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费城世界博览会</p><p class="ql-block"> 为庆祝美国独立一百周年,1876年5月10日-11月10日,美国在历史名城费城举办了第六届世界博览会,美国人称其为“纪念美国独立百年世博会”。这是美国第一次举办世博会,此届博览会的举办标志着美国正在成为一个崛起的新兴世界强国。</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过大量筛选工作,世博会筹委会最终选定德国青年移民设计师赫尔曼担任世博会园区和场馆建筑的总设计师。世博会会址设在费城的费尔芒特公园,新建了二百四十九个建筑物, 其中包括五座雄伟壮观的标志性展览馆: 主展览馆 、纪念馆、机械馆、农业馆和园艺馆,同时还分别设立了十五个国别展馆,共有三十七个国家参加。除国别展馆外,组委会还为美国十四个州单独设立了展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第六届世界博览会主要建筑场地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清受邀参展 </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排华风浪虽然已席卷美国,但美国政府还是正式向清政府发出了参展邀请,1874年清政府决定参加这届世界博览会,但中国是没有独立展馆的参展国之一。</p><p class="ql-block"> 清政府任命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爱尔兰人赫德来承担这一个艰巨任务,包括征集展品,安排运输,布置展室等。据约翰·罗杰斯·哈达德博士在其一书《中国浪漫史:美国文化中的中国之旅:1776-1876》中介绍,中国各口岸商人自愿提供最好的商品参展,古今艺术收藏家和银行家胡光墉 (胡雪岩)也提供了自己多年的大量收藏供在世博会上展出。 另外一位有名望的收藏家胡敦岑 (音译)还派了精通英语的侄子胡英丁(音译)陪同其精美藏品一同前往。</p><p class="ql-block"> 大清国参展人员和几位木匠带着720个板条箱启程前往美国费城,走的是留美幼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span>赴美一样的路线,乘船横跨太平洋到美国旧金山,然后乘火车从旧金山前往东海岸。大清国参展团4月初抵达费城,他们一跨进费尔蒙特公园就被眼前这座巨大的建筑物所震惊……</p> <p class="ql-block"> 主要建筑场地图右侧的主展馆(上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物,不仅外观高大宏伟气派,内部结构更是美丽宽敞明亮。主展馆主要展出矿冶类、制造业、教育与科学类的展品。 下图是一幅描述主展馆内部景象的版画,各式精美的楼台亭阁、琳琅满目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 大清参展团是最晚到达博览会场的团队,组委会在主展馆的西南区划出一小块儿地用于中国展品的陈列。清代表团很快就发现展区的位置不好,首先是与日本展区相邻,中国带来的主要是传统手工艺品和艺术品,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已开始工业化的进程,日本的展品主要是现代工业品。为向世人显示日本的进步和成就,日本是有备而来,还雇用了一个顾问团为参展作咨询。其次,中国展区面积与日本展区面积的比例竟是1: 2.69,中国展区面积很小,根本不足以摆放720个板条箱内的全部展品。</p> <p class="ql-block"> 1876年5月10日,美国经过近十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纪念美国独立百年世博会在费城隆重开幕。世博会开幕当天,參观人数高达近20万,人潮涌动, 川流不息,整个费城都沉浸在节日般的欢庆之中。</p><p class="ql-block"> 竖立在机械馆中心的一台巨型考里斯蒸汽机最令人瞩目,这是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一台蒸汽发电机(下图),重达五十八吨,气缸高达四十五英尺,可提供一千四百马力的动力。通过这台发电机供电,世博会上展出的火车头、消防车、印刷机、矿山设备、神奇灯笼(电灯)及各种展品的显示器瞬间 “活起来”。这台蒸汽机既是展品,同时又用于实际发电,世博会各展馆都靠它提供电力。</p> <p class="ql-block"> 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和巴西皇帝佩德罗二世以启动这台蒸汽机的方式,宣布世博会正式开幕。參观的民众更是由衷地欣赏首次向公众展示的打字机、机械计算器、贝尔电話机和爱迪生电报机及留声机等电动机械产品(下图是主要建筑场地图左侧的机械馆)。