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浅薄的世界,专注而深刻地工作着

姚哥(生命如歌)

<p class="ql-block">作者: 张钰梅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编者语</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极其有阅读价值的文章,又是一篇对我们的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文章。值得上班一族一读,特别是上班一族的年青人更应该读读;致力各种各样工作的人都应该身体力行,于我们的人生,于我们的事业,帮助良多,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 一一姚歌</p> <p class="ql-block">  《深度工作》是一本自我管理类的书籍,它是由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撰写,并于2016年出版,它破解了现代人关于深度工作中的焦虑。</p><p class="ql-block"> 想一想,有多少人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到了办公室,收拾卫生,打开电脑,洗杯子,看一下微信信息与朋友圈,处理一下突然而至的电话,与同事进行工作沟通,写个通知、交个文件,偶尔刷个微博,浏览一下网页,一上午结束了,中午反思自己一上午的工作,却发现好像做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做。真正重要的事没有任何开始,但是自己的时间也是在忙碌之中消失殆尽。《深度工作》这本书就揭示了这样的事实,我们工作中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被打电话、看微信、办公室聊天、交文件等这些对认知要求不高,实际产出无法衡量的“浅工作”所占用,还沾沾自喜,自己是处于忙碌状态的,自己的这些工作是有价值的。《深度工作》明确指出,这是一种“伪忙碌”,既不要求很高的认知水平,也不要求高强度的智力投入,它们操作简单,容易被复制和替代,不具有决定性,真正决定工作价值的,是“水面”之下真正的“深度”,也就是深度工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大部分人做不到深度工作?因为“最小阻力原则”。人们在工作时本 能地会选择从最简单的工作开始,例如我明明知道,需要大块的时间来准备报告,可是一有微信,还是忍不住去看,然后马上回复,因为回复微信阻力较小,让人觉得轻松,于是就会不断地去做简单的事儿,如此循环,那些需要花费时间并且产出高价值的事就被压缩了,于是半天下来,报告只字未动或草草了事,时间久了,重要的工作就会一拖再拖,自己就会觉得工作没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深度工作是不是得有大块的时间来心无旁骛地工作?书中提到的“双峰模式”和“禁欲模式”确实需要大块的时间,“双峰模式”是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其中一段时间追求高强度、无干扰地专注,其余时间完成浮浅工作。“禁欲模式”是与世隔绝地进行深度工作,切断一切与外界联系的媒介,将自己封闭在别人联系不到的地方。但是书中提到的“节奏模式”和“新闻记者模式”就是在碎片化时间常用的深度工作方法。“节奏模式”是将深度工作与生活融合,转化为一种常规的习惯,即每天固定时间做同一件事,形成节奏。“新闻记者模式”是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进入深度工作模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深度工作是不是需要扔掉手机,退出微信,放弃社交媒体?当深度工作模式确定后,当工作内化为习惯都相当重要,它会自然地在某段时间远离社交软件与手机,因为把一个工作在同一时间重复做的时候,大脑就会沿着同一条路线不断产生神经髓鞘化,可以把这个传输过程想象成一条河道,传递的信息想象成一条水流,当第一次做某个动作时,水流在河道中的流经速度并不会很快,但如果每天都有水流冲刷、流经这条河道,时间长了之后,河道就会越变越宽,水流的速度也会越流越快,对应到大脑也是一样,只有通过大量、反复、有针对性地刻意练习,形成习惯,让大脑产生更多神经髓鞘化,才能重搭大脑回路,让信息流通更快,大脑处理信息也会更加容易,也就更加容易进入深度工作的专注状态了,手机、社交软件的影响自然会降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天深度工作的时间最长是多少呢?作者在书中提到按照一个工作日8小时,我们能保持深度工作的时间最多是4个小时,普通人每天一般能保持2小时深度工作已经很不错了,其余的时间都是用各种会议、媒体干扰、网页浏览、办公室政治等浮浅工作填满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深度工作是在没有干扰下专注进行的工作,它可以把我们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得到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因此作者说:“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一旦我们被激发,不仅工作成效会立竿见影,生活质量也会因时间从容而得到提升。</p><p class="ql-block"> 《梵高自传》中有一句话,“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看到这本书,我想说在这个浅薄的世界,专注而深刻地工作着。</p> <p class="ql-block">张钰梅老师:</p><p class="ql-block"> 你好!读了你的这篇文章,觉得于读者大有裨益,就转发了。如果您看到觉得侵权了,请留言删除。这里代表所有这篇文章的读者向您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