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大哥

田红

<p class="ql-block"> 三侄子田磊的这个视频在田家大院家事群发出,引起全群人的关注,远在福州的六侄女田香,在群里询问:"有什么重大活动吗?磊磊哥光拍照,也不配个解说词。"田磊回应:"伯伯倒坟了,我们去帮忙,看能干点什么"。原来是大哥的儿女们,要把大哥的灵柩迁进祖坟了。这个消息让我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之中,大哥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谈,沥沥在目,我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 1937年古历9月24日,大哥出生在米脂县石沟乡田家湾村,一个十分贫穷的家庭里。由于日本鬼子的入侵,国内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国难当头,匹夫有责。1940年父亲参加八路军,奔向抗日最前线,生死未卜。1942年母亲也去延安参加革命工作,为了给田家留个根,奶奶硬是把大哥留在家。从此5岁的大哥便成了留守儿童。到了大哥入学年龄后,母亲才把大哥接在身边,享受上有母亲陪伴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父母有八个儿女。我有5个哥哥,两个妹妹。父母部队转业后,就在米脂县城里安了家。大哥比我整整大二十岁。我不记得大哥曾经和我们兄弟姐妹在城里同过家。只是听母亲说我吃奶的时候,常常爬到大嫂跟前要奶吃,因为母亲奶水少,不够我吃。好心的大嫂把原本给大侄女吃的奶水,分一点给我。所以我觉得大哥大嫂格外亲。大哥高高瘦瘦,端端正正,白白净净,相貌英俊,为人善良,和蔼可亲。大哥很传统,也很封建,旧传统的美德与封建理念集于一身。我的四个嫂子凑在一起,专门和他开玩笑,可他总是正襟危坐,端着大伯子的架子,就是不达理人。惹得全家人哄堂大笑。大哥的家在农村,又在农村小学教学。每逢寒暑假都要回到城里,在父母家小住几天。记忆最深的是每年春节,外地工作的四个哥都回家过年。正月初一二,大哥就从乡下赶来,给父母拜年,在父母家小住。这些天,每天早饭母亲总在桌上摆几个下酒菜,父亲拿出专为儿子们买来的大桶高梁散酒,让他们喝个痛快。兄弟五个觥筹交错,猜拳行令,从早饭开始一直能喝到下午,真是不醉不休。这时候大哥最高兴、最快乐、最放开。</p><p class="ql-block"> 大哥说自己是滴檐水命,天下大雨,滴檐下才有点小水。小时候大哥远离父母,饱受饥饿,孤独无势,养成大哥善良朴素、少言寡语,自强独立的性格。中学毕业后,大哥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十九岁的大哥和十七岁的大嫂喜结良缘,然后就有了比我小八个月的大侄女,过上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没想到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大哥的小家里已有四口人了,大哥的微薄工资,很难维持家庭的支出。政府号召鼓励国家工作人员回农村生活。大哥经过父母的同意,主动要求,回到家乡务农。大哥带着大嫂和一双儿女,回到了农村老家。大哥本身体弱,又没干过农活,艰辛的农村生活很难适应。幸好大哥有个好妻子,大嫂人好心善,吃苦耐劳,给大哥偏㶽另灶,好吃好喝紧着大哥,尽力保重大哥的身体不被压垮;为了让大哥在人前体面,好穿好戴紧着大哥。家里的苦活重活大嫂一肩挑。漫漫人生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难地熬着。后来大哥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重体力农活不干了,但是经济负担并没有减轻。大嫂结连又添一儿两女,艰苦的生活还在继续。再后来大哥转成公办教师,从此大哥的足迹,踏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走进了农村小学的很多教室。大哥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勤勤恳恳,教书育人一辈子,真是桃李满天下。大哥当了公派教师后,经常在外村教学。大嫂又是村干部,很多时候就顾不了家。侄儿侄女们,既要学校上学,又要干家务,还要种自留地。所以大哥的子女都能吃苦、责任性强、懂事、听话、孝顺,从不让大哥大嫂操心。虽然大哥有一份教师工资,大嫂也从不误工,但大哥的日子一直紧巴巴的,两个儿子娶妻生子,三个女儿外嫁他乡,都是一笔笔大的开支。</p><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妹也去大哥家。村上有红白事,到了寒暑假,我们才有机会,跟随父亲或母亲去大哥家。四十华里的路程,全靠步行,父母一般不会带年龄小的去。小时候也有去过,记不太清楚。长大后我们去大哥家的次数就多了,大哥大嫂对我们很热情,小锅小灶好吃的给我们偏吃。五个侄儿侄女,看见我们别提多高兴了,带我们上山摘果子、挖野菜,下河洗衣服、玩水,给我们讲村里的事,我们很喜欢去大哥家。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和二妹骑上自行车去大哥家,五个侄儿侄女,大姑二姑叫个不停,帮我们卸行李,给我们找吃喝,七嘴八舌问这问那,可亲热了。到了我们要走的那天,自行车被锁住了,怎也找不到钥匙,大哥让我们明天再走,他一定能想到办法。到了第二天,钥匙真的找到了。原来为了让我们多住一天,两个侄子把我们的车钥匙藏了起来,大哥是心知肚明。我和二妹感动的热泪盈眶。