</p><p class="ql-block"> 从5月份开幕到11月10日闭幕的六个月时间里,当时仅有四千万人口的美国竟有多达一千多万人先后前来参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已经跨入工业化国家行列,经济腾飞创造了一个强国发展的世界奇迹,世博会展品中美国展品占了一大半,纪念美国独立百年世博会被视为美国工业技术的巨大展示,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p> <p class="ql-block"> 各路新闻记者对于其他国家的展览也有不少评论,美国人对中国和日本的看法有很大差异,从参展人员,到参会人员服装和展品,有热情赞美,也有嘲笑,有批评,也有鄙视。中国没有展出任何工业制造品,美国人视认为中国保守落后,认为中国加入现代国家行列无望;日本在展览会里建造了两个“真实”的日本建筑,一个是日本集市,一个是日本住宅,向人们显示“日本是一个高于其他亚洲邻国的文明国家”。 </p><p class="ql-block">(世博会五大展馆之一的主展馆)</p> <p class="ql-block"> 美国的报刊对参展的各种展品褒贬不一,对参展人员也倍感关注,从外貌到内在,从衣帽着装到人的性格和文化修养,都极力从不同角度解读。所有参展的日本人的装束与当地美国人无多大差别,而且都能说英文,不需要翻译就可与美国人交流;而中国人则大多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马褂,脚登白底黑面的布鞋,特别是脑后面那根长辨子,再加上参展的多数中国人不懂英文,有个别记者对中国人的长相极尽贬损,“真正的中国人都长着一对杏仁吊眼……” 中国人的长相也成了媒体议论的话题。据说展览期间,一位中国官员曾被自己的长袍绊倒,还有一位中国官员被威胁要其剪掉辫子,另有一个粗暴的观众试图扒掉一名中国官员的丝绸长袍,还好最终都没有发生大的肢体冲突。当地媒体的各种报道五花八门,不知是否属实,也可能是捕风捉影,夸大其词。 </p><p class="ql-block"> 世博会上另一个标志性的展馆—纪念馆,也是迄今唯一保留下来的百年世博会建筑物。纪念馆是一座气势宏伟.典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上百个石头底座上,锻铁柱子支撑着这个<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巨大建筑,</span>屋顶采用透明玻璃,采光非常好,馆内摆放着成千上万件琳琅满目的各国展品,展厅中心有一架刚安装好的奥的斯公司新发明的蒸汽电梯。</p><p class="ql-block">( 五大展馆之一的纪念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5月13日,《哈珀周刊》刊登了一篇《中国展厅–展品拆箱》的文章,并配有插图。在世博会开幕后,中国展区的展品还没有最后布置完毕,有些记者利用中国人拆箱拖拖拉拉的工作态度批评和攻击中国人的民族性。有记者甚至认为中国人的这些民族特性是一种 “笨拙”的表现,妨碍她融入进步国家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展厅–展品拆箱》</span></p> <p class="ql-block"> 与对中国态度截然相反的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位记者对日本馆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竟然声称二十年前,他就预测,日本很快就会上升到世界舞台中央。这次日本的展品显示,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现代国家的最新成员。就在一些新闻记者大肆渲染日本文明进步的同时,据说日本馆的工作人员却在侮辱中国人,傲慢地拒绝中国人参观日本馆,可想当年幼童在美学习期间也免不了受到日本人的歧视。曾任中国驻美公使,留美幼童梁诚在回国途径日本时所称:日本人是一个非常 “不道德的民族“,无怪乎被称作 “东方的法国人”。梁诚的看法不仅仅是个人的看法,恐怕也代表了一代中国人的想法。</p><p class="ql-block">(世博会五大展馆之一的农业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尽管一些记者对中国展览不屑一顾,甚至言语苛刻,极尽挑衅,但中国馆的各种展品仍然不同凡响,引起不少观众的赞美。