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综合化设计与教学,推动高中阶段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指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2023年12月22日至24日,主题为“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江苏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徐志伟)第八次集中研修活动在南京市燕子矶中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省名师工作室成员、省乡村青年骨干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和燕子矶中学语文教师。<br> 22日上午,会议伊始,南京市燕子矶中学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石骏发表活动致辞。他首先对与会教师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此次活动为学校师生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对学校而言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一定会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随后南京市凤凰母语研究所副所长、《七彩语文》杂志社主编朱念在致辞中指出,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不仅关系着语文学科学习方式和课程内容的改变,还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基本理解,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世界的整体理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石骏书记、朱念所长致辞</span></p> 江苏省教育学会原会长、研究员、特级教师杨九俊先生为本次活动带来了第一场主题讲座——《跨学科主题学习:理解与落实》。杨九俊先生在宏观视野下从“跨学科学习是什么”“跨学科学习为什么”和“跨学科学习怎么做”三方面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自己对跨学科学习独到的看法。随后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陆志平先生做了题为“语文课程育人方式与跨学科”的主题讲座。他从“以文化人,学以成人”“文化冲突与重建”和“融合创新,以文化人的新境界”三方面强调了在教学中应该重视通过语文跨学科学习让学生认识完整的现实世界,让学生参与真实社会生活,让学生经历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杨九俊先生做专家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陆志平先生做专家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工作室成员和讲课专家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22日下午,工作室成员和其他与会教师观摩了燕子矶中学四位教师带来的两堂双师展示课。语文老师王成巧和地理老师刘尚延的《宇宙的边疆》双师课,分别从语文和地理学科的角度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宇宙天体运行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人文性和科学性融二为一的重要性。语文老师崔迪和历史老师李航的《六国论》双师课,配合默契,巧妙地让学生从文学和历史两个角度探究六国破灭的原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展示课结束后,授课教师在工作室主持人徐志伟老师的主持下就课堂设计、教学过程、课程反思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说课,分享了他们在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心得感悟,在交流中也促进了学科间的互鉴共进。最后,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高翀骅做专家点评、微型讲座。她指出,跨学科教学基于学科立场而言,在教学中要着力提升学生的知学术语言能力;基于非学科立场而言,在跨学科课堂中要促进学科融合,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探究路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宇宙的边疆》《六国论》双师教学</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工作室主持人徐志伟和授课教师说课阐课</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高翀骅副教授做教学评点、微型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br></p> 23日上午,燕子矶中学作为承办单位向与会教师展示了学校在跨学科学习方面所做的实践与探索。石骏书记代表学校做了《高中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研究》汇报,他从研究源起、实践探索、研究反思、后续行动等四方面分享了学校在跨学科课题研究中的实践探索过程。张艺钟、安留敏、赵艳红、卢荣亮四位教师分别从跨学科学习的实施原则、内容整合、课堂样态、实施困境四方面汇报了自己在跨学科教学中的思考与心得。随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馆长、正高级教师张小兵做了《图书馆“研学中心”构建设想》主题讲座。他从南师附中寻找“读书人”、共建读书“群”、形成读书“场”的阅读观出发,讲述了南师附中在全学科阅读中的具体举措,将与会教师带入读书人的天堂。最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桂华做点评和讲座。郑教授指出,在跨学科研究过程中要以开放的姿态去研究,并为我们揭示了跨学科学习的核心价值,指明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改革方向和实施路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听取燕子矶中学跨学科学习项目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张小兵老师做微型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郑桂华教授做专家评点、微型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工作室成员和讲课专家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23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欣歆做《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定位与实践探索》主题讲座。吴教授以埃舍尔的画作《骑士》为导入,引出了“世界本不分科,分科是教育的需求”的观点。接着她从课程统整的发展历程、跨学科课程的现实驱动力、跨学科相关概念的比较、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等方面全方位地展开了北师大团队在现阶段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果,并给予高中教育阶段跨学科学习具体、可实施的操作建议。随后,浙江省台州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陈隆升教授做了《语文学习任务的综合化设计策略》主题讲座。陈教授从“优化学习任务的综合性情境结构”“通过跨学科促进学习任务综合化”“基于学情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他引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跨学科案例作参考,以绘本中的隐喻和陈忠文老师《喂——出来》的课堂实例为参照,为大家提供了直观的语文学习任务综合化设计策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吴欣歆教授做专家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陈隆升教授做专家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工作室成员和讲课专家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24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朱爱华做了题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与反思”的主题讲座。朱教授结合自己成长和实践经历从跨界学习的历史回眸、现状反思、课程研发、课型研讨、再思考五方面阐述了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方法,启发与会教师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再思考。随后,江苏省语文整合教学研究所所长戴晓娥、常州市第三中学副校长满春燕、常州市新闸中学教师李赞、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校长蒋琳共同带来教研沙龙。