層則為亞白色,當年曾是岡村寧次的侵華日軍司令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高級將領,綽號「小諸葛」的白崇禧出任華中「剿總」總司令後,將司令部設在這裡,後又改為華中軍政長官公署,時稱「白崇禧大樓」。林彪率四野南下攻克武漢時將總部也設在這裡,隨又被稱為「林彪大樓」,這就形成了兩個「林彪大樓」。其實,最為武漢人所知的仍然是:右前方大樓為「林彪大樓」,左前方大樓為「白崇禧大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崇禧大樓</p> <p class="ql-block">  白崇禧大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林、白」兩棟大樓中間往後走大約200米左右,有一道圍牆,中間的大門總是神秘的關閉著,極少開啟。兩個哨兵佇立兩邊,威嚴肅穆。圍牆不高,大約兩米左右。進大門右手有一棟兩層長條形大樓,1970年5月之前,這裡秘密的駐守着一個加強連的兵力(5月之後改為一個排)。軍區後勤部大院本來就是軍事禁區,當然戒備森嚴,為何會在禁區裡邊出現「院套院」的格局?內外守衛部隊還不是一個體系?別說是外界,就連在後勤部大院裡工作生活執勤的官兵們恐怕也不得而知,無形中增添了極為神秘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其實這個神秘的院子裡邊還套着一個小院,而這個小院就是全國解放後林彪去武漢時的「行宮」。這在軍事學上叫做「逆向思維」,也就是悖逆人們的習慣思維方向,從事物的反向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結果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虛實,善莫大焉!</p><p class="ql-block"> 武漢人早都知道大院裡邊看得見的兩棟大樓,一個叫「林彪大樓」,一個叫「白崇禧大樓」,然而,那可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武漢軍區後勤部設在這裡後,兩棟大樓都改成了後勤部辦公大樓,這是公開的秘密。可又有誰能想到,在這個院子裡的某一個地方,在早就不是秘密的「林彪大樓」後邊,林彪去武漢時仍在這裡入住?你就是再信誓旦旦地說林彪還在這裡居住,恐怕誰也不會相信。然而,這就是「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林彪100號」正面遠景</p> <p class="ql-block">  再者,全國解放後,毛澤東主席等中央最高層領導到武漢時都住在武昌東湖賓館。因為漢口這個地方無論自然環境,地理位置,居住條件等等,都遠不如武昌東湖賓館。然而,這裡對林彪來說卻有著割捨不斷的情感,同時也符合林彪孤傲偏執,離群索居的性格特點。</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見,確定此處極有可能是林彪自己的選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這也難怪,林彪在武漢的得意之作就是在這裡完成的。素有「小諸葛」、「白狐狸」之稱的白崇禧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中是公認的驍勇善戰,智慧過人之人,況且年長林彪13歲。對付這樣的人單憑勇猛是不行的,必須由更高更強的大智大勇之人方能與之鬥智鬥勇。而林彪與白崇禧正可謂棋逢對手 ,將遇良才。在敵我雙方都認為「難啃」的武漢,卻硬是被林彪創造了全國大城市解放史上獨一無二的「武漢變天模式」。那就是:既沒有浴血奮戰,也沒用和平談判,而是多重合力共同作用,滅對手於無形之中,迫使白崇禧不得不棄城而去。從而創造了軍事史上的經典案例,並成就了林彪最為輝煌的功績之一。</p><p class="ql-block"> 所以,這裡既有林彪內心深處的自豪,也有割捨不斷的情懷。選擇此處為日後「行宮」也就在情理之中,不足為奇了。</p> <p class="ql-block">物是人非的「行宮」正門</p> <p class="ql-block">  從外部看,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小院,如果不是駐守着一支個頭勻稱,精幹利索,生龍活虎的特殊部隊,如果它坐落在其他地方,絕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甚至不會令人感到它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這個大院裡邊的小院,營房編號為:100,我們平時管它叫「100號」。通信地址是用信箱編號代替,而且先後更換過三次,記得分別是:三七一信箱、二四六信箱和八十四號信箱。