中国木匠在划定的中国展区内建造了一个独特且有围墙的 “大清国”展区,这是展览会上最受欢迎的展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哈达德博士《美国文化中的中国之旅》的文章对中国展区和参展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介绍:走进宏伟的拱门,参观者仿佛穿越到一个奇幻的古老王国,<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红灯笼高悬在</span>天花板上,精美展品赏心悦目,扑面而来,一边是绝美典雅的瓷器、绸缎、锦缎、丝绸、披肩、土布裤子、漆器等高档生活用品和豪华的睡椅,另一边是达官贵人收藏的古董和艺术品,令人爱不释手的玉器、精美的玳瑁雕刻艺术品、二十几个巧夺天工的象牙镂空同心球、漂亮的花船、大型青铜雕塑、书法卷轴挂画及上百种中国最好的瓷窑烧出的瓷器及颐和园的真实文物。在微缩花园中央耸立着一个四英尺高的小型象牙塔,摆在微缩花园果树下的小雕塑尤为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在另一个长两英尺半的象牙雕刻上,是一幅南瓜状的中国全景图,上面雕刻着中国的城市、桑树、寺庙以及具有地标意义的中国佛塔等。这件展品据说是一个工匠用三年时间雕刻完成的,价格低得惊人,只需320美元,参观者认为就是要价3000美元也不为过。这些滲透艺术家和工匠们高超精湛的技术,独创性和对美的追求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对于茶迷来说,中国人带来五十种茶叶参展 …… 茶迷们仿佛穿越去了中国” 。一个叫戴维斯的记者在为《哈珀周刊》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国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与我们所知道的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位叫麦可布的人在其《世博会百年纪念册》中写道:“这次展览给人一种真正的中国之旅的幻觉”。</p><p class="ql-block">(主展馆中的大清国展览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参展人员的服务态度也得到了肯定,尽管大多数人的询问都是出于善意,但也有个别记者试图挑衅中国人,但中国人无视这些挑衅,很巧妙地处理了这些挑衅事件。 7月8日《辛辛那提每日宪报》的记者评论道:“看到中国人坐在可前后滑动的竹椅子上的样子真是太神奇了,对那些试图激怒中国人的刁钻问题,他们都不动声色,一一化解”。挑衅中国服务人员的游客终归是少数,大多数游客是怀着良好的意愿走近他们,询问他们的年龄和家庭情况,以及他们对美国人的看法,更多的是想要了解展品的具体信息,例如有人想知道镂空象牙球是怎么回事,服务人员就不厌其烦地与其分享同心象牙球雕刻的诀窍。</p><p class="ql-block"> 有些美国游客还从自家带来收藏的珍贵瓷器,希望中国人能给评估一下,对于这些要求,中国人都尽力解释并提供专业看法。莱斯利在其《1876年百年纪念展览插图集》中就收集了理查德·肯宁的版画作品,这幅版画描写的就是中国参展人员给参观者介绍中国展品。 </p><p class="ql-block">(理查德·肯宁的一副版画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对许多参观者而言,中国展览提供了一个工业化之前的“仙境”。大清参展代表李圭认为,中国参加世博会达到了一个目标:“中国的产品是其他国家官员和参观者从未见过的东西”,人们都惊叹于一切的美丽,甚至有人惊呼:“现在,我们知道中国人的创造力甚至超过了西方人。” 但大清参展代表李圭也认识到,大清国展览缺乏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机器 ( 来源1877年出版的李圭《环游地球新录》)。</p><p class="ql-block"> 费城世博会从另一方面也看到中国人当时对外部世界了解太少,甚至有些愚昧。据说,大清国参展团本来带了一些中国婚丧嫁娶的展出道具,但在运输途中损坏了,只能作罢,但在展览区内还是摆放了一些落后的东西,例如中国小脚女人雕塑模特和小脚女人的鞋袜等。</p><p class="ql-block">(清代表团成员李圭—时任宁波海关副税务司霍博逊的秘书)</p> <p class="ql-block"> 德国展馆摆放着好几尊大炮,其中前面这一尊克虏伯大炮重达百吨,这幅版画描绘的是人们参观大炮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据说在此世博会的艺术馆中展出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三千多件绘画作品、六百多件雕塑作品、四千多件工艺美术作品和近三千幅照片。</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为著名当属法国赠送给美国的自由女神雕像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女神高擎火炬的手臂,火炬上可站26个人,女神指长2.5米,上去参观需要付费50美分,用作在纽约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工程的筹款。