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不倒翁

<p class="ql-block">寻根问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泱泱大国,巍巍华夏,上下五千年生生不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从君王到布衣,从古代到现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为民族的发展而奋斗、而付出。朝代更替,岁月轮回,恰是滚滚长江水,一路奔腾向东去。如果没有文字的记载,什么刀光剑影,什么鼓角争鸣,必将淹没于历史发展的过往烟云中。所以兴国需著史,盛世以修谱是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之事。吾乃一介草民,虽不居庙堂之高,亦不处江湖之远,但却深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故尽一己之力为我村李氏同宗修谱,以示后人,饮水思源,不忘根本。</p><p class="ql-block"> 书写家谱,首先要研究始祖的来源。据传我李氏一族系古离石都中东都五甲。听爷爷说是从临县车道坂移在韩庄村的,又听本家李乃保的父亲李月荣说是从离石坪头乡李家山移来的,至于什么年代迁来的却不得而知。为了一探究竟,我们一行四人于初冬十月农闲时候,驱车前往李家山。过大武镇经店坪开始爬山,由于山路崎岖,坡陡弯紧,心常常被提在嗓子眼上,车子一路颠簸,我们一路感叹,怪不得老祖宗要从这里迁出去。走到一处平坦的路段时一块醒目的李家山路牌出现在村口,进得村里,所有的道路、房子、田园都是那么干净整洁,一尘不染,显得格外亲切,仿佛都不陌生。群山虽然没有夏天那么翠绿,但依然充满了无限生机。</p><p class="ql-block"> 我迫不及待地敲开一户人家的门。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看到这突如其来的几位不速之客,忙放下手中正在包的饺子,当我们说明来意之后,老人家连忙说自己也姓李,都甲户口也是中东都五甲,全村六七百口人大部分都是李姓本家,只有极少数其他姓氏也是近代从周边村里迁来的,关于祖上的事自己也知道的不多。并且表示,既然亲人们来了,想办这么一件大好事,愿意带我们去见村里面年龄大点的老人。于是,在这位老人的带领下又见到一位七十八岁的老人李子林。李子林老人说,以前村里的李氏大祠堂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石碑砸烂修了水渠,祖宗牌位也被拆开打成毛主席语录牌,也知道有李姓族人迁往方山县峪口方向的事情,但是具体情况也不太清楚。值得一提的是老人家突然想起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本村一位老人曾经着手续写过李氏家谱,收集材料历时三年,但是由于年事已高突发疾病没有能力往下继续,只能把所有收集的材料交给了村里一个有文化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告别这位老人,又在村卫生所里正好见到了当年写家谱老人的儿子李林旺和这位老教师李怀忠(79岁),从这俩人这里了解到,当年写家谱收集的材料也被家人当废纸扔了,不过能回忆起上面所写李姓始祖是从陕西大槐树底迁来的,始祖公雷、公普俩兄弟来到这里,开荒种地,繁衍生息,据说李家山村名也是因此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李林旺和 李怀忠老师说,从“怀”字辈往上数有“子”字辈和“廷”字辈,再往上就说不上字辈了。但是能知道从始祖到"廷"字辈共有十三代人。当我们问起村里面几处废旧的明清老院子时,李怀忠老师便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老祖宗在新疆和田做生意的故事,从临县碛口到新疆和田带着驼队来回得走一百八十天,每走一天晚上落脚点都有自己家的商铺,可想而知祖上的买卖做的有多大,村里面的这几处院落都是在当年贸易鼎盛时期修建的。现在虽然看上去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但从它的建筑风格和规模上看丝毫掩盖不住它当年的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从卫生所出来,我站在一处高地上眺望西方,那绵延起伏的群山峻岭都隐隐约约淹没于远处的云雾之中,仿佛我们的先祖带着驼队出现在大漠戈壁,为了生存而艰难跋涉。</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的时间已经到了中午,我们几个返回店坪吃了午饭,马不停蹄又赶往车道坂。因为找不到地方,所以就开了导航,没曾想走的还是上午走来那条路,直到看见李家山村时才从一个岔路口分开,大约半小时后导航结束。</p><p class="ql-block"> 下车一看,半山腰里零零散散住着几户人家,而且都是独占山头,过了一会,不远处一户人家的大门上出来一位老人,我们便赶紧上去自我介绍了一番,老人听了非常高兴的告诉我们,自己叫李建福,这个村就是车道坂,村里二百多口人都是姓李的,祖上的事情自己知道的不多,村里有俩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了,我带你们去问问他们。</p><p class="ql-block"> 在李建福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俩位老人,他们都说有李姓族人迁往方山县峪口沟韩庄村的这件事情,其中八十九岁高龄的李恩江老人说,本门李氏的都甲是属离石都中东都五甲,自己小时候曾跟着大人们在韩庄村还赶过事宴,并且在韩庄村李姓族人家里吃过饭。还有一次自己年轻时候在峪口贩卖粮食时,被峪口区上的工作人员按投机倒把扣住,有一位韩庄村李姓工作人员,通过了解知道是车道坂老家的人,就偷偷地把他们放了。</p><p class="ql-block"> 辞别这俩位老人,李建福又带我们到另一个山梁上看了一通民国十二年立的李氏石碑。从碑刻上看:“建”字、“明”字、“维”字、“应”字、“秀”字、“恩”字辈都与我村字辈没有相同之字。</p><p class="ql-block"> 通过一整天的走访,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我们韩庄村李氏家族,是分别由李家山和车道坂迁来的。但是由于历史的久远且没有原始家谱可考证,单凭人们的述说很难确定具体的辈数和辈分,实是一大憾事。所幸我村李氏现有人员辈分不乱。本着尊重祖宗尊重历史,不胡编乱造的原则,我们只能按所了解到的如实记载,留下诸多疑问,有待我们的后人继续考证。</p><p class="ql-block"> 另外,上面提到始祖是从陕西大槐树底来的,这只是口传并无史料记载,极有可能是山西和陕西的近音之口误。但从离石、临县、方山、柳林各氏谱记载,我们这一带人,多从陕西迁来,所以极有可能我们这支李氏真的是从陕西迁来的。</p><p class="ql-block"> 关于韩庄村两支李姓的共同祖先也无法搞清,从两家现有人员的辈分和祖坟上推断,两家祖坟的先祖是同一辈分,应该是同一个年代迁往韩庄村的。至于什么原因迁来的,我也不敢妄下结论,就地理位置分析,李家山和车道坂都是黄土高原丘陵地区,交通不便,水源缺乏,十年九旱。相对于方山县峪口一带来说有山有水,土地肥沃。北川历史上称为“州里”峪口沟又叫“孔着峪沟”,素有“孔着峪沟不怕,没秋有夏”之说,总之,峪口沟一带历史上没有饿死过人。从条件艰苦的地方搬迁至饿不死人的地方,也是我们先祖的明智之举。</p><p class="ql-block"> 通过调查, 虽然各分支內细节因十几世人名缺失,无法确定具体世系。但是根据几个村老人们的传说可以得出,我村、李家山、车道坂李姓同属一祖。</p><p class="ql-block"> 这次修谱就从迁来韩庄的两位始祖开始为一世,繁衍至今共有十代人,大约270年历史,可见我始祖从清朝乾隆年(公元1753年左右)迁来我村。从来韩庄村之前的部分只作概括,希以上列祖列宗恕晚辈无能。留下无尽疑问,更待后来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福兆</p><p class="ql-block"> 2023年农历10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