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陈列馆)一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

西游记

<p class="ql-block">南外宗正司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泉州古城肃清门西南、开元寺南侧,推测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其地唐时为放生池,后于池中建有水陆堂,唐末扩为水陆院,北宋时仍为寺院,南宋时改为南外宗正司,司内建有惩劝所、自新斋、芙蓉堂、天宝池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南外宗正司遗址陈列馆</p><p class="ql-block">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古榕巷60号院内。宋朝的时候古泉州经济发达,海外贸易蒸蒸日上,很多赵宋皇族宗室来到泉州,南外宗正司就是负责掌管这些皇亲国戚外居事务的衙门。</p> <p class="ql-block">遗址内,几棵古树虬曲苍劲,枝叶参天,斑驳的树皮仿佛经历过刀刻斧凿,默默诉说着岁月的蹉跎。</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红砖影壁之后,一方遗址保护石碑与宋刻石像静静地伫立着。</p><p class="ql-block">一块石碑与一尊石像,展开一段”一个朝代的皇族群体深入参与到海外贸易,促进一个海港海外贸易迅速崛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福建省泉州市南外宗正司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泉州市开元寺以南的古城西南部,是1130年以来迁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体的管理机构。考古揭露出南宋时期的建筑基址和建筑构件,出土瓷片上发现有与南外宗正司及皇族有关的墨书。遗址所代表的宋代皇族群体是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中具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提升了泉州的消费能力,还积极参与海洋贸易。2021年7月,由南外宗正司等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这是将一旁原来的梨园剧院加固后,进而改造成为南外宗正司遗址陈列馆,分上下两层,展厅面积约6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宋元泉州盛景图</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一楼设置:“天潢贵胄——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展</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南外宗正司遗址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系列遗产中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泉州南外宗正司是南宋时期对迁居泉州的赵氏皇族群体进行管理的机构,其遗址位于泉州肃清门西南、开元寺南侧,</span>推测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2019一2020年度的考古发掘,揭露了宋元时期的建筑遗迹,出土了建筑构件和陶瓷器等遗物,出土物佐证了遗址上存在着宋代官方营建的较高等级的官署建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外宗正司在泉州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外宗正司的设置</p><p class="ql-block">赵宋立国之初沿袭汉唐以来的制度,以宗正寺作为管理宗室的机构,负责编修皇族属籍及人口呈报的事务。随着宗室成员蕃衍盛大,仁宗景𧙗三年(1036年)七月置大宗正司,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十一月置西、南两京宗正司,负责宗室人员事务。徽钦二宗被掳北上,宗室南迁,两外宗正司亦随之流转。大宗正司被移至江宁(今南京),西外宗正司经扬州后至福州,南外宗正司则经镇江再到泉州。</p> <p class="ql-block">宗正寺、大宗正司、西外宗正司及南外宗正司职能分解表:</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沿革</p><p class="ql-block">泉州南外宗正司位于泉州肃清门西南、开元寺南侧,该区域在唐时为放生池,后于池上建水陆堂,乾符六年(879年)为水陆院,至北宋时仍为寺院;南宋建炎年间(1127一1130年)宋室皇族迁来泉州后,改水陆院为南外宗正司;元代设有清源驿;明代为水陆寺,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又将部分区域改为织染局。</p> <p class="ql-block">南外天源赵氏族谱</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外宗室人员的生活与发展</p><p class="ql-block">据记载,<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泉州南外宗室人员从1129年的349人増加到1232年的2314人,短短百年间增长近七倍。他们除了在泉州设置南外宗正司外,还设立了睦宗院及宗学等相关机构。宋亡之后,睦宗院等机构演变为泉州天源赵氏的祠堂等场所,留下“犀牛望月”的地名传说和“乡贤名宦”木匾等遗存。</span></p> <p class="ql-block">宋代赵氏皇族三派:玉牒排辈</p><p class="ql-block">“犀牛望月”的地名传说</p><p class="ql-block">“乡贤名宦”木匾遗存</p> <p class="ql-block">府县志中所记宋南外宗正司、睦宗院、宗学任官表:</p><p class="ql-block">南宋泉州南外宗室进士表:</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外宗室人员的政治经济事业</p><p class="ql-block">泉州南外宗室人员积极参与科举,入仕为官人数众多,极大提升宗室在泉州的政治影响力。同时作为皇族群体,他们的到来不但极大地刺激泉州高端消费市场的需求,甚至直接开展海外贸易,对南宋泉州的经济产生积极作用。