两个侄儿把我们的自行车从他们家的又高又长的坡上推下来,递给我们,默默地看着我们远去。我抬头望望伫立在高高硷畔上,静静地看着我们的大哥,恋恋不舍地离去。这就是大哥一家人,特别特别亲我们的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大哥进城的日子多了,经常陪父母聊天、赶庙会、看大戏。父亲去世后,大哥回城更勤了,他和妈妈总有说不完的话。子孙绕膝的大哥,有时还在母亲面前撒娇。母亲说儿子不管多大,都是妈妈手中的宝。见到大哥,母亲就特别高兴。</p><p class="ql-block">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大哥刚觉得近期胃不舒服,就被医院诊断为胃癌晚期。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炸在亲人们的心上,大哥的儿女痛不欲生,他们不相信不放弃,要求医生给大哥一个创造奇迹的机会,医生经过手术胸诊后,告诉我们,大哥最多只能活半年,有什么心愿尽量满足他。这一刻我们好无助,一切都无法改变了。大哥出院后,暂住榆林三侄女家,那个夏天,每天晚上我和侄女两家,在世纪广场陪伴在大哥身边,我们聊天,看大电视,希望给他力量,让他有个好心情。因为病情瞒着大哥,要回老家的最后一晚,大哥恋恋不舍地看看世纪广场,说了一声:“广场再见”。我听了特别难受,硬是把泪水憋在眼眶。为了不引起大哥的怀疑,我们没敢和大哥一起照张相,真是这辈子最大的遗撼!清明前夕,再次见到大哥时,大哥已被病痛折磨的骨瘦如柴,烟烟一息了,大哥瘦弱的身子卷屈在炕头,他无力地看看我,没说一个字。我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哽咽地叫了声:"大哥",再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没过几天,就传来大哥去世的噩耗。时光是那么的短暂,生命如此脆弱。和蔼可亲的大哥就此消失在这个世界了。他还不到七十岁,妈妈还在,还等着他孝顺,等着和他聊天、看大戏。大哥的苦日子已经过完,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每每想到以前的点点滴滴,感到扎心的痛。</p><p class="ql-block"> 按照陕北的风俗,母亲在世,大哥的灵柩,不能进入祖坟。大哥被安葬在另一个山头,坟头荒凉、孤单、寂寞。妈妈去世后,侄儿侄女们就筹划给大哥迁坟事宜,愿他在另一个世界与祖宗、父母相伴,安息于九泉之下!种种原因,这个愿望一直在心上悬着……</p> <p class="ql-block">得知大哥要迁坟,兄嫂、姐妹、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之间,微信聊起来了,通过微信讨论,大家一致通过,所有亲人有力出力,无力出钱,大家都想为大哥迁坟出一份力。可是这一行动被争气的大哥儿女们婉拒了。堂弟堂妹表弟表妹们,只能委托在米脂的哥哥们,买一些吃的喝的,慰问在坟地上干活的土工和哥哥、姐夫们,以此表达一下,他(她)们想帮忙的一点心意。</p> <p class="ql-block">远在咸阳的四哥,一直牵掛着为大哥迁坟的事。从微信上得知大哥的灵柩要入祖坟了,四哥特别关注,这是四哥写的观后感,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既真实又顺口,平时家人们就特别喜欢四哥的诗歌,我也尽量用他的诗,表现这次活动的场景和感想。</p> <p class="ql-block">这是坟地施工现场,三侄儿田磊风趣、幽默,把死气沉沉的打坟工地,调动的活力四射,让大家觉得干活一点也不累。</p> <p class="ql-block">这个通知一出,在榆林住的三辈女客们陆续出发,赶晚饭都到达了老家大侄儿、二侄儿家。两家一排10孔大石窑,寒冬十月,烧暖四孔。土工、客人、家人,吃的一样的饭,羊肉饺子,羊肉粉汤,来一波人,上一波饭。美味的饺子,滚烫的粉汤,吃到人肚皮撑,连茶水也喝不下了。晚上四盘大火炕,一张大床,睡得满满当当,被褥干干净净,柔柔软软,睡在被窝里舒舒服服,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六侄女田香称赞她三哥田磊说,路边社记者金句频出,比新华社的新闻都好看,真是高手在民间。可惜我不是美篇的会员,视频时间有限,没能都展示出来。</p> <p class="ql-block">四哥写的这诗,就是现场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我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晚上有酒、菜招待,爱喝酒的人相聚一桌,畅所一言。后勤工作的田磊和大侄女的儿子李宝佳,在做明天要吃的炖羊肉。浓烈的酒香和羊肉香,弥漫在整个窑洞中,香味飘向院子。</p> <p class="ql-block">饭罢田家大院家事群活跃起来了,红包雨纷纷落下,天南地北的家人都参与进来,大家争先恐后发红包,忙的抢到红包连谢谢也说不急,下一个红包就又来了,然后又秒杀。真正是拼手机、拼手速的节奏。红包雨下了一个多小时,红包抢到手软,当然参与者既是抢家更是发家。下面我发几个截图,看看这个群是多么的红火热闹。</p> <p class="ql-block">老家离城40华里,住在米脂城里的三哥家、五哥家和二妹家的家人们天不亮就出发了,去祭奠祖宗、祭奠父母、参加大哥入祖坟仪式。这是我娘家门前的水门洞,看到它的照片都感到特别亲切。</p> <p class="ql-block">大哥去世已经16年了,大哥的儿女们给大哥修了新石葬,坐了新棺材,棺木里放了新被褥,新衣服,这一切的一切,就是表达他们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哀悼,愿他们的父亲在另一个世界不再贫穷,在天堂之上幸福快乐!