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游学(八六一)中缅第一寨.勐景来

石头

<p class="ql-block">  勐景来,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昆洛公路左侧,距打洛镇约2公里。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南传佛教遗迹、缭绕的禅唱、保存完好的活着的传统手工艺、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和傣家人朴实自然的原味生活,成为东南亚傣民寻根的好地方和傣族民居建筑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基地。同时,清澈的中缅界河打洛江绕村而过,形成天然国境线,中缅边境229号界碑就坐落在此,因而有"中缅第一寨"之称。</p> <p class="ql-block">  ↓景来塔林,是西双版纳规模最大的塔群,始建于公元一零八二年,是当时勐景来傣王召珠拉翁为赞扬一百零一位高僧的功德而建。建造之初共有大小佛塔101座,历经近千年的风雨,至今仅遗存修复过的58座。每年傣族泼水节(浴佛节)、安居节等佛教重大节日,我国佛教信徒以及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各国的佛教信众都会前来朝拜祈福,並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及周边临国的和谐友谊来往。</p> <p class="ql-block">  ↓景来乡村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  ↓勐景来佛寺,据傣族史料记载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同时也是整个打洛镇的中心佛寺学校。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给傣族人民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记录佛经傣族先民创造了傣文,佛寺成了傣家人心中的"学校",出家的傣家男孩成了求学的"学生"。傣族丰富灿烂的文化离不开南传上座部佛教,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日常佛事和节庆活动来传播和延续。</p> <p class="ql-block">  ↓贝叶书院,即是打洛镇中心佛寺学校,又是当地善信和海内外各界人士探寻和体验佛教文化和傣族贝叶文化的空间。贝叶书院教育宗旨:多一座寺院,少一座监狱,多一位僧人,少一群犯人。贝叶书院充分挖掘佛教智慧和慈爱理念,把贝叶文化与傣族优秀传统融为一体,在浮躁的社会里提供给世人一种自在、欢喜的生活理念,以界定慧为修行方向,提高生命的力量,达到身心觉醒。</p> <p class="ql-block">  ↓普提树,桑科、榕族、榕属的大乔木植物。"普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ⅰ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于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脱凡超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树下"成道",此树便被称为普提树。"五树六花"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植物,在西双版纳普提树是傣族最喜爱和敬畏的树木。</p> <p class="ql-block">  ↓神龛。随着社会的发展神龛成为泰族村寨缅怀、传承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符号。社会主义新时代村寨保护神承担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重任,包括着村寨成员对其民族和村寨特有的依恋、认同、参与、热爱的感情,它加深了民族责任感、归属感、自豪感和献身精神,成为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寨心,傣语称为"宰曼"、"宰"是"心"、"曼"是"寨"。每个傣族村寨都有一个寨心,並且只能有一个寨心,寨心作为一个傣族村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上和社会文化意义上都具有中心的价值,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鸡蛋果</p> <p class="ql-block">  ↓傣族织锦(非遗),是傣族先民劳动的产物,是傣族传统手工艺最早期的重要品种。傣族织锦与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佛教信仰、鬼神崇拜等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位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傣族织锦出于妇女之手,体现了傣族地区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风习。傣族妇女劳作之余,在彩锦上织造出高洁的荷花,挺立的槟榔,吉祥的孔雀,庄重的大象,威严的麒麟和龙凤、佛塔等图案,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  ↓叶子花</p> <p class="ql-block">  ↓中缅边界围挡</p> <p class="ql-block">  ↓229号界碑。中国界碑如同矗立在边境线的卫士,守护着祖国的边界线。西双版纳境内中缅边境线长288.5公里,有32个界碑号,共69棵界桩,其中打洛段边界线长约36.5公里,以陆地为界的11余公里,共有15个界桩号,32棵界桩。229号界碑是同号双立界碑,位于境内古树下的界碑,是中缅边界线上229号界桩的229一1号界桩,在江对岸相对的是位于缅甸境内的229一2号附桩。1960年划定的中缅边界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2020年至2022年期间,为了保障边境地区的稳定安全,我国政府沿边境线全线设立围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