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上发现的丰富遗物证实了南外宗室人员参与贸易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p><p class="ql-block">1974年泉州后渚港发现的沉船上曾出土木质牌签96件,其中19件标有“南家”,有8件标有“安郡”“河郡”“兆郡”“昶郡”等皇族的宗支房派,表明该船的贸易活动有南外宗正司及赵氏皇族参与,皇族群体直接参与海洋贸易显示出宋元泉州浓厚的商业氛围。</p><p class="ql-block">赵氏宗室人员参与九日山祈风活动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赵氏宗室人员参与海外贸易祈风记载的摩崖石刻在泉州九日山共计九段,他们以市舶司官员、宗正司知宗、郡守等身份主持或参与祈风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外宗正司,在肃清门外,本都监廨舍地,改为行衙。建炎中,又改为司。内有惩劝所、自新斋、芙蓉堂及池,及天宝池、忠厚坊诸胜。</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开元寺以南,其北为城市东西主干道,东侧靠近城市的行政中心子城,是一处宋代管理赵氏皇族宗室人员的官署和居住遗址,由芙蓉堂、惩劝所、自新斋、天宝池等建筑物构成。</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一2020年1月、2020年5月一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泉州市文物局联合组成泉州城考古工作队,对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发掘揭露出三处台基建筑基址、一处建筑基址、一处水池的东、南岸线等遗迹,出土了丰富的遗物。经过对比研究表明,这一区域曾分布有高等级官署建筑,显示出宋元泉州城北部行政性城区的布局特征。</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位置图(与开元寺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遗迹现象</p><p class="ql-block">2019一2020年度考古发掘,共揭露出三处台基建筑遗址(分别编号为台基1、台基2、台基3)、一处建筑遗址(编号为B0107T1CF1)、一处水池东、南岸线以及水池进水渠等遗迹,其中台基3、台基2和建筑遗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B0107T1CF1这三处建筑基址呈正南北向依次分布于遗址的南、中、北部,台基1位于遗址的中东部,台基1、台基2其上各有房址,B0107T1CF1上残存有铺砖面,台基2与台基1、台基3之间有水池遗迹。</span></p> <p class="ql-block">台基1、台基2、台基3建筑基址相关遗迹及B0107T1CF1相关建筑迹象</p> <p class="ql-block">建筑构件</p><p class="ql-block">出土的建筑构件标本数量395件,绝大部分为陶质,少量为石质,包括瓦当、挂瓦、筒瓦、砖、滴水、板瓦、残建筑构件等。其中瓦当168件,按颜色分有红色与灰色,按纹饰有莲花、荷花、菊花、芙蓉花、牡丹花、兽面等。</p> <p class="ql-block">出土遗物</p><p class="ql-block">2019一2020年度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遗物,按质地和功能,可分为建筑构件、陶瓷器以及少量的铜钱、石质遗物等。其中的“官”字砖和瓦、十九瓣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等建筑构件以及“水六/库司”“水陸”“赵”等墨书瓷碗底的墨书内容佐证了遗址的位置和建筑遗迹性质。</p> <p class="ql-block">陶瓷器</p><p class="ql-block">以瓷器为主,绝大部分是残片。2019一2020年的发掘共收集标本1.1万件,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器。按釉色分有青瓷、白(青白)瓷、黑(酱)瓷、青花瓷、素胎器等,器形主要有碗、盏、碟、杯、盘、盆、罐、执壶、瓶,粉盒、灯盏、炉等,涉及的窑口有泉州地区的磁灶窑、东门窑、安溪窑、德化窑、南安窑等,福建其他地区的龙岩潭平永福窑、云霄水头窑、闽清义窑、福清东张窑、武夷山遇林亭窑、建阳建窑等,福建以外的浙江龙泉窑、越窑、陕西耀州窑、河北定窑、江西景德镇窑等。</p> <p class="ql-block">墨书陶瓷器</p><p class="ql-block">有人名的、机构名称的、干支纪年的。</p> <p class="ql-block">菊花纹瓦当</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瓷碗</p> <p class="ql-block">义窑墨书“如有偷去者口口发交死口”青白瓷炉</p> <p class="ql-block">阶段性成果</p><p class="ql-block">2019一2020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在发掘区找到了宋元时期的水池遗迹东岸线、南岸线以及水池东、南、北岸上的建筑基址和水池内的建筑基础相关的地钉、台基等遗迹,出土了丰富的遗物,通过比较研究,结合文献记载和地貌分析,认为考古发掘地点与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及相关水池遗迹范围内存在区域位置上的关系,推定相关水池遗迹或即“天宝池”,推测水池遗迹的范围约为东西94、南北130米,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的四至或在该水池遗迹岸线外约50米(即约东西194、南北230米)。</p> <p class="ql-block">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p><p class="ql-block">四至及相关水池遗迹范围复原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是闽南地区首次科学发掘的具有独特修筑方式的宋元时期建筑遗迹,也是目前进行考古发掘的唯一一处宋代宗正司遗址,遗存规格和丰富性充分说明了其在宋元时期的重要地位,也进一步证明泉州在宋代以来海上贸易的重要作用。根据考古发掘结果建成的遗址公园,将向世人展示南外宗正司的千年风华。</p> <p class="ql-block">陈列场馆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一、二楼梯间</p> <p class="ql-block">二楼设置:“涨海声中万国商——泉州市舶司遗址”展</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市舶司遗址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中体现海洋贸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要素。