「9.13事件」後多年,才揭開那層神秘的面紗,始稱「林彪100號」。</p> <p class="ql-block">林彪房間里的電視機</p> <p class="ql-block">  從警衛隊駐守處再往後大約150米左右,有一棟兩層尖頂式小樓,據說最早為岡村寧次住宅。這棟小樓外型別緻,結構堅固,林彪確定日後住在這裡後,武漢軍區將這裡進行了全面整修。整修後的小樓及院子倒也恬靜舒適,但與現代這個層級所住的別墅相比,那就太過簡陋,不可同日而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林彪卧室的右侧,也就是大床右侧靠近墙角的位置,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地下室,入口與牆壁混為一體設計的非常隱密,很難看出,知道的人稍微用力一推,通往地下室的木質階梯就呈現在眼前。地下室配有地面的全套設備,既可做防空工事,亦可做戰時地下指揮所。但不知這個地下室是否也是岡村寧次時代留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辦公室有一個很大的天窗,天窗為雙層電動設計,開關在二樓,打開遮陽層既可享用自然光的明亮,亦可在室內曬曬太陽。還有一個按鈕可隨時召喚工作人員入內。</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真的不可與今日相比,一台天津無線電廠特製的「三合一」(電視機、電唱機、收音機)臥櫃式黑白電視機組合,顯示屏大概也就16吋左右,算是難得的一件娛樂品。葉群和女兒用的能正面、側面照看的折疊式梳妝檯也算不上什麼奢侈品。唯一能上點檔次的無非是滿屋鋪設的地毯能彰顯出主人的身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年紀律規定,警衛隊官兵未經許可是不得進入室內的。我僅進去的幾次是由於後來調到毛澤東主席身邊工作後,從梅嶺服務班到「100號」執行任務時進去的,所以印象非常深刻。</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記憶中,當年這種特製的「三合一電視機櫃」組合,整個東湖賓館只有三台,分別在毛澤東主席住的梅嶺一號、林彪100號和百花區一號(周恩來總理及外國元首級別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小樓門口有棵開花潔白,大如碗口的花樹非常漂亮,極少遇見。我對生物學知識甚少,所以至今叫不上名字。況且又是五十年前的記憶,更是說不清楚。但是,它那傲然挺拔的「身姿」卻給我留下了深深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據近年故地重遊的老戰友說,那棵花樹至今仍屹立在那個地方,不知疲倦,一動不動。但是,我相信,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它總是睜大着眼睛,注視着,觀察着,不管春夏秋冬,也勿論寒來暑往,它好像從來沒睡過覺,而且,枝繁葉茂,精神十足。誰能說得清它究竟親眼看到了多少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的歷史人物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駐守在這裡的部隊就是「林彪警衛隊」,時稱「黃繼光連」(東湖警衛一連)。這是1969年年底特別組建而成。這個連的所有連排幹部,各班正副班長以及每班1~2名骨幹老兵,全部是從空降15軍45師135團2營「黃繼光連」特別選調分離而來。也就是將原黃繼光連一分為二,將其中的精兵強將大約五六十人抽調出來,其餘120餘名士兵則是從河南省南陽、洛陽兩個地區以中央警衛團8341部隊的標準,以近乎苛刻的條件精挑細選,再經過嚴酷訓練,淘汰選拔,最後「勝出」的一部分才被秘密地送到這裡,與從黃繼光連選調爾來的骨幹一起組成了一個嶄新的「黃繼光連」,專門負責林彪(屆時已確定為黨和國家的接班人)的安全保衛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非常幸運的是,我也是其中一員,而且還在黃繼光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這裡我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偶像——連長秦保信。</p><p class="ql-block"> 秦連長一米八左右碩長身材,鷹眉劍目,帥氣健壯,洋溢著一股凌然正氣。雖然表情嚴肅,但同時又給人一種慈祥的感覺。他的英俊,他的帥氣,他那洪鐘般的口令,他那矯健的步伐⋯⋯無不牢牢地抓著我這個從小就崇拜英雄,崇拜軍人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空降45師黃繼光連第十任連長——秦保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連長都是連隊的一面旗幟。