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堂

孟令武

<p class="ql-block">“叶问堂”设在“佛山祖庙(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葉問堂”门很小,叶问名声很大。</p> <p class="ql-block">陈设很简朴</p> <p class="ql-block">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咏春传正统 华夏振雄风</p> <p class="ql-block">叶问与咏春文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叶问大事年表</span></p><p class="ql-block"><b>1893年</b></p><p class="ql-block">10月10日出生于广东佛山。</p><p class="ql-block"><b>1898年</b></p><p class="ql-block">在佛山园大街云草私塾读书。</p><p class="ql-block"><b>1899-1905年</b></p><p class="ql-block">在佛山桑园叶家宗祠同陈华顺(绰号"找钱华")习咏春拳。</p><p class="ql-block"><b>1905-1907年</b></p><p class="ql-block">遵师嘱在佛山普君墟线香街吴仲素武馆学技,当时在武馆习武的还有阮奇山,姚才等,此三人被誉为"咏春三雄"。</p><p class="ql-block"><b>1908年</b></p><p class="ql-block">赴港求学,就读于赤柱圣士提返书院。</p><p class="ql-block"><b>1909-1913年</b></p><p class="ql-block">在香港随梁璧(又名"先生蟹",梁赞次子)深造咏春近四年。</p><p class="ql-block"><b>1914-1931年</b></p><p class="ql-block">在佛山、广州的军警界工作。此段时期佛山叶问之名 为南国武林所熟知。</p><p class="ql-block"><b>1937-1945年</b></p><p class="ql-block">生活十分艰难,幸赖好友周清泉不时接济,为报其恩,于1941-1943年间在佛山永安路联昌花纱行内教周光耀(周清泉之子)、郭富、伦佳等学拳,这批人成为叶问的第一批门徒。</p><p class="ql-block"><b>1949年</b></p><p class="ql-block">经澳门到了香港。</p><p class="ql-block"><b>1950年</b></p><p class="ql-block">由李民介绍,在香港九龙大南街饭店职工总会开设第一个咏春班,著名弟子梁相、骆耀等在此学拳。</p><p class="ql-block"><b>1953-1954年</b></p><p class="ql-block">在香港海壇街开设拳馆,著名弟子黄淳樑、王桥、王作、伍灿等在此学拳。</p><p class="ql-block"><b>1955-1957年</b></p><p class="ql-block">将拳馆迁至九龙油麻地利达街,功夫巨星李小龙即于此学拳。</p><p class="ql-block"><b>1957-1962年</b></p><p class="ql-block">将拳馆搬至香港李郑屋村,著名弟子麦普、杨熙、梅逸、何金铭等在此学拳。</p><p class="ql-block"><b>1968年</b></p><p class="ql-block">主持香港咏春体育会功夫班。</p><p class="ql-block"><b>1965-1972年</b></p><p class="ql-block">返回通菜街住所,因年事已高,只作个别教授。</p><p class="ql-block"><b>1972年</b></p><p class="ql-block">12月1日病逝于香港通菜街家中,享年七十九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叶问,一位武者,</p><p class="ql-block">更是一代宗师,一代武魂。</p><p class="ql-block">咏春,一个拳种,</p><p class="ql-block">承载一种精神,一种文化。</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把武术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其尚武智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神形兼备的风采,它培养了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叶问的武道一生是弘扬中华民族武术思想的一生。叶问在认识、掌握、发展和弘扬咏春拳的过程中,坚持不断探索、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不仅致力于防身御敌、制人取胜的技击艺术传播,更将中国武术精神予以发扬。