泉州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立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作为宋元国家政权积极推进海洋贸易的官方制度保障,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市舶司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确认了其位置,揭露出的市舶司建筑基址遗存是宋元泉州“东方第一大港”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舶司的设置及影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泉州市舶司的设置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兼具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管理职能,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贸易口岸,赋予了泉州港口全方位的国家支撑,为泉州发展海外贸易消除了制度性障碍,极大地促进了泉州海外贸易繁荣。</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提举市舶司</p><p class="ql-block">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p><p class="ql-block">泉州市舶司职能</p><p class="ql-block">(1)经济管理职能有阋货、抽解、禁榷、和(博)买、解送(纲运)。</p><p class="ql-block">(2)行政管理职能有监察荐举、发放公据、执行禁令、管理蕃商、主持仪典。</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舶司机构组成与官员</p><p class="ql-block">南宋专置提举制,市舶司设官员四员,吏十一员。</p><p class="ql-block">官:设提举市舶司使、市舶监官、勾当公事、监门官。</p><p class="ql-block">吏:设主管文字、孔目、手分、贴司/书表、都吏、专库、专秤、客可、前行/后行。</p> <p class="ql-block">泉州海贸管理机构的发展演变</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舶司对泉州海贸活动的推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市舶司的设立,使泉州有了较为完备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泉州由此成为法定海上来往船只的登记港口,这不仅为泉州消除了地方出口贸易的制度性障碍,同时还使泉州与海外贸易市场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关系,这对泉州的海上贸易的繁盛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舶司遗址</p><p class="ql-block">2019一2020年泉州市舶司遗址相关考古发掘,揭露出宋元时期建筑基址,出土了脊兽、花卉纹瓦当、文字砖等建筑构件和青瓷、卵白釉瓷等陶瓷嚣。考古发掘结果,明确了此处有大型较高等级官式建筑群的存在,而“(蓝)造市舶亭蒲口口”文字砖的发现进一步确认该建筑群为泉州市舶司遗址。结合遗址周边水系、道路的构成等因素,推测遗址的四至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八卦沟,面积约12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舶司遗址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舶司遗址位置和周边环境</p><p class="ql-block">根据文献记载,“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旧市舶务址。”“南薰门,在旧市舶司之旁。”“通籴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旧市舶司西,即今水沟巷。”通籴桥、水沟巷等地名沿用至今,推测泉州市舶司遗址大致在今南薰门遗址的附近。八卦沟在其北面,涉洋经商船只及货物,可溯晋江,沿八卦沟,过水关,直达市舶司报关。</span></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p><p class="ql-block">2019年8一9月开展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发现疑似夯土、砖铺面等遗迹,同年10月,开始泉州市舶司遗址探寻发掘。揭露出来了铺砖地面、铺石等遗迹。2022年5月一11月,在原人民电器厂再次进行考古发掘,揭露出铺砖地面和石墙、石墩、石构、鹅卵石铺面等宋元时期建筑基址。</p> <p class="ql-block">铜钱</p><p class="ql-block">出土<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铜钱数百枚,年代跨度从唐至清代。</span></p> <p class="ql-block">陶瓷器</p><p class="ql-block">主要有青瓷、白(青白)瓷、黑(酱)瓷、青花瓷等;器形主要有碗、盏、碟、洗、杯、盘、盆、罐、壶、瓶、炉、器盖、缸、杵等。涉及的窑口有泉州地区的晋江磁灶窑、安溪窑、德化窑、南安窑、泉州东门窑等,福建其他地区的厦门汀溪窑、潭平永福窑、闽清义窑、建阳建窑等,福建省以外的浙江龙泉窑、越窑、江西景德镇窑、江苏宜兴窑等;年代涉及北宋以来各时期。元代以前的以福建、浙江的窑口为主。</p> <p class="ql-block">安溪窑墨书“魏置”碗</p> <p class="ql-block">磁灶窑酱釉炉</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市舶司是海上贸易的直接管理机构,泉州市舶司的建立从官方层面对闽南海外贸易的重要性给予认可,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相关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确认了泉州市舶司遗址的位置,其格局或基本保存完整,建筑规格、出土遗物等情况从侧面说明了泉州宋元时期海上贸易活动的繁盛,同时证明了宋代泉州的商业核心区或建在南部郊区,为研究泉州宋元时期的政治、文化、交通、贸易等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