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

丁祝山

<p class="ql-block"><b>《送王船》是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泉州、厦门、漳州)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是闽南人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拥有600余年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祭祀仪式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b></p><p class="ql-block"><b>2020年12月17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p><p class="ql-block"><b>《闽台送王船》习俗4年举行一次,每次都会制作一艘大船,推到海边沙滩上一把火烧掉。送王船习俗寄托了中国沿海渔民敬海神、祈祷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b></p><p class="ql-block"><b>11月17日,来自大陆、台湾地区、马来西亚等地的二百多人在厦门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第九届海峡两岸送王船活动。</b></p> <p class="ql-block"><b>90岁的阮过水老先生,是第九届“送王船”活动的牵头人。他是厦门港人,1949年他和他的渔船被国民党军队强行征用,去了台湾。他的妻子和三个幼儿则留在厦门港。万万没想到,他再次回来已经是30多年后。出于对厦门故乡的思念,他和几个闽南渔民在台湾基隆建造一座龙珠殿,让厦门港渔民的信仰在台湾落地生根,龙珠殿的送王船习俗也因此流传于海峡两岸。</b></p> <p class="ql-block"><b>王船船头正面是狮头图案,两侧插上青龙白虎的护法旗,船舱则设置微型王爷庙,前头和两侧则有47个彩纸神像,船尾则有赤黑白绿黄五色旌旗,配十二生肖的彩绘图案。这艘造价20多万元的王船,将在17日下午被送到海边焚烧。</b></p> <p class="ql-block"><b>11月17日中午,厦门沙坡尾渔港,阮过水在街头做法事。他已经90岁,那些跟他一起举办送王船仪式的渔民也一个个变老。他很担心,年青一代了解送王船意义的人越来越少。</b></p> <p class="ql-block"><b>11月17日中午,厦门思明南路,马来西亚的不少友人组团来厦门参加送王船盛事。据悉,此次来厦门参加活动的台湾同胞和马来西亚友人共计有将近200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送王船的队伍,沿途有数千民众围观…</b></p> <p class="ql-block"><b>11月17日下午,巨大的王船经过街头4.4公里的巡游,终于来到环岛路书法广场海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海边书法广场沙滩祀福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儿童们的表演</b></p> <p class="ql-block"><b>海滩参与祭祀活动人在敲锣打鼓</b></p> <p class="ql-block"><b>书法广场海边沙滩观看的人群</b></p> <p class="ql-block"><b>王船已到达海滩,准备就绪等待焚烧。</b></p> <p class="ql-block"><b>11月17日下午,厦门环岛路书法广场海滩,王船经过半小时的焚烧后,基本框架还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正在燃烧的王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船化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b></p> <p class="ql-block"><b>11月17日傍晚,厦门环岛路书法广场海滩,王船经过1个多小时的焚烧后,已化为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民间送王船习俗:</b></p><p class="ql-block"><b>福建沿海渔村的传统民俗活动,通过祭海神、悼念海上遇难的英灵,祈求出海平安和渔发利市,寄托了渔民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王爷”起源之说颇多,以王爷是代表天帝巡按人间善恶大神说为著。供奉王爷之庙多称“代天府”,王爷亦称为“代天巡狩”。送王船是送瘟祈福的民间信俗仪式活动,清康熙年间《台海使槎录》卷二载:“三年王船,备物建醮。”乾隆《海澄县志》详细记载了己丑年(1769)冬举办的送王船仪式。</b></p><p class="ql-block"><b>闽台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传说尚无定论,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间。2004年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送的是第148任王爷,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b></p><p class="ql-block"><b>民俗内容</b></p><p class="ql-block"><b>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制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制成,或是纸制,把王爷请上王船,载上柴、米、油、盐以至各项生活用品等实物,在海边焚烧。</b></p><p class="ql-block"><b>由于王爷信仰是闽南地区主要的民间信仰形态之一,故几乎每个社区都有王爷宫。王爷主要通过信众举行“迎王”“送王”的仪式,在特定的时间到社区巡狩驱邪散福,之后再返回天庭,故很多王爷宫并没有供奉王爷的神像,而是由“代天巡狩”之匾或者八仙彩代之。“送王”仪式中往往有王船祭,根据村庄的经济实力强弱,仪式规模也有不同。</b></p><p class="ql-block"><b>送王船的日期一般在农历十月。在送王的年份,社区的一些人会聚集商议送王船仪式的筹备事宜,这项工作由社区的某一寺庙或某一宗族主持,而参加的人员一般以该庙的祭祀圈信众和该社区的居民为主。</b></p><p class="ql-block"><b>以厦门海沧新垵村为例,送王船仪式主要包括:制造王船,送王船,烧王船等几个连续性的阶段。</b></p><p class="ql-block"><b>1、制造王船</b></p><p class="ql-block"><b>造王船开工的时间不仅要通过占卜确定吉日,还要举行一个小规模的祭奠活动。由于“计一船所费,或逾中人之产”,资金的筹集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据族长介绍,造王船的费用大概有三个主要来源:(1)海外亲属捐赠;(2)宗祠的日常捐赠和香火收入;(3)村民的自发捐赠。待到“送王船”当日,捐赠者的名单会被贴到祠堂外面的显要位置上。负责造王船的工匠,是从泉州等地请来的,从开工到完成大概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一般来讲,在建船过程中,不允许妇孺和闲杂人等接近、触摸船体,以避免污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