</p><p class="ql-block">自叶问而发扬光大的咏春拳,经叶门嫡传和再传弟子的不断发展和推广,使之与时俱进,走向了世界,形成了更为开放、包容的特质,在中华武林中形成了独特的咏春文化。</p><p class="ql-block">咏春拳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举办这个展览正是道家过展示叶问的一生修为来达到激励民气、振奋武魂,增强民族凝聚的目的,衷心祝愿中华武术在武术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中迈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b>世界武术</b></p><p class="ql-block">巴西柔术、韩国武术(跆拳道)、日本武术(合气道、空手道、柔道、剑道、相扑、弓道)</p><p class="ql-block"><b>中华武术</b></p><p class="ql-block">少林派、武当派、咏春拳、心意拳、八卦掌、意学、通背拳、八极拳、卢氏结构、抟气心法、轨迹拳学、蔡李佛拳、洪拳、龙形拳、鹰爪拳</p><p class="ql-block">形意拳、宋氏形意拳、车氏形意拳</p><p class="ql-block">太极拳: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林一技</span></p><p class="ql-block"><b>第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武林绝技号咏春,</p><p class="ql-block">刚柔相济泣鬼神。</p><p class="ql-block">寸劲突发迅雷疾,</p><p class="ql-block">凤眼柳叶慑鬼魂。</p><p class="ql-block">佛山咏春拳以其刚柔并济、寸劲突发的绝技在中华武术的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叶问,以其仁厚宽宏的武德与精湛绝伦的武艺,吸引了海内外各阶层人士跟随习武,弘扬和光大了咏春拳,使之成为中华武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叶门之下,桃李盈门、高徒辈出,李小龙即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咏春拳由此从佛山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拳种之一,在世界武林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代宗师</span></p><p class="ql-block">叶问(1893-1972年),原名叶继问,佛山桑园叶氏家族人,自幼天资聪颖,叶问从小师从佛山咏春拳宗师梁赞的首徒陈华顺(绰号"找钱华")学习咏春拳,后又随吴仲素、梁赞之子梁璧习武,技艺日渐精湛。1949年他赴港定居,设馆授徒,一直致力于咏春拳的推广与普及。</p><p class="ql-block">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对叶问武德武艺之炼成有着关键影响。叶问的习武一生是其渐入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境界的一生,充分展现了"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武德和高超晴湛的武艺之融汇结合,体现了不断追求超越自己的可贵的竞争与创造精神。</p> <p class="ql-block">鹤山古劳梁赞故居,梁赞是佛山咏春拳的开山祖师,有“佛山赞先生”之誊。</p><p class="ql-block">陈华顺故居旧址,陈华顺是梁赞的首徒,叶问的师傅,因曾以找钱为业,故有“找钱华”之称。</p> <p class="ql-block">1949年,叶问初到香港。</p><p class="ql-block">九龙大南街饭店职工总会——叶问赴港后开设第一个咏春班之处。</p> <p class="ql-block">香港大埔道61号兴业大厦,1962~1963年间,叶问曾在此授拳。</p><p class="ql-block">香港李郑村屋,1957~1962年间叶问曾在此授拳,著名弟子梅逸就在此习技。</p><p class="ql-block">九龙汝洲街三太子庙</p><p class="ql-block">香港通菜街 叶问墓前</p><p class="ql-block">香港咏春体育会</p> <p class="ql-block">徇徇儒者</p> <p class="ql-block"><b>第二单元</b></p><p class="ql-block">叶问出生于佛山的世家望族,从小在私塾中接受严格的传统儒家教育,后就读于香港名校圣士提返书院,接受力学、几何学等现代科学教育,可谓文武兼修。叶问一生以"沉默是金,能屈能伸,守口如瓶,静观其变"为处世格言,始终坚持"习武先立品"、"重节而轻利"的高尚武德和气节,以其"谦谦君子,徇徇若儒者"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武术家的一个典范。</p><p class="ql-block">佛山笑尘寰,叶问常去喝茶的酒楼,并在此结识了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叶问在书法家伍蕃书的“咏春绝技”四字前留影。