</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博会上的中国幼童</p><p class="ql-block"> 美国独立百年纪念世博会不仅为大清国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对留美幼童来说这也是百年不遇的学习机会。为扩大留美教育计划的影响,向清政府展示留美教育计划的成功,容闳还通过康州教育局把留美幼童的绘画,文章,学生绘制的地图样本和工程草图送到世博会参展,幼童的作品获得了评委的赞誉 :</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用外国语言学习中碰到不可避免的困难以及他们在美国学习时间尚短等因素,中国学生的成绩显得格外突出。从某一个角度看,这些中国学生的作品样本是整个展览中最有趣的展品,代表着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直到最近还拒绝与其他国家交往的国家不仅彻底改变了她的商业政策,而在实际做法上拟定了一个教育计划 — 以帝国公派的方式把这些学生送到这个最新的国家来学习,这意味着亚洲文明的新曙光。 ”</p><p class="ql-block"> 据说世博会结束后,康州教育局诺斯罗普局长对幼童的表现非常满意,称赞中国学生的表现体现了康州的绅士风度,高质量的考试成绩获得了公众赞扬,他还高兴的表示,很庆幸驻洋肄业局总部能常设在哈特福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看到幼童的作品,大清参展团代表李圭感触良多,对幼童的展品李圭曾这样描述: “南窗下起楼六间,各三层。列通国学校、书院教习各法程,并生徒课稿……, 甘那的格省(作者注:康涅狄克州)哈佛 (作者注:哈特福德)书馆(展馆),我国幼童课程窗稿亦在列。尝见其绘画、地图、算法、人物、花木,皆有规格。所著汉文策论,如《游美记》、《哈佛书馆记》、《庆贺百年大会序》、《美国土地论》、《风俗记》,亦尚通顺。每篇后附洋文数页,西人阅之,皆喷喷称赞。随行翻译云:此为洋文策论,即汉文之意,而用腊(拉)丁文(古时罗马为欧洲文物之邦,欧人士例应诵习其书,一如华人所诵之经史,其文曰腊丁)处颇多,渠亦不甚解。”</p><p class="ql-block"> 当李圭的英文翻译称赞幼童的展品时还对李圭说:幼童在哈佛攻书两年足抵其在香港学习五年,幼童用心之专,西洋教法之备,令人称道。 </p><p class="ql-block"> 后来看到幼童在当地学习英文的巨大进步,李圭想试试这些孩子,看他们是不是因为学习了美国的技术知识就排斥传统的中文教育,他又专门挑出了一些年纪大点的学生,并向他们提出了有关儒家思想的问题,这些学生没让他失望,顺利通过他的“考试”。 在与幼童交谈后,李圭深感幼童的回答 “言皆简捷有理,心甚爱之。西学所造,正未可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幼童见世面,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容闳还将全部一百一十三名幼童从哈特福德带到费城世博会,从8月21日至25日,幼童在费城连来带去前后逗留五天,同行的有六名美国老师和中文老师刘其君及翻译邝其昭。在出发前,容闳要求每个参观世博会的孩子回来后都要写一篇关于费城之行的作文。遗憾的是,至今未能寻到任何一份幼童参展的作品或要求他们写的观展感想。</p> <p class="ql-block"> 世博会算是一项正式的外事活动,幼童个个都是传统的中式打扮,上身穿的是宽松的马褂,下身穿的是长裤,脚穿中式布鞋,背后拖着长辫子,唯一不同的是,帽子是西方人戴的平顶草编礼帽,而不是传统的中国丝绸瓜皮帽。幼童们这身中西混搭和身后的长辫子引起参观者的好奇和围观,人群当中不时地传出阵阵刺耳的口哨声,一大群无所事事的美国孩子跟在他们后面围观,走到哪跟到哪。这些不愉快的插曲并未影响幼童的情绪,他们始终保持即兴奋又好学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这些中国少年虽然只是为了看展品而参加展会,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人们对他们的好奇绝不仅仅是他们的穿着,他们本身就是吸人眼球的“展品”。当一百一十三名中国男孩出现在会场时,他们彬彬有礼的举止,敏锐的目光和流利的英语,以及对美国风俗的了解都极大地吸引了参观者和新闻界的目光。中国幼童的出现让那些对日本人极尽赞美,对中国人污言秽语无休止指责的记者不得不有所收敛,不得不承认中国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落后和没有希望。一些报刊记者报道说“在世博会上美国人看到两个中国,一个传统的中国和一个现代的中国” 。