</p><p class="ql-block"> 我對秦連長的初次印象,還是1969年11月參軍入伍奔赴部隊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批從河南省南陽地區剛招收上來的新兵,被各縣用軍用卡車以及臨時徵調的地方客車分別運送到許昌車站,爾後統一轉乘火車南下。</p><p class="ql-block"> 在列車上,這批剛穿上軍裝,還沒配發領章帽徽的「特招兵」,雖然服裝還不太合體,動作稍嫌生澀,配合尚未默契,但懵懂中透著精明,生澀中透著幹練。從這批新兵的身高、面相及眼神中,明眼人一看便知有種說不出的特殊之處。</p><p class="ql-block"> 大家略顯呆板的端坐在硬座車廂裡。突然,一聲清脆響亮的指揮員口令聲直沖耳鼓,「全體注意!起立——!」大家一開始茫然不知所措,等迷瞪過來,趕快嘩啦啦站起。此時,又一聲口令傳來,「都有啦——!稍息——!立正——!」緊接著聽到清脆、準確又響亮的向上級首長報告的聲音。</p><p class="ql-block"> 循著聲音望去,一個威武、瀟灑、英俊、帥氣的軍官正在向首長敬禮報告。當時,一股肅然起敬的心情油然而生,但卻不知道喊口令的人是誰,身邊的新戰友都不知道。然而,他那「高大上」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p><p class="ql-block"> 直到進了軍營再次見到他時,才知道他就是空降15軍45師135團2營黃繼光連第十任連長——秦保信。</p> <p class="ql-block">「100號」工作人員住處</p> <p class="ql-block">院內涼亭</p> <p class="ql-block">後院</p> <p class="ql-block">二、調防武昌東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繼光連是全軍的英雄連隊,當然與眾不同。</p><p class="ql-block"> 英雄連的光榮傳統給了全連官兵不斷進取的動力。東湖警衛一連(黃繼光連)在以秦保信連長為首的連首長的嚴格要求下,全體官兵發奮努力,精武強技蔚然成風。由於到警衛隊之前已經在湖北省黃陂一個空軍基地經過了軍事強化訓練,所以,進入警衛隊後主要集中在齊步、正步、跑步、隊列、匍匐前進、站立臥倒、擒拿格鬥、單兵教練、協調配合、常規兵器使用、儀容儀表養成、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與速度,以及政治學習、保密教育⋯⋯等等一系列訓練科目。時間不長,這批從農村、學校以及原空降兵黃繼光連選調和招收來的新兵,都按要求完成了從散漫的「農村娃」到警衛戰士,從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生到合格軍人,又從普通軍人到特殊軍人的化蛹成蝶式的轉變。</p> <p class="ql-block">東湖南山甲所,毛主席先期入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70年在南山區工作期間,我的宿舍在左前方2楼。)</p> <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中下旬(記不清是哪天了)的一天夜裡,奉上級指示,黃繼光連(東湖警衛一連)在漢口林彪100號留下近一個排的兵力,其餘兵力調防位於武昌的武漢軍區東湖招待處(東湖賓館),負責毛澤東主席住地外圍警戒以及出行保衛,車站、機場接送,沿途護衛⋯⋯等等特殊任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東湖」位於武昌東部,故此得名。武漢東湖曾為中國最大的城中湖(現已被同在武漢的湯遜湖所替代),水域面積約達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毛澤東主席曾將這裡稱之為「白雲黃鶴的地方」。除北京中南海之外,是毛澤東主席居住次數最多,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從1953年2月16日到1974年10月12日,毛主席曾在東湖南山甲所和梅嶺一號先後下榻44次之多。由此,東湖賓館被稱為「湖北的中南海」,許多黨和國家大事以及外賓接待都在這裡處理和進行。(從1949年到1953年另有4次下榻其他賓館,所以,1949年之後,毛澤東主席實際在武漢入住48次之多。)</p> <p class="ql-block">梅嶺一號正門</p> <p class="ql-block">梅岭一号开放区域</p> <p class="ql-block">  從漢口林彪100號到武昌東湖毛澤東主席住地大約有40餘公里的距離。</p><p class="ql-block"> 那天夜裡的調防是徒步進行的。