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之美

燕中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所说的“规”,指的是圆规。我们很熟悉,是我们上学时,放在文具盒里经常使用的一种学习工具。</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说得很有哲理:你知道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吗?因为他脚在走,心不变!是啊,只有初心不变,才能走的更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矩”是一种曲尺,我们不大熟悉。但是,它并不是弯曲的,就是木匠师傅常用的一种直角尺,俗称拐尺。</p><p class="ql-block"> 真可谓:名为曲尺,却可以规范、正直你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4年,有人请求毛泽东推荐柳直荀的遗孀、杨开慧的闺蜜李淑一去国家文史馆当馆员。给这样一个人推荐一个工作,对毛泽东来说,应该不是什么为难事吧。而且以柳直荀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以李淑一能诗善文的才气,再加上与毛泽东、杨开慧的深厚友谊,于情于理,毛泽东举荐李淑一为文史馆馆员,实属正常。</p><p class="ql-block"> 但一代伟人毛泽东恰恰考虑到了举荐人才应遵循的“规矩”,最终才“未便再荐”。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按照人民的意愿行事就是合乎“规矩”;否则,便是不守规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规矩,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列宁和卫兵》,讲述的是列宁进门时被卫兵拦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列宁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有着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他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规矩。他的领袖风范和严格的制度意识,令后人敬佩,值得学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规”和“矩”这两件器具,在一幅古董名画中就有出现过,这幅画就是《伏羲女娲图》。一九六五年出土于新疆阿斯塔纳76号墓,是一幅唐代绢画,画左女娲执规,画右伏羲执矩,二人头顶太阳,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形象。唐代距今有1100多年。</p><p class="ql-block"> 关于女娲的最早记载是在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距今2200多年的《山海经》里面。</p><p class="ql-block"> 而女娲最早出现的时间,有专家推算,距今大概9000多年。</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规”和“矩”这两件器具,在中国至少存在了1100多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规矩”在城市道路上,表现的最为重要。作为一名司机都知道,道路中间的各种标识线:黄的白的、虚的实的、单的双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些线还有一个我们并不太熟悉的名称,叫做“琼·玛卡若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卡尔·本茨是“汽车之父”,他于1886年1月29日获得发明汽车专利,至今已经137年了。自有汽车开始,就车祸不断。因此,1924年美国在一名女外科医生琼·玛卡若奔走七年的建议下,首先在一条公路上试用了标识线,进而规矩广大司机,并从此推广到全世界。</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位外科女医生,琼·玛卡若目睹了太多由于车祸而伤亡的人。她虽然没有在医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光辉业绩,但却坚守七年,奔波建议,在世界交通史上,因为“琼·玛卡若线”而永远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受益者众多。</p><p class="ql-block"> 开车上路,遵守规矩;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可以让每一名司机方便驾驶,才可以快捷的奔向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俄国有个画家,创作了一幅油画作品《庞贝的末日》。庞贝是古罗马的一个城市,公元79年的一次火山爆发,将整个城市掩埋。在经过了1679年时间后的公元1748年被发现,并开始考古挖掘。庞贝古城因其不可多得的历史价值,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p><p class="ql-block"> 人们发现,马路口的地方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被称为“跳石”,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行人踩着跳石过,马车的两个轮子就在跳石中间通过。</p><p class="ql-block"> 这些“跳石”,就是规矩马车和行人的,这便是“斑马线”来源于古罗马“跳石”之说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规矩”不仅仅针对司机,也针对每一名行人。道路人行横道线,又称“斑马线”,一直以来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点部位。1999年沈阳率先出台的“撞了白撞”规定为标志的行人过街安全问题,一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焦点。那时候,有一句话调侃行人横穿马路:攒够一拨人,安全过马路。</p><p class="ql-block"> 规矩之美,美美与共。随着近些年交通安全管理力度增大,国民个人素质的增加,行人走斑马线、司机礼让行人的风尚,已经基本形成。甚至可以说,斑马线已经成为一个文明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