</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叶问在香港照相馆。</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叶问在朋友寿宴上。</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叶问在香港家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咏春绝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叶问师傅惠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伯棠 敬赠 顺德 伍蕃 书</span></p> <p class="ql-block">叶问与两个孙子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闲暇小憩</p> <p class="ql-block">叶问七十华诞聚会,部分门人合影。</p><p class="ql-block">叶问七十八华诞聚会,部分门人合影。</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叶问的生日聚会(左一,书法家伍蕃;左四,好友张伯棠)。</p><p class="ql-block">叶问在生日聚会上准备切生日蛋糕。</p> <p class="ql-block">叶问与叶正夫妇和两个孙子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叶问与儿孙在一起(左一,叶准;右一,叶正)</p><p class="ql-block">叶问在生日会上挥亳签名,尽显儒雅风釆。</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叶问与儿子叶准(右)、叶正(左)合影</p><p class="ql-block">叶问与儿子和徒弟,摄于香港。</p> <p class="ql-block">叶问书房复原场景</p><p class="ql-block">咏到老树婆娑叶茂枝繁花烂漫,</p><p class="ql-block">春来桃李璀璨红嫣紫姹绿晶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武坛名师</span></p><p class="ql-block"><b>第三单元</b></p><p class="ql-block">叶问的教拳方式,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和基本功训练,并注意不断吸收力学、几何学原理来解释咏春之法度,扬弃了传统武学中涉及五行、八卦等深奥晦涩的词语,使拳理更简明易懂,同时对训练器械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成为武坛的一代名师。</p><p class="ql-block">叶问演式的咏春“小念头”、“寻桥”、“标指”</p> <p class="ql-block">叶问之子叶正与洋弟子对练咏春“六点半棍”,六点半棍法据传是由梁赞从少林弟子梁二娣处学习而来。</p><p class="ql-block">叶问演式的咏春木人桩,木人桩是用来训练徒手搏击的一种重要的咏春练习器械。</p><p class="ql-block">叶问演式的咏春“八斩刀”,八斩刀是咏春独有刀法,以快、准、招式简单直接为特点。</p><p class="ql-block">叶问在指导弟子练习咏春木人桩。</p><p class="ql-block">叶问与徒弟周乐治在对练咏春“黏手”,黏手是咏春派的独特武技,其主要作用是培养练习者防守和攻击的应变能力。</p><p class="ql-block">叶氏门人运用三角、几何学原理解释咏春招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蜚声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b>第四单元</b></p><p class="ql-block">身怀绝技,德怀天下,</p><p class="ql-block">心有广宇,名驰世界。</p><p class="ql-block">叶问不仅是一位拳师,更是一位国术大师;不只是一介武夫,更是一代宗师,他以其高尚的武术精神滋养和培育了无数的武林后学,其嫡传和再传弟子分布于世界各地,创立了数以千计的咏春武术组织及咏春文化机构,如香港的咏春体育会、叶问国术总会,美国的叶问咏春博物馆,英、德、新西兰、南非、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咏春拳馆,在澳大利亚还有政府颁发高级文凭的国际咏春学院。</p><p class="ql-block">在叶问武术精神的光照下,咏春拳在海外广泛地开花结果,从佛山古镇走向了世界。</p> <p class="ql-block">墙窟展品有点高</p> <p class="ql-block">叶问功夫演式陶塑像</p> <p class="ql-block">叶问使用过的咏春八斩刀</p> <p class="ql-block">叶问塑像</p> <p class="ql-block">叶问使用过的咏春六点半棍</p> <p class="ql-block">1955年澳门春节联欢。