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7年美国记者斯诺拍的毛泽东、周恩来、博古高清彩照,经过长征,红军从30万人减少到3万人,但他们仍然对革命创业充满信心。</p> <p class="ql-block">1938年,武汉汉口中共中央长江局,周恩来于办公室悬挂的马克思画像前留影。 罗伯特·卡帕/摄</p> <p class="ql-block">长征到达陕北时的周恩来。斯诺摄影</p> <p class="ql-block">哈里森·福尔曼摄影,1944年延安</p> <p class="ql-block">1973年,浙江杭州,周恩来陪同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蓬皮杜游览西湖。布鲁诺·巴贝/摄</p> <p class="ql-block">摄影:布鲁诺·巴贝</p> <p class="ql-block">摄影:布鲁诺·巴贝</p> <p class="ql-block">1957年,北京,周恩来总理在招待波兰总理约瑟夫·西伦凯维茨的接待会上 | 摄影:马克·吕布</p> <p class="ql-block">1957年,北京,毛泽东与周恩来。马克·吕布/摄</p> <p class="ql-block">1965年 | 摄影:马克·吕布</p> <p class="ql-block">1971年 | 摄影:马克·吕布</p> <p class="ql-block">沉思中的周恩来,摄影作品名,意大利摄影家焦尔焦·洛蒂摄制于1973年1月9日,地点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照片上的周恩来微侧身躯,面容刚毅,双眉微蹙,眉峰间凝聚着无穷的魄力、意志和信心——这幅照片是记录周恩来晚年形象的一幅风靡世界之经典作品;1973年,意大利政府将这幅摄影作品的原版照片(长69厘米、宽53厘米)作为国礼赠送给周恩来,后珍藏于国际友谊博物馆;1974年,此作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认识世界奖”;获奖原因为:照片逼真地刻划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用光、构图都有独到之处,巧妙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性格。</p> <p class="ql-block">这组周总理的老照片,就是Robert Carl Cohen在北京的一次外事活动中所拍摄。1957年美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1957年美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1957年美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1957年美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1957年美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1957年美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1957年美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周总理</p> <p class="ql-block">这组周总理的老照片,就是Robert Carl Cohen在北京的一次外事活动中所拍摄。</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北京人民大大会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勒内·布里/摄</p> <p class="ql-block">珍贵的照片:哈里森·福尔曼镜头下的延安(1944年)</p><p class="ql-block">哈里森·福尔曼是一位中国人民不能忘记的朋友,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1944年夏,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冲破重重阻碍,从国民党控制下的重庆一路北上,到达延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战地采访,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抗战圣地延安,报道了模范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及艰苦卓绝、英勇抗日的八路军,写下了轰动中外的《红色中国报道》(此书后来被译为《北行漫记》)。这部作品被誉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不仅如此,福尔曼还把自己在1944年8月到10月采访晋绥边区拍摄的照片编辑成书,出版了《西行漫影》画册。</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彭德怀</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哈里森·福尔曼,1944年</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朱德</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p> <p class="ql-block">贺龙</p> <p class="ql-block">陈毅</p> <p class="ql-block">林彪</p> <p class="ql-block">聂荣臻</p> <p class="ql-block">王震</p> <p class="ql-block">博古</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彭德怀,朱德,叶剑英,聂荣臻,陈毅,1944</p> <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彭德怀的妻子浦安修,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朱德的妻子康克清,1944年</p> <p class="ql-block">马克·吕布镜头下的中国</p><p class="ql-block">马克·吕布从1957年起22次访问中国,他是1949年后第一个进入中国的西方摄影师,多年来他观察和记录了中国的转变。</p><p class="ql-block">在中国,马克·吕布一直被当作纪实摄影之父来谈论,享有至尊的地位。他来中国多达22次,1956年底,在香港开往广州的火车上,马克·吕布拍摄了他在中国的第一张照片;2010年3月,他的回顾展“直觉的瞬间”在上海美术馆举行,演讲现场,热情的影迷险些酿成一场骚乱,但在展览的间隙里,时年87岁的他仍然冒着严寒,一大早爬到上海大厦楼顶,用颤抖的双手继续记录这个他喜爱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家,尽管他知道,今后不再有体力拍摄中国了。</p><p class="ql-block">北京饭店,波兰总理约·西伦凯维兹访华期间,1957</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向波兰总理夫人敬酒,1957</p> <p class="ql-block">北京饭店,波兰总理约·西伦凯维兹访华期间,1957年</p><p class="ql-block">▲我成为被邀请参加宴会的600人中的一员,毛泽东出席了宴会。宴会在北京饭店举行,用的是银餐具,在旧城区一家国营店里可以买到。在参加宴会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长征时期的英雄,毛泽东敬酒时,他们都赶紧模仿着毛举杯,然后很费劲地用着西餐的刀叉。作为出席宴会的唯一一位外国摄影师,我曾接到了一条神秘的禁令:不得从正面拍摄这个伟大的“舵手”。但无论如何,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我还是拍到了一点东西:从正面,拍到了毛泽东在喝一杯茅台酒。</p> <p class="ql-block">北京饭店,波兰总理约·西伦凯维兹访华期间,1957</p> <p class="ql-block">北京,接受马克吕布采访时的周恩来,1965</p><p class="ql-block">▲晚上10点30分,来车将我们从饭店接走,采访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周恩来习惯在夜间工作。一见面,他就问我从上一次访问到现在,中国有没有什么变化,显然,他对我的一切都很熟悉,这让我吃惊。我像一名害羞的小学生那样站起来,咕哝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回答。他跟我们谈了1954年他参加日内瓦和平谈判时的情况,以及对印度支那分成柬埔寨、老挝、越南北方几块的看法。1954年时的美国国务卿是杜勒斯,他们相遇的时候,周向杜勒斯伸手握手,但杜勒斯没有理他,因为不想握一只共产主义的手。周准备握手的姿势就尴尬地停在那儿,我们了解到这一伤害直到1965年还鲜活地在这位中国总理的心里——而他向来是以礼仪优雅广为人知的。</p> <p class="ql-block">北京,1971</p> <p class="ql-block">北京,1971</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对来访的法国国民议会代表团说:“当年在巴黎的时候,我的确在学习;第一,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第二,学习了列宁主义。”同时,他伸出了两个指头。</p> <p class="ql-block">北京,颐和园,197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