她们以“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跨学科学习”为主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热烈讨论,进行思想、理念的碰撞,在深度对话中分享智慧、启迪思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朱爱华教授做专家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戴晓娥、满春燕、李赞、蒋琳做沙龙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工作室成员和讲课专家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本次为期三天的研修活动,加深了工作室成员和其他与会教师对新课标中“任务群教学”“跨学科学习”这些理念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共同成长,为推动任务群教学、跨学科学习的深度开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研修心得</b></p><p class="ql-block"> 围绕跨学科学习的深度教研,名家深耕理论,我辈追光而行。这次学习活动,在省工作室领衔人徐志伟老师的组织下,聆听了杨九俊、陆志平、郑桂华、吴欣歆、陈隆升、高翀骅、戴晓娥、满春燕、张小兵等名家专家的讲座,从各个角度深入领悟了跨学科学习的奥秘以及操作程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的感悟。教研路漫漫,我辈当笃行,每一次研修的过程,总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专业的激荡,一次全面的锻炼,期待这样的活动更多,期待在领衔人的带领下,不断成长,不断突破。(赵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如今这个复杂的时代,我们已经无法自某个单独的学科或领域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相反,只有靠跨界、跨学科的对话,才有可能获得解答。”跨学科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完整的现实世界,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让学生经历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期待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做中学、悟中学、创中学,留下自己的探索印记。(李方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孩子拥有“完整生长”的权利,而跨学科学习正是打破学科壁垒,沟通学生与社会关系的途径。三天的学习,收获满满,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很多问题都不可能是单一学科知识所能解决,我们一直倡导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单单是知识的获取,所以跨学科教学正是这样一条途径。接下来,想要尝试如何将“拼盘”式转化成“杂烩”式,让有意义学习更多地在课堂发生。(刁莲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此次研修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是提升育人质量的一条新途径。我认为“跨学科学习”应该是立足学科的主动跨界。立足学科,让学生拥有系统而扎实的学科知识与方法;主动跨界,综合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多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形成整体把握事物本质的通透能力,最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李江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题确定、要素提取、深度关联、目标设定、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思维提升、评价反思、整全教育……这些关键概念支撑起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设计。虽然在普通高中新课标中未单独设定“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但是在近年学习任务群教学探索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自觉融入跨学科学习的诸多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跨学科学习以更加开阔、包容、融通的姿态,展现了从学科内部走向学科之间乃至无学科的崭新的学习样态,令人振奋!(袁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天的线下培训,让我感受到了活动的高端、前沿。讲座、沙龙等活动的专家来自省内外,有课标组核心成员,有教材的编写者,也有高校教授、省内名家,让人感受到本次活动的高规格。活动围绕“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研讨,主题集中明确,专家们给与会成员带来最前沿的研究。燕子矶中学的几堂有关“跨学科”的现场观摩课,别开生面,引人深思,让我感到“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不只在理论层面,更是可以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发芽生长。(李晨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三天的活动已经结束,虽然很多的概念、理念还在理解和消化中,但是我们都应该感到高兴,高兴的是我们的教育开始真正的关注“问题的解决”“真实的情景”,盖因当我们的学生踏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面对的问题是纷繁芜杂的,这些问题不会界限清晰的分为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学科的融合、思维的贯通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途径。(张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次的学习收获是知晓了“跨学科”的理论源起,清晰了“跨学科”在任务群中的条目体现,基本了解了“跨学科”的呈现样态,最难得的是在教授的指导下,看到了通向正确“跨学科”的路径。感恩学习之机,感谢引路之人。(朱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实”是跨学科学习的出发点和旨归。跨学科学习直面复杂的真问题,需要本学科以外多学科知识、素养的融合和作用。跨学科学习需要将学生置于真实生活情境中,提升真问题解决能力。在跨学科教学方面,我们需要真尝试、真改变、真精通。(张成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学习在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无疑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目前单师授课为主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不断提升并有所延伸。高阶理论的学习能获得素养的提升,之后的实践探索可能更为重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探索,稳步前进,这便是我们一线教师接下来的应然与必然了。(庄燕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小兵老师的《全科阅读的探索与实践》讲座,让我领悟到学科、知识、学生与图书馆里的书籍一样,本就具有多重属性,彼此关联。用不断地重组、激活取代孤立、静止、片面,才能有教育流动的活水,才能有人的全面发展。我想这也许就是跨学科学习的本心所在。(郑冬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一旦离开学校生活,他们面对的就是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这种无法预约的复杂性并非学校学习手册上的习题存在。教师播种的更多的应该是思维之种、思想之种、方法之种、情感之种……我们需要完整育人。”我非常喜欢朱爱华老师讲座中的这段话,分科抑或跨学科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于能更好适应时代的“人的完成”!当今时代需要学科融合素养的人才,而作为一个高中教师,如何在守好本学科教学的同时,进行跨学科理念的融入与践行,是我接下去要思考的问题。(翁建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爱华老师不仅对跨学科学习进行了理论思考和总结,而且带着南师大的研究生探索和实践了大量案例,并从九个方面对案例和实践进行了理论提炼。她的实干精神和研究思路,给我如何让跨学科学习在一线课堂落地,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和路径。(李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次研修聚焦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多位课标组专家,如陆志平老师、吴欣歆老师、郑桂华老师现身说法,从源头上指明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跨学科不仅仅是学习方式和手段,也是学习的内容和任务,是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实质,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跨学科也不仅仅是多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以本学科为核心主体,利用、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提升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只有厘清这样的特点,才能在实践中不走弯路,而朱爱华、戴晓娥、满春燕、张小兵等老师分享的众多实践案例,也让本次研修更加具体可感可知可行。(庞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