</p><p class="ql-block">1961年,叶问与咏春派九龙巴士学员春节联欢留影。</p><p class="ql-block">1967年,叶问主持香港伊利莎白医院咏春班开幕式。</p><p class="ql-block">1970年,香港中国国术总会第一届主席邓生(叶问左侧白衫者)拜会咏春堂。</p><p class="ql-block">1970年香港中国国术总会成立大会委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叶问与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念佛山人(许凯如)</p><p class="ql-block">叶问与咏春名家朱仲文(左三)</p><p class="ql-block">叶问与香港咏春体育会创办人陈德超(左一)、杨淙瀚(左二)、屈榕生(右二)、许绍昌(右一)在其生日会上合影。</p><p class="ql-block">叶问与第一届香港中国国术总会主席、著名弟子邓生(右一)</p><p class="ql-block">叶问与香港道派创办人陈斗(左一)</p><p class="ql-block">前沙特阿拉伯王子多根(前排左四)和他的咏春教练郑忠(前排右一)一行访问香港咏春体育会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叶问与“咏春文胆”李民</p><p class="ql-block">叶问与大弟子梁相(右一)及其徒弟合影。</p><p class="ql-block">叶问与著名弟子黄淳樑(左三)</p> <p class="ql-block">叶问与著名弟子麦普(左,现在美国三藩市)、儿子叶正(中了合影。</p><p class="ql-block">叶问与早期的四位女弟子</p><p class="ql-block">叶问与早期弟子文少雄</p><p class="ql-block">叶问与著名弟子叶步青</p> <p class="ql-block">叶问与著名弟子伍灿(右)、王作(左)合影。</p><p class="ql-block">叶问与著名弟子邓生(右一)、蓝贤发(左一)合影。</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叶问与著名弟子冯汉(右,现授拳于加拿大)、黄纪民(左)合影。</p><p class="ql-block">叶问与嫡系弟子李乾钦合影。</p><p class="ql-block">叶问(前中)与其徒弟王作、萧煜民1956年摄于油麻地利达街。</p> <p class="ql-block">1967年叶问为佛山馆弟子何联开张的酒楼剪彩。</p><p class="ql-block">1972年底叶问仙逝。</p><p class="ql-block">叶问的徒弟在守灵,腰系白纱带表明是其徒弟身份。</p><p class="ql-block">香港中国国术总会会长陈汉忠代表国总拜祭灵堂。</p><p class="ql-block">著名弟子梁相(左三)、邓生(左二)拜祭灵堂。</p><p class="ql-block">猴拳王、香港“大圣劈挂”派掌门人陈秀中拜祭灵堂。</p> <p class="ql-block">香港武术界各派著名人士为叶问扶灵:陈汉忠(右前一,洪拳)、林焕光(右前二,龙形)、谢荣斌(左前一,蔡李佛)、陆智夫(左前二,白鹤派)。</p><p class="ql-block">香港功夫界前辈谭汉(中)拜祭灵堂。</p><p class="ql-block">凌振邦(前一)、石坚(前二)瞻仰叶问遗容。</p><p class="ql-block">徒孙狄龙、黎应就瞻仰叶问遗容。</p><p class="ql-block">功夫巨星李小龙(左三)在叶问灵堂上香拜祭。</p><p class="ql-block">李小龙拜祭叶问灵堂时签下奠仪。</p><p class="ql-block">叶问之墓</p> <p class="ql-block">叶问木人桩演式图</p><p class="ql-block">书刊杂志</p> <p class="ql-block">叶问堂筹建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木人桩演式</p> <p class="ql-block">叶问故居复原场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詠春祖训</span></p><p class="ql-block">一守紀律崇尚武德</p><p class="ql-block">二明禮義愛國尊親</p><p class="ql-block">三愛同學團結樂群</p><p class="ql-block">四節色慾保守精神</p><p class="ql-block">五勤練習技不離身</p><p class="ql-block">六學養氣戒濫鬥爭</p><p class="ql-block">七常處世態度溫文</p><p class="ql-block">八扶弱小以武輔仁</p><p