</p> <p class="ql-block">安葬正在进行,男士们干劲十足,一个共同的目地,就是让大哥早点入土为安!</p> <p class="ql-block">这是儿女们为大哥买的纸火,三层楼房、金山、银山和童男童女。据说阳间在坟前烧什么东西,阴间的人就能得到真的实物。愿他们的父亲在阴间,住上三层大楼房,廠廠亮亮,宽宽松松。有花不完的钱,有专人打扫楼房院落。</p> <p class="ql-block">为大哥下葬到填坑、堆坟这么长时间内,大哥的三女儿,从开头一直哭到结束,大家越是劝阻、安慰,她越是哭得厉害,真是悲痛欲绝。让在场的所有亲人痛心不已。寒风凛凛,我真担心她因伤心过度而病倒。</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母的墓碑,目睹父母的照片,泪流满面,痛彻心扉。我们摆上祭品,点燃纸钱,叩头拜谢,双手合十,愿天堂的父母有吃有喝有钱随便花,我们在梦中相见。</p> <p class="ql-block">下葬完毕,大哥的新坟堆插上引魂幡,烟花爆竹齐鸣,所有的祖坟饭桌上摆上各样点心、猪头肉、卤鸡肉、羊肉、各样水果等等祭品,洒上酒水。所有的家人一一点纸、叩头。先祭土神、再祭曾爷奶、爷奶辈、父母辈、最后祭奠大哥,在大哥坟前烧掉纸楼房、金山、银山、童男童女。点纸、叩头、拜别,愿大哥在有祖宗保佑、父母庇护的九泉之下安息!</p><p class="ql-block">然后在祖坟给二嫂留下的位置上点纸、叩拜!</p> <p class="ql-block">活动完毕,大家默默的走出田氏陵园,二侄儿关上陵园门,大哥儿女们多年悬着的心放下了。</p> <p class="ql-block">还是用多才多艺的四哥的诗,作总结最好。</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能干的家人们一齐动手,各显神通。揉面、调汤、切菜、炸糕,井然有序,炖羊肉从头天晚上已经开始准备,到饭时一切齐备。</p> <p class="ql-block">开吃了,陕北农村最高的待客规格,羊肉饸饹,炸油糕。羊肉甜咸麻辣味道正好,香香绵绵,入口即烂;饸饹细细滑滑劲道,油炸糕香甜软软可口,真是很难用语言表达这顿饭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洗刷收拾完锅台灶具。开始照相,大家都想留住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瞬间……</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是家里最优秀两位摄影师的作品,你能知道他们是谁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这一辈。</p> <p class="ql-block">三辈女客。</p><p class="ql-block">田芳网评:哎呀,太美了,好看!</p> <p class="ql-block">大嫂和她的儿女、儿媳妇、女婿。</p> <p class="ql-block">大嫂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两辈女客。前排姑姑,后排侄女。</p> <p class="ql-block">在家侄儿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侄女。</p> <p class="ql-block">大侄女婿。</p> <p class="ql-block">大侄女、大侄女婿和他们的三孙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辈女婿客。</p> <p class="ql-block">三姐妹</p> <p class="ql-block">五侄女和三侄媳</p><p class="ql-block">笑靥如花</p> <p class="ql-block">田家的老小媳妇和老小姑娘们</p><p class="ql-block">田芳网评:心里亲着了么,看见咱家这人都可好看了。</p> <p class="ql-block">加入两个小美女,我们的队伍更壮大了。</p> <p class="ql-block">三侄儿和他的媳妇。情投意合,大功告成。两个闺女都考入了大学本科。</p> <p class="ql-block">田芳网评:这小两口配合的真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侄女,美丽动人。</p> <p class="ql-block">陆陆续续开始回家,大家站在院里相互告别。</p> <p class="ql-block">志同道合</p> <p class="ql-block">看向同一地方</p> <p class="ql-block">住在榆林的女客们,回一次娘家不容易。还想多留一会拉拉家常。这时天上零星地飘起了雪花,我们不敢再停留了,赶紧打道回府。一路上雪花飘飘洒洒,回到榆林雪已经厚了。看着满天飞舞的雪花,白茫茫的大地,我想到了一句老话:若要富,雪洒墓。大哥的儿女们,家家夫妻和睦,个个吃苦耐劳,善良厚道,孝顺团结,他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老天真的有眼,已经看到更美好、更富有的未来了!</p> <p class="ql-block">还是用四哥的诗,做美篇的结束语,最贴切最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