全體官兵身背個人所有裝備,其中包括:一套被褥及個人所有服裝在內的背包,一個裝有洗漱用具和學習用品左肩右斜的挎包,一個裝滿飲用水右肩左斜的軍用水壺,腰間武裝帶之上扎一副裝滿彈夾的子彈帶,外加一隻自動步槍。單兵負重大約在35公斤左右,機槍班戰士負重更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過兵的人都知道,這種負重行軍可以說是最簡單也是最難受的步兵科目。</p><p class="ql-block"> 特級英雄黃繼光曾經是二排六班的班長,所以後來六班被中央軍委命名為「黃繼光班」。 </p><p class="ql-block"> 非常幸運的是,我在黃繼光連服役時,就是「黃繼光班」的戰士。</p> <p class="ql-block">  調防的那天晚上,我們「黃繼光班」被任命為「尖刀班」,走在行軍部隊的最前端,與大部隊保持一定距離。這在戰時就是「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的先鋒軍,關係到整個軍事行動的成敗,是被「重用」的象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通訊設備落後,前後左右的信息傳遞全靠口頭傳達和兩條腿的功夫。傳令兵要求口齒清晰,條理分明,悟性強,記性好,指揮員說一遍就能聽懂記牢,不能傳遞錯誤。在當時這也是步兵訓練科目之一。</p><p class="ql-block"> 記得副連長藍坡軒(曾經是空降兵傘訓教練,東湖梅嶺毛主席服務班首任班長)隨我們「尖刀班」一起提前出發,負責協調指揮尖刀班的行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尖刀班」(黃繼光班)班長是徐乃新(69年年初入伍,安徽人)穩重冷靜,話語不多。班長以及藍副連長與此次軍事行動總指揮(連長)之間,也就是總指揮與「尖刀班」之間保持命令及信息傳遞的傳令兵(當時叫通訊員)就是我。而我身上有當年陸軍步兵最大的單兵負重,手裏還提着自動步槍,況且需要前前後後來回不停地跑,不停地傳達。向連長報告「尖刀班」的位置、行動路線和前方發現的情況,同時帶回連長的各種命令。所以,我比所有戰士多跑了不知多少倍的路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得那天晚上,連長秦保信昂首挺胸,八面威風地走在一字排開的隊伍中間。與眾不同的是,除了全副武裝外,他手裏還拿了一把裝有四節一號新電池的明晃晃的長手電筒,一道白光打出去儼然像一盞探照燈一樣明亮。這把大號手電筒在我的腦海裡印象極其深刻,因為我在前後不停的奔跑中,首先看到的就是那把明晃晃的手電筒的亮光。它像黑夜裡的燈塔一樣指引着我,鼓舞着我,激勵着我幾乎不停的跑啊!跑啊!跑啊!⋯⋯!</p><p class="ql-block"> 我甚至不知道我自己竟然有那麼大的爆發力,還有那麼大的韌性和毅力!一句抱怨沒有,一聲苦沒叫,一個額外要求沒提,甚至一次「鏈子」沒掉,咬緊牙關硬是挺了下來。</p><p class="ql-block"> 是什麼原因使我產生那麼大的動力?現在回想起來都有點不可思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說心裡話,自從被調進「黃繼光班」,內心總有種無以言表的興奮,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常常為能在「黃繼光連」而自豪!為能在「黃繼光班」而自豪!為能在特別警衛隊而自豪!甚至為能當「黃繼光班」的通訊員而自豪!所以,每當覺得跑不動時,總能想起這些莫名的「自豪感」,從而默默地告誡自己:「你不能裝熊!」;「你不能丟臉!」;「你要堅持!」;「你不能停下!」;「⋯⋯!」。對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一次又一次地告誡,咬緊牙關,咬破嘴唇地挺着⋯⋯!有時一個臥倒舉槍瞄準的姿勢甚至都能成為一次「奢侈」的休息。</p><p class="ql-block"> 或許正是這些自豪感、幸福感、使命感以及榮耀感取代了所有的痛苦與不堪的緣故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在我心裡,秦連長的帥氣已昇華成為英姿颯爽的人氣,再加上秦連長出色的綜合素質,致使我總覺得他不是連長,而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p><p class="ql-block"> 一個標兵就是一個樣板,一個典型就是一面旗幟。</p><p class="ql-block"> 在部隊,幾乎所有的連長都是所在連的一面旗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來是一場枯燥無味的負重行軍,充其量只不過是一次小型拉練,卻被連長演繹成了一場危機四伏、敵情不斷、花樣迭出、終生難忘的綜合訓練演習。