class="ql-block">九繼先緒謹持祖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第二部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叶门群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位叶问,一门群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叶问的成就不只在于他一人之身,更重要是造就了叶门旗下的咏春群体,凭借着叶门群英代代相传,延续了贵和尚中、友善待人、团结和公平竞争的武术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华武术精神以"仁"为核心,在中国不断崛起的新时代,在全球化发展不断加快的今天,探索传统武术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汇契合,对于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本展览选取了叶问的部分著名弟子,以展示叶问一门所传承的友爱、忠诚、勤奋、谦虚的忠厚品质,希望通过叶门群英的言行,启发后人如何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怎样建立一个更团结、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嫡传弟子</span></p><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b></p><p class="ql-block">叶问的嫡传弟子有数百人,他们不仅直接继承了叶问的武艺绝学,同时秉承叶门的武术精神,恪守叶门的武学传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咏春拳发扬光大,以开阔的胸襟,让叶问咏春拳的影响扩大到世界各地,展现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性。</p><p class="ql-block"><b>一、梁相</b></p><p class="ql-block">梁相(1918-1977年),原籍佛山南海盐步,曾先后研习"龙形摩桥"和"蔡李佛"拳术,且有相当造诣。1950年,梁相投入叶问门下,成为叶问在港之首徒。他资敏勤修,尽得咏春神髓,蔚为咏春拳艺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梁相为发扬咏春拳术感力以赴,曾于港澳两地设馆授徒,造就不少人才。如今,梁相的徒子徒孙已遍及世界各地,为传播中国武术文化建树良多。</p> <p class="ql-block"><b>二、黄淳樑</b></p><p class="ql-block">黄淳樑(1935-1997年),原籍顺德杏坛。1954年,黄淳樑在香港慕名向叶问拜师学艺,他付出了比同门多倍的努力,苦练不缀,武艺突飞猛进,为武林所瞩目。</p><p class="ql-block">黄淳樑1969年、1971年先后设立"黄淳樑咏春拳馆"、"黄淳樑国术会",培养了大批咏春高徒。随着黄淳樑在武林名声鹊起,海外不同国籍的咏春爱好者纷至沓来,求学者极一时之盛。</p><p class="ql-block">此外,他还积多年之心得撰写文章,为咏春拳的继承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三、招允</b></p><p class="ql-block">招允(1922-1974年),广东佛山人,自幼酷爱武术,八岁时拜咏春名师招就习拳,小有名气。</p><p class="ql-block">1949年定居香港后,招允又习技于心仪已久的叶问,拳技有了质的飞跃。其后,他在香港设立了"侨港招允咏春体育会",弟子满门;不少颇负盛名的香港影视界武打明星便出自其门下,加拿大、美国等地均有其弟子在传授咏春拳术。</p><p class="ql-block">1996年,黄淳樑弟子周星驰(左二)出席首届咏春门人聚会。</p> <p class="ql-block"><b>四、梅逸</b></p><p class="ql-block">梅逸(1938-2001年),原籍广东台山端芬。梅逸自幼尚武,后慕名到港随叶问习技。1965年,他在香港创立了"咏春梅逸国术健身学院",主教多年,桃李盈门。</p><p class="ql-block">1973年,梅逸挟技侨居美国,在纽约继续设馆授徒。他常年到多个国家开办咏春培训班,慕名从学者甚众,其弟子技成后亦在世界各地设馆授徒。他力主门下弟子"尊师重道、执礼恭谨",深得同行与门人敬重。梅逸知识广博,金石、篆刻、书画、文学样样皆通,除常年担任报刊专栏主笔外,还曾被委任为博物馆顾问,可谓文武双馨。</p> <p class="ql-block"><b>五、李小龙</b></p><p class="ql-block">李小龙(1940-1973年),名振藩,祖籍顺德均安,其家族自其祖父辈起定居佛山,祖父李振彪是佛山著名镖局的镖师,父亲李海泉是精通武术的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小龙15岁时在香港随叶问学艺,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咏春拳技。此外,他还先后学习了精武、螳螂、洪拳、白鹤、少林拳等中国传统功夫,挟多种武技于一身。</p><p class="ql-block">1962年李小龙赴美留学,毕业后在西雅图设立了"振藩国术馆"以传授中国功夫。