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和金蛋饺

汤蔚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初雪飘过,我开始盼望过年。过年可以穿新衣,放鞭炮,串门吃糖果,拜年得红包。</p><p class="ql-block">我盼望过年的时候,妈妈忙着囤年货,准备做年夜饭。年夜饭是年末最重要的晚餐,是全家人的团圆餐。奶奶说,年夜饭的菜肴有讲究的,既要味美,又要顾及食物的寓意。比如,年夜饭要有一条头尾齐全的鱼,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爪和抓同音,年夜饭里有焖猪爪,新年里能多“抓”钱。汤圆代表团圆,饺子像元宝,年糕年年高。​</p><p class="ql-block">​我家邻居是北方人,大年三十送我们饺子。有一次我在饺子馅里吃到一颗糖,感觉很稀奇。原来是邻居奶奶为了增添过年趣味,把一颗糖、一粒花生和一枚小硬币混在饺子馅里。奶奶说,吃到糖的人日子甜蜜,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长生,吃到硬币的人财运滚滚来。我吃到糖,吃完饺子之后将糖含在嘴里,嘴里和心里都是甜甜蜜蜜。</p><p class="ql-block">​南方人不会擀面皮,我们过年煎蛋饺。蛋饺不是名贵菜,食材只用鸡蛋和猪肉,做起来颇费功夫。妈妈把夹心肉剁成肉糜,肥肉七成,瘦肉三成,加料酒和鲜酱油,拌出肉馅好滋味。蛋饺的外形像金元宝,金灿灿的蛋皮裹着汁浓味鲜的肉馅,咬一口,齿颊留香。</p><p class="ql-block">​我15岁那年,妈妈教我做蛋饺。小年夜我坐在小火炉旁,将一柄铜铁长勺搁在火苗上,拿一块猪板油在勺底擦出油星,放入一汤匙鸡蛋液,轻轻地摇晃成圆形。在蛋皮即将凝固时加肉馅,折成半圆形的蛋饺。</p><p class="ql-block">做完几十个蛋饺,大半夜过去了,贪玩的我心里乐滋滋的,因为大年夜就有蛋饺吃了,因为马上又要长一岁了。</p><p class="ql-block">​大年夜那天妈妈起得早,忙里忙外把囤积的年货做成佳肴。晚上全家人围坐一桌大朵块颐,门外爆竹声此起彼伏。我们小孩坐不住了,都想出门凑热闹。这时候,爸爸端上一个大砂锅,掀开锅盖,屋里顿时响起欢呼声:“腌笃鲜,腌笃鲜来了。”大家纷纷归座吃“腌笃鲜”。</p><p class="ql-block">​“腌笃鲜”是江浙地区的特色菜肴,三十年代在上海以“冬笋醃鲜汤”扬名。“腌笃鲜”的“腌”是指腌制过的鲜肉火腿,“鲜”是新鲜嫩冬笋,“笃”在我们方言中是慢炖的意思。妈妈用慢火将排骨、火腿和土鸡笃成浓汤,加冬笋,最后用蛋饺封顶。</p><p class="ql-block">“腌笃鲜”通常作为压轴菜上桌,汤白汁浓,肉鲜蛋香,笋脆清口。蛋饺更是舌尖上的美味,是暖汤上飘着的金色希望。</p><p class="ql-block">​某年小年夜,妈妈没有让我煎蛋饺。那时候居民买鸡蛋鱼肉需要票券,票券按家庭人口派发。当时舅舅患重病,吞咽困难,只能吃容易下咽的鸡蛋羹等食物,妈妈把鸡蛋券全部送给舅舅。</p><p class="ql-block">​大年三十晚上,家里来了一个陌生中年男人。客人自报姓陈,是我们老家的邻居,他家住7号,我家住15号。虽说不是紧邻,他母亲和我祖母经常一起晒太阳,做针线。有一次,陈叔叔的母亲问我祖母借了十元钱,彼时窘迫,久久没能偿还。</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家搬走了。陈阿婆没有忘记欠下的钱,经常念叨,却因记不清我家新地址找不到我们。陈阿婆临终前放不下此事,嘱咐儿子务必把钱还给我奶奶。</p><p class="ql-block">​陈叔叔遵从母亲的遗愿,到处打听我家住址,邻居的邻居,同事的同事,朋友的朋友,无一遗漏。陈叔叔辗转找了好几年,终于在那年的大年三十来到我家。</p><p class="ql-block">​爸爸从没听奶奶提起过这事,看陈叔叔面熟却想不起他是谁。陈叔叔说明详情,郑重其事地奉还了十元钱,留下一只大蛋糕。</p><p class="ql-block">​当妈妈打开蛋糕盒时,我们惊愣了,蛋糕盒里层层叠叠装满了蛋饺。金灿灿的蛋饺带着热气,散发着香气,映得满堂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我问爸爸陈叔叔怎么知道我家年夜饭里缺蛋饺?爸爸说心诚则灵。木心先生有一首诗:从前的人,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游子漂泊,如今我侨居异国他乡,年味淡了,舌尖上的年味挥之不散。大年夜朋友们一起聚餐,同吃中国菜,共度除夕夜,欢声笑语中洋溢着美食的香气。让我们遗憾的是这里没有小炉子,没有铜铁勺,年夜饭的菜肴里没有蛋饺,年味之香少了一缕金色的闪亮。</p><p class="ql-block">​某年除夕夜我们在朋友家聚餐。大餐桌上摆满佳肴,我们大朵快颐,不亦悦乎。当朋友把砂锅端上餐桌,掀开锅盖,屋内响起一阵欢呼声:“腌笃鲜!”</p><p class="ql-block">原来朋友的母亲从国内来探望儿孙,特地带来一把铜铁勺子。老人家花了大半天时间,在煤气炉灶上用小火煎了一大盘金灿灿的蛋饺。</p><p class="ql-block">在众人的赞叹和感谢声中,我想起陈叔叔送来的那一盒蛋饺,每个蛋饺里包裹着美味,饱含着人情。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犹如夏天的清泉,冬日的阳光。那弥久留香的味道,是中国文化的沉淀,是善美人情的积累。年味得以代代传承,靠的是民族仪式感在内中支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