其間不乏穿插班與班交替掩護,排與排交替掩護,戰鬥小組(三人一組)之間交替掩護着攻防或撤退,利用各種地形地物隱蔽交替前進⋯⋯等等戰術科目。</p><p class="ql-block"> 說實話,一開始還覺得挺有趣,一個個興致勃勃,勁頭十足,可走到一半路程來到武漢長江大橋橋頭時,已經筋疲力盡,邁不動步了,多想躺下來休息一下啊!可是不行,到達目的地時間要求我們不能停頓。</p><p class="ql-block"> 這時,連指導員賈殿信(老高中生畢業,當年我連最大秀才)又做了一番簡短的「戰場動員」和英雄連隊的榮譽教育(現在叫勵志教育),全體官兵立刻又來了精神。然後,全連列隊,齊步走上了武漢長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  連長秦保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夜的大橋上面燈火闌珊,沒有行人,只有偶爾駛過的汽車;大橋的二層還有轟轟隆隆的火車在趕路;在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大橋下面,江聲低咽,金波搖影,夜航的船隻也會偶爾拉響汽笛以示自己的存在。我們這隊全副武裝的軍人,雖然疲憊不堪,但在燈光的照耀下,在連長響亮的帶隊口令中,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武漢長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武漢長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武漢長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黎明前的武漢長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70年代初期於東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東方天際魚肚發白天快亮時,我們順利抵達位於武昌東湖風景區的目的地——湖北省博物館。當聽到秦連長宣布此次調防任務圓滿完成時,我一下子癱倒在旁邊的石凳上睡著了。</p><p class="ql-block"> 這時朦朦朧朧的聽到秦連長的聲音:「別叫他,讓他睡吧!他能堅持下來很不容易。」同時感覺有一件軍大衣蓋在了我的身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次調防任務的順利完成,代表着武漢黃繼光連由「林彪警衛隊」到「毛澤東警衛隊」的華麗轉身,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p><p class="ql-block"> 這一年我實際年齡16歲,檔案年齡18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在武漢東湖黃繼光連(時稱警衛一連)度過了半年時間,於1970年7月12日離開連隊調到東湖梅嶺毛澤東主席服務班工作。</p><p class="ql-block"> 多麼寶貴的半年時光啊!在我的一生中,半年當然是很短很短的,但這半年時間給我最大的感受就像是經歷了一段「淬火」般的歷練。</p><p class="ql-block"> 秦保信連長的標竿形象深深的嵌入了我的腦海,以至於幾年後我在部隊帶兵時,還經常浮現出秦連長的形象,並模仿着他的帶兵口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時常想,在武漢東湖黃繼光連我學到了什麼?回答是:學會了吃苦,學會了忍耐,學會了勇敢,學會了自律和拼搏,是黃繼光連把我帶到了一個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一生的財富。它永遠伴隨着我,永遠!永遠!永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國增</p><p class="ql-block"> 2016.5.12</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主席在東湖梅嶺</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註解時間有誤,準確時間是1969年6月14日下午。</p> <p class="ql-block">主席視察我們梅嶺班開墾的菜地</p> <p class="ql-block">梅嶺一號</p> <p class="ql-block">梅嶺三號(在梅嶺工作期間,我的宿舍在右側二樓)</p> <p class="ql-block">重回東湖(2018.10.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