在美期间,他悉心研究,汲中外武技之精华,博采众长,自创"截拳道"。1971年,李小龙返港从事影视业工作,拍摄了多部轰动世界影坛的影片,使中国功夫名扬世界,被誉为"一代功夫之王"。其早年所习的佛山咏春拳,由此起逐渐风靡全球。其相关著作有《截拳道》、《功夫记录》、《二节棍》和《截拳道的研究》等。</p> <p class="ql-block"><b>六、叶准</b></p><p class="ql-block">叶准,叶问长子,1924年生于佛山。叶准七岁起随父习拳,1962年后开始在香港任叶问拳馆助教。叶问去世后,他秉承父业,主持"香港咏春体育会"工作。目前,叶准及其门徒在世界多个国家组织有咏春拳会,常年往来于英、法、意、德、美、加、澳等地进行教学与交流。叶准先生始终为继承先父遗愿,弘扬中华武术而不遗余力。</p><p class="ql-block">有鉴于叶准对推广咏春拳的卓越贡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武术专业小组为此曾向其颁发最高学位——武术院士学位。</p> 七、漏拍了,无法确定哪位,遗憾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叶问次子叶正</p> <p class="ql-block"><b>八、梁挺</b></p><p class="ql-block">梁挺,生于1947年,祖籍广东中山,早期曾受叶问亲自指点。七十年代,梁挺开始创办"国际咏春总部",如今支部遍及五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属下咏春武馆四千多家,多个国家的特种部队教练、世界拳王法兰克·般奴,欧洲泰拳冠军史提芬奴·厉慈、德国的国际空手道亚军基富·简约均拜在梁挺门下。此外,他还以咏春功夫为题材,拍摄了多部电视片集,出版了多本专集,为整理、研究和传播中华武术文化,发展咏春功夫作出了杰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九、李举</b></p><p class="ql-block">李举(1930-2005年),广东佛山人。1957年,李举在港追随叶问学习咏春拳术。叶问身故后,他又得师兄邹子传、伍灿指导。数十年来,李举对咏春拳术不断追求,苦练不辍,武艺日渐精进。</p><p class="ql-block">1981年,李举任香港工联总会咏春教练,任教二十年来,在香港培养了大批咏春弟子,门人遍布香江。</p> <p class="ql-block"><b>十、萧煜民</b></p><p class="ql-block">萧煜民,生于1938年,祖籍广东深圳,龙岡坪地人,自幼热爱武术,1955年17岁时拜叶问门下学习咏春拳术,是叶问早期资深弟子之一。数十年来,他持之以恒,不断探讨、研习咏春拳术,1978年起历任香港咏春体育会董事、秘书和主席等职,叶问堂筹办发起人与创办人之一。为推动咏春拳的发展,萧煜民在香港成立了"萧煜民咏春国术学院",在国内和美国、英国、德國、意大利、澳洲及印尼等国家均设有支部,属下门人众多。</p> <p class="ql-block"><b>十一、徐尚田</b></p><p class="ql-block">徐尚田(1933-2014年),生于广州。1951年起,徐尚田在香港随叶问学习咏春拳术,从饭店工会、海壇街武馆到利达街武馆,时及六年之久;再到自行设馆授徒,历时五十多载。五十多年来,他精心培育后人,对咏春拳之钻研也从未间断,将咏春拳术之心法编写成三册《咏春宝典》。</p><p class="ql-block"><b>十二、骆耀</b></p><p class="ql-block">骆耀(1922-2006年),原籍东莞,1922年生于香港,1950年成为叶问在港首批嫡传弟子之一。1960年起,骆耀开始在港设馆授徒,几十年来他从未间断对咏春拳的传播与研究。1996年,他应邀在香港警察中国武术会教授咏春拳术,在其子骆劲江、骆劲生一同协助下,使咏春拳术享誉香港警界。如今,骆耀弟子已走向世界各地,他们秉承师傅的意愿,将咏春拳术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十三、郭富</p><p class="ql-block">郭富,1921年生于佛山,1940年随叶问练习咏春拳,是叶问在佛山的早期弟子之一。1960年起,郭富开始在广州、顺德、夏滘等地授徒,弟子众多。其子郭伟诺、郭伟湛继承父业,亦在广州、佛山一带传授咏春拳术。目前,郭富已是桃李满园,弟子遍布广州、佛山、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加拿大、美国、泰国、南非、委内瑞拉等地。</p> <p class="ql-block"><b>十四、伦佳</b></p><p class="ql-block">伦佳,1927年生于佛山,1941年师从叶问习咏春拳,是叶问在佛山的早期弟子之一。1959年,伦佳再随师兄郭富习艺,经长年苦练,武技日益提高。自1969年开始授徒至今,伦佳门下弟子众多,且多有建树。此外,每年还有不少海外弟子千里拜师,追随伦老学习武艺,在英国、美国、波兰、阿根廷、澳洲、南非、法国均有其弟子。 </p><p class="ql-block"><b>十五、刘功成</b></p><p class="ql-block">又名刘成,祖籍中山小榄,1947年生于香港,1999年起至今任叶问国术总会主席。他早年拜叶问为师,曾协助叶问教授咏春拳,习艺期间热衷于与不同武术派别切磋,1974年曾以个人身份越级参加台湾举办的国际国术擂台大赛。