根据当时《每日图片》报的报道,每当中国学生休息时,他们都会立即受到媒体“轮番轰炸式的采访”。</p><p class="ql-block">(下面是五大展馆之一的园艺馆内部景观介绍的版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每日图片》 报 8月31日的一篇文章中附有一幅“康涅狄格州中国学生参观百年纪念展”的插画。这幅插画生动地记录了幼童参加世博会的场景,他们有时是“大队人马”集体出动,有时是三三两两“小组出动”。《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位记者写道:“中国学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充满阳光和聪明的神情,展现了对知识的渴望……” </p><p class="ql-block"> 这幅图不仅画出当年幼童的衣着,还在画的下端注名了幼童参与的一些活动……</p> <p class="ql-block"> 8月24日,在幼童即将结束参观的最后一天下午,世博会组委会主席邀请中国幼童参加了一个特别安排的活动。在法官厅,专程前来世博会参观的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专门接见了留美幼童一行,格兰特将军非常友善地与中国幼童一一握手并互致。</p><p class="ql-block">(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p> <p class="ql-block"> 接见结束后,大家聚集在一个大房间里,听取了康州州长,时任世博会百年纪念组委会主席约瑟夫·罗斯韦尔·霍利的讲话。六年前,霍利曾对有争议的“中国问题”做过演讲,尽管他当年坚决反对任何限制移民政策,但仍希望来到美国的中国人“状况要更好”, “教育程度要更高”。现在他发现自己站在一大批完全符合他理想要求的自信坚强的中国男孩面前。霍利在打量了注视他演讲的青年人时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听众,但是,我很高兴见到聪慧的你们。次日《费城问询报》还专门做了报道,说霍利在演讲中特别提到 :</p><p class="ql-block"> 从我们展出的美国机械设备中,你们可以看到,美国人民是伟大而有创造力的人民。 你们需要向他们学习,回国后可以告诉你们的同胞你们在美国所看到的一切,也可以发明一些节省人力的新设备。经过在美国多年的学习和实习后,你们最终将返回故乡并成为你们国家的发展动力,未来我们将会彼此更好地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知识并成为更好的朋友。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康州州长,时任世博会百年纪念组委会主席约瑟夫·罗斯韦尔·霍利)</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美国馆展出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副刀叉,据说是来自当时宾州的“河濑瀑布刀具厂”的华工制做的。</p> <p class="ql-block"> 一些名教授为增进教学经验,还自愿为这些幼童做导游和开讲座。幼童们每天早上从九点踏进展览厅,直到下午五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三天的参观学习使幼童们“经风雨,见世面”,眼界大开,世界各国和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美国丰富的自然资源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p><p class="ql-block"> 有幸观赏来自祖国的藏品使他们倍感自豪,亲身参观世博会犹如既行“千”里路”又阅 “万”卷书……。世博会之旅让他们真正置身于见世面长知识的汪洋大海中,小小年纪就有这样难得的机会,不仅走出国门而且被视为中国“新一代”的代表亮相于世界大舞台,幼童们个个感慨万千,大赞此博览会 : “ 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识见。其新器善法,可仿行之,又能联各国交谊,益处甚大” 。</p><p class="ql-block"> (第六届世界博览会全景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作为留美幼童的后人,万分感慨祖父和前辈们的亲身经历,同时也希望世人知晓近一个半世纪前曾有如此难忘的往事!</p><p class="ql-block">(有关费城世博会的照片资料主要来源介绍此展的网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