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门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区南部2公里处,海拔421米,虽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势巍峨,漫山松柏,景观棋布,宛如一个巨大的盆景端放城南,以它美丽、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环境而独具风貌。</p><p class="ql-block"> 山顶有一个南北贯通的天然穴洞——云门洞,洞高约3米,宽约4米,深6米余。远望如高悬于天空的明镜,拱壁镶嵌。每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将山顶的亭台楼阁托于滚滚云海之上,犹如仙境一般,故被称为“云门仙境”,又称“云门拱壁”,为古青州胜景之一,云门山也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在云门山巅之阴,有一海内罕见的巨大摩崖石刻“寿”字,人称“云门献寿”。</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为衡王朱戴圭祝寿,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以“寿比南山”之意,在山阴处摩崖上镌刻了国内外罕见的大“寿”字以讨好衡王。“寿”字,字体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米,宽3.7米,仅“寿”字下面的“寸”字就高达2.23米。所以有“人无寸高”、“寿比南山”之说。</p> <p class="ql-block">望寿阁</p><p class="ql-block"> “望寿阁”,原为元朝时期的“灵官庙”,后毁于战火,1984年重修。因这里与山顶的“寿”字遥遥相望,于是更名为“望寿阁”。阁内的正殿建于悬崖之上,高大宏伟,古朴壮观,正门匾额上书“望寿阁”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殿内供奉福、禄、寿三星,东西两边的厢房里供奉关公和财神,许多游客喜欢在此进香拜神,希冀自己和家人一生平安,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石窟造像</p><p class="ql-block"> 云门仙境,历来颇得佛、道两教青睐。隋唐时期,佛教兴盛,这里就成为佛门弟子的胜地。据《新唐书》记载:</p><p class="ql-block"> 云门山的阳坡有大小石窟5个,造像272尊。这些造像,虽经一千余年的风雨侵蚀,战火洗劫,但大部分完好,现已成为研究古代佛教艺术和当时造型艺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是我国东部现存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p><p class="ql-block"> 造像主要为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也有力士、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像,还有供养人像等。这些石造像,多数附有准确的记年。仅第一窟的小龛中就有“开皇九年”、“开皇十年”、“开皇十八年”、仁寿二年”等题记10余处。左边为20世纪30年代的云门石窟,右为现存的云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 云门山早在隋、唐、宋时期就深受佛、道两家的青睐。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处,石佛二百七十二尊,历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题刻、碑碣,遍布云门山摩崖。</p><p class="ql-block"> 诗人王心鉴《游云门山》:“闲访云门山,悠然踏龟鳞。移步皆苍翠,招手即白云。勿扰陈抟梦,恍闻范公吟。明月照青州,仙境蜕俗痕。”这首诗把青州描绘成了个天上人间。</p> <p class="ql-block"> 云门山山势两面对称,宛如一顶乌纱帽,中间是主峰大云顶,两边的纱帽翅是指东峰与西峰。</p><p class="ql-block"> 东峰称望海峰向东延伸,上建有东阆风亭,俗称望海亭,是云门山上一大名胜,东观日出云海,西望驼山群峰,南赏劈峰夕照,北眺青州古城,别有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 西峰名射神台,又称西大顶,上有平台,四周陡峭险峻,下面的悬崖称为“阎王鼻子”,因为相传为冯梦龙《三言二拍》中《李道人独步云门》中,李清最后的舍身升仙之处,所以称为“舍身台”,后来谐音为“射神台”。</p><p class="ql-block"> 另外,东面望海峰下又有一小配峰,成马鞍形,称马鞍山;西面射神台下有一小配峰,称小山,整座山成完美的对称形状。</p> <p class="ql-block"> 云门山上拜佛,实际上拜的是“三仙玉女祠”,拜佛的目的多在求子。求子的形式除了别处也有的“拴娃娃”之外,还有一种“抱狮抱”,庙会上舞狮,舞至极热闹时,大狮子生出一个由小孩扮演的小狮子,求子的人赶紧抱了回家,让媳妇搂抱片刻,再给小狮子吃一口奶,若碰巧果真生了孩子,这孩子的小名便叫“狮抱头”。至于拜清官、品书法,一在范公亭,拜的是曾任青州太守的范仲淹,一在玲珑山,看的是北魏郑道昭留下的题铭石刻。</p> <p class="ql-block"> 位于云门山巅的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明代全石无梁建筑,匠工非凡。修复的“望寿阁”,东西“阆风亭”,给游人又添了新的乐趣。云门山不仅有佛窟,还有不可多见的“道洞”。洞雕有宋道教首领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的卧石像一尊。据传说也是寿的象征,吉的祥物,是与山上的大寿字一缘而来。老百姓有云:“摸摸陈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陈抟腚,一辈子不生病”。</p> <p class="ql-block"> 云门山早就为历代名人所重视,山上断崖峭壁间,遍布历代文人名士的摩崖题刻和碑碣。权欲熏心的武则天十分赏识,她下令将《大云经》颁布天下,并且吩咐在长安、洛阳及诸州各建大云寺一座。云门山前崖壁上的“云门山大云寺”题刻还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益都县图志》亦有“龙兴寺,在城西北隅。北齐武平四年赐南阳寺,隋开皇元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改名大云,玄宗开元十八年始号龙兴。”由此可见,大云寺之名起源于武则天时,而当时青州的大云寺即原南阳寺。在明朝景泰年间,又将云门山后的大云寺徙建山南麓。云门山前的山谷中,尚存当时大云寺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诗词</p><p class="ql-block">《晚春登大云寺南楼赠常禅师》(白居易)</p><p class="ql-block">花尽头新白,登楼意若何?</p><p class="ql-block">岁时春日少,世界苦人多。</p><p class="ql-block">愁醉非因酒,悲吟不是歌。</p><p class="ql-block">求师治此病,唯劝读楞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云门山》(王心鉴)</p><p class="ql-block">闲访云门山,悠然踏龟鳞。</p><p class="ql-block">移步皆苍翠,招手即白云。</p><p class="ql-block">勿扰陈抟梦,恍闻范公吟。</p><p class="ql-block">明月照青州,仙境蜕俗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