他长期致力于推动咏春拳一体化以及把中国功夫发扬光大,在咏春及其文化推广上作出了不少贡献;2003年在港成立中国功夫国际学校,推动传统功夫,成为全港少有的大型功夫学校;2004年起,先后带队赴山东、上海、广西、河南及湖北等地展开咏春教学、参加武术比赛,积极在内地推广咏春;2013年,又与香港旅游发展局合作举办咏春拳体验之旅,先后赴英国、德国、意大利、台湾等地方示范咏春拳,把咏春拳发扬海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再传弟子</span></p><p class="ql-block"><b>第二单元</b></p><p class="ql-block">百载风雨,时移易世,叶问之后的一代代咏春名师与弟子们积极活跃在世界舞台之上。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与培育下,在叶问的故乡、咏春拳的根之所在——佛山,咏春之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愈加根深叶茂、枝繁花盛;另一方面,通过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再传弟子们的不懈努力,咏春拳薪火相传、长盛不衰、代有传人,以日益开放与包容的姿态昂首迈入新时代,积极与世界接轨。</p> <p class="ql-block">咏春堂</p><p class="ql-block">咏春传正统</p><p class="ql-block">华夏振雄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咏春香港</span></p><p class="ql-block"><b>第三单元</b></p><p class="ql-block">叶问定居香港后,扎根香港,大力推广咏春拳。自此,从叶问到嫡传弟子,从嫡传弟子到再传弟子,咏春拳在香港不断发展壮大,代代相传下来,从佛山的一个地方拳种传向欧美、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咏春体育会董事与裁判团队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第一届世界咏春仝人大会赠旗(香港咏春体育会捐)</p><p class="ql-block">咏春门人陈咏山参加加拿大2001年全国武术比赛所获金奖奖牌(叶准提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咏春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b>第四单元</b></p><p class="ql-block">一代宗师,谱写了中华武术精神的一个传奇故事。一个拳种,展现了中华武术历史的一个精彩缩影。一门群英,缔造了中华武术传统的一个独特文化。</p><p class="ql-block">咏春拳,在叶问与其嫡弟子、再传弟子共同弘扬光大的过程里不断发展,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咏春文化,高度融汇了时代性、开放性和世界性的新特质。通过不同领域的文学、艺术改编、传唱和推广,咏春文化成为了中华武林中一道独特亮丽的文化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叶问及其叶门群英,立足武林,紧跟时代,面向世界,始终追寻武学的最高境界。有赖于他们始终坚持开拓与推广,如今的咏春拳正充分展现出大武术的精气神,稳攀武学之巅峰,成就了一代中国功夫传奇;更有赖于他们不懈努力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得以向世人展示出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和海纳百川的世界性。</p><p class="ql-block">中华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们鹤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精髓。面对纷纭复杂的当代社会与世界,我们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还需要强大的内在精神、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和健康自信的精神面貌。叶问以及咏春文化的展示陈列,旨在展现叶问以及叶门群英一直以来为弘扬推广中华武术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阐明咏春文化的当代意义——一个充分反映了中华武术文化如何帮助我们面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独特缩影。</p> <p class="ql-block">李连杰的黄飞鸿,甄子丹的叶问,陈国坤的李小龙,已成为亿万影迷心中的经典角色。十分巧合的是,黄飞鸿、叶问、